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薑制皂角1兩,半夏1兩,大黃(酒浸,紙包煨,再浸煨3次)2兩,橘紅5錢,桔梗5錢,天麻5錢,片芩7錢,薄荷3錢,青礞石1錢,白芷1錢,甘草1錢。
蒸餅為丸。
臨臥茶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辛散溫通,有行氣止痛、化痰散結的作用;天麻平肝息風,有鎮靜安神、止痙的作用;槐角苦寒降泄,有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作用;人參大補元氣,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半夏燥濕化痰,有降逆止嘔、消痰散結的作用;茯苓利水滲濕,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青皮苦寒燥濕,有疏肝理氣、燥濕化痰的作用;白朮健脾燥濕,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的作用;陳皮理氣健脾,有燥濕化痰、行氣寬中的作用;皂莢苦寒燥濕,有清熱利水、化痰散結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痰丸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痰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天南星(生)、半夏(生)、赤茯苓(去黑皮)、乾薑(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等分。 主治:風頭旋,痰逆惡心,咽膈不利。
祛痰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組成:薑制皂角1兩,半夏1兩,大黃(酒浸,紙包煨,再浸煨3次)2兩,橘紅5錢,桔梗5錢,天麻5錢,片芩7錢,薄荷3錢,青礞石1錢,白芷1錢,甘草1錢。 主治:頭風。
祛痰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二四五。 組成:半夏1兩,白朮7錢,茯苓6錢,黃芩半兩,陳皮(留白)半兩,桔梗半兩,枳殼半兩,石膏(煅)半兩,僵蠶(炒)2錢半,五味子1錢半。 主治:瘧後痰嗽,時時發熱,痰稠如黃膠者。
祛痰丸, 出處:《瑞竹堂經驗方·補遺》。 組成:木香1兩,天麻1兩,槐角子7錢半,人參(去蘆)、半夏7錢半,茯苓(去皮)1兩,青皮(去瓤)1兩,白朮(煨)1兩,陳皮(去白)7錢,牙皂角(去皮弦,酥炙)7錢。 主治:風痰喘嗽。
祛痰丸, 出處:《醫統》卷十。 組成:防風1兩,天麻1兩,白僵蠶1兩,白附子(炮)1兩,全蠍(炒,去足)、木香5錢,朱砂,豬牙皂角1兩(炒),白礬5錢,半夏(湯泡7次,研爲末,稱6兩,作2分,1分生薑汁作面,1分皂角洗漿作面),南星3兩(1半水泡白礬浸,1半皂角漿浸1宿)。 主治:諸癇風證。
祛痰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醫林方》。 組成:半夏4兩,生薑4兩(1處和勻,捏作餅,陰乾),白礬1兩(生),荊芥穗(去土,稱)4兩,槐角子1兩(面炒黃),陳皮1兩(溫水浸1宿,去白),朱砂1兩(水飛,1半入藥,1半爲衣)。 主治:寬中祛痰,搜風,理氣和血,駐顔延夀。主治:痰飲聚於胸膈,滿則嘔逆惡心,流則一臂大痛,升則頭面昏眩,降則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