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導赤各半湯
整體功效
主治
傷寒經證,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熱傳手少陰心,心火上而逼肺,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唇赤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
本方是治療傷寒經證的方劑。傷寒經證是指傷寒病邪傳入手少陰心經所表現的證候。本方以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梔子、茯神、知母、人參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瀉火、通利小便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心火上炎、神昏不語、目唇赤焦、舌乾不飲水等症。
文獻參考
《傷寒論》:「傷寒經證,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熱傳手少陰心,心火上而逼肺,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唇赤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導赤各半湯主之。」
中藥功效分類
中藥 | 功效 | 解釋 |
---|---|---|
黃連 | 清熱瀉火 |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
黃芩 | 清熱燥濕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甘草 | 清熱解毒 | 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犀角 | 清熱瀉火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麥門冬 | 養陰清熱 | 養陰清熱,潤肺生津。 |
滑石 | 清熱利尿 | 清熱利尿,通淋止血。 |
梔子 | 清熱利尿 | 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
茯神 | 寧心安神 | 寧心安神,健脾利水。 |
知母 | 清熱瀉火 |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
人參 | 益氣生津 | 益氣生津,大補元氣。 |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水2鐘,加生薑、大棗煎之,加燈心1握,煎沸效服。
導赤瀉心湯(《張氏醫通》卷十三)、導赤瀉心各半湯(《寒溫條辨》卷五)。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梔子、茯神、知母、人參等十味中藥組成。其中,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門冬、滑石、梔子、茯神、知母均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人參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通利小便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通利小便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心火上炎、神昏不語、目唇赤焦、舌乾不飲水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導赤各半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生地、木通、甘草、川黃連、麥門冬、犀角。 主治:心火妄動,上刑肺金而致嗽血。
導赤各半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生地、木通、甘草、黃連、麥冬、山梔、赤茯苓、車前子、燈心。 主治:心經咳嗽,脈左寸洪數。
導赤各半湯, 出處:《證因脈治》卷四。 組成:生地、木通、甘草、川連、麥門冬、山梔、犀角、黃芩、知母、滑石。 主治:清心熱,利小便。主治:心熱譫語,火動於中,而多消渴,小便不利。
導赤各半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生地、木通、川連、甘草、黃芩、山梔、犀角(磨衝)。 主治:心熱痿軟,四肢關節不能活動,足脛縱緩不能收持,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頰常赤,意亂心煩,脈左寸洪數。
導赤各半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黃連、黃芩、甘草、犀角、麥冬、滑石、山梔、茯神、知母、人參。 主治:傷寒經證,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熱傳手少陰心,心火上而逼肺,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唇赤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