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利氣湯

TONG MING L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5%
肝經 14%
肺經 13%
脾經 11%
大腸經 9%
膽經 9%
三焦經 3%
腎經 2%
膀胱經 1%
心包經 1%
心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醫中藥】通明利氣湯: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滋陰潤燥

組成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玄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豬膽汁:補血養肝、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潤燥、清熱潤燥、解毒。

主治

虛火上升,痰液和氣體鬱積在耳朵裡,可能會出現耳朵閉塞或耳鳴的情況;或者痰火旺盛,憂鬱的疾病充滿了全身,咽喉不適,煩躁不安。

總結

通明利氣湯是一款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滋陰潤燥之效。臨牀上,可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耳痛、耳鳴、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多種症狀。

傳統服藥法


蒼朮(鹽水炒)1錢,白朮(瓦焙)1錢,香附(童便炒)1錢,生地黃(薑汁炒)1錢,檳榔1錢,撫芎8分,陳皮(鹽水浸炒)1錢,貝母3錢,黃連(酒浸,豬膽汁炒)1錢,黃芩(同上制)1錢,黃柏(酒炒)1錢,梔子仁(炒)1錢,玄參(酒洗)1錢,木香5分,甘草(炙)5分。
上銼作二劑。
加生薑,水煎,入竹瀝同服。
本方改為丸劑,名「通明利氣丸」(見《便覽》卷一)。《便覽》有菖蒲(去毛)二錢,無竹瀝。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蒼朮、白朮、香附、生地黃、檳榔、川芎、陳皮、川貝母、黃連、豬膽汁、黃芩、黃柏、梔子、玄參、木香、甘草等十八味中藥組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明利氣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蒼朮(鹽水炒)1錢,白朮(瓦焙)1錢,香附(童便炒)1錢,生地黃(薑汁炒)1錢,檳榔1錢,撫芎8分,陳皮(鹽水浸炒)1錢,貝母3錢,黃連(酒浸,豬膽汁炒)1錢,黃芩(同上制)1錢,黃柏(酒炒)1錢,梔子仁(炒)1錢,玄參(酒洗)1錢,木香5分,甘草(炙)5分。 主治:虛火上升,痰氣鬱於耳中,或閉或鳴;或痰火熾盛,憂鬱病滿,咽喉不利,煩躁不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