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玄參性味甘、苦、鹹、微寒。主治滋陰、降火、除煩、解毒。治熱病傷陰、舌繹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津傷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癰腫、瘰癧、溫毒發斑、目赤、白喉、瘡毒。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升麻湯,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四。 組成:升麻、白芍、甘草、羌活、防風、黃芩、黃連。 主治:大腸熱甚,脫肛腫痛。
加味升麻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升麻1錢,葛根1錢,赤芍1錢,甘草1錢,石膏2錢,薄荷3分。 主治:頭痛屬胃火上衝者,其脈洪大,口渴飲冷,頭筋扛起。
加味升麻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升麻5錢,玄參5錢,柴胡5錢,黃芩5錢,乾葛4錢,赤芍4錢,獨活1錢,甘草2錢。 主治:預防麻疹。主治:小兒麻疹初起。
加味升麻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中。 組成:升麻(痰喘不用)、葛根、枳殼、桔梗、橘紅、桑皮、茯神、甘草、杏仁、蔞仁(痰喘、大便閉者,可用45錢)。 主治:麻疹難發者。
加味升麻湯,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一。 組成:升麻、乾葛、防風、荊芥、牛蒡、連翹、桔梗、木通、赤芍、甘草、柴胡、黃芩、陳皮、蟬退、玄參。 主治:麻症初熱,爲風寒所束,身重鼻塞,肌慄惡寒者。
加味升麻湯,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連翹、升麻(俱酒洗)、葛根、桅子(酒炒)、黃芩(酒炒)、桔梗(米泔水炒)、麥冬(去心)、木香(酒洗磨調)、滑石、牛蒡(酒炒)、淡竹葉各等分。 主治:痘後身熱,月餘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