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膈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肺: 五膈散主治肺虛氣弱、咳嗽痰多等症。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肺生津的作用。其補氣功效能增強肺臟功能,緩解肺虛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從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五膈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也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與人參協同作用,共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恢復。
五膈散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五膈散主要針對氣虛、脾虛導致的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臟腑功能。
- 提升藥效: 黃耆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五膈散中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也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黃耆與之配伍,能互相增強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膈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其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之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痰濕內阻等症狀,與五膈散的功效相輔相成。
- 固護脾陽,扶正祛邪:五膈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病症,而白朮能固護脾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扶正祛邪,使患者更快康復。
五膈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五膈散主治燥熱傷肺,咳嗽痰粘、咽乾口渴等症,麥門冬可潤燥生津,清熱解渴,改善肺燥咳嗽,達到清熱潤燥的效果。
- 養心安神:麥門冬亦可養心安神,改善因心陰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五膈散除了清熱潤燥,也兼顧養心安神之功效,麥門冬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整體療效,改善因肺熱及心陰不足所引起的多種症狀。
五膈散中添加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陽化氣、通經活絡的功效。五膈散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胸膈,導致的胸悶氣短、腹痛腹脹等症狀,肉桂的溫陽散寒之性可以驅散寒邪,緩解胸膈寒凝。
- 引藥入脾: 肉桂具有引藥入脾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五膈散中其他藥物如陳皮、半夏等,主要作用於脾胃,肉桂的溫陽之性可以促進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健脾理氣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膈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五膈散主治寒邪客於五膈,症見心胸滿悶、脘腹脹痛、肢體沉重、面色蒼白、脈沉遲等。附子溫陽散寒,可驅散寒邪,溫暖臟腑,改善寒症。
- 補益心腎:附子亦能補益心腎,增強心腎陽氣。五膈散中常配伍其他溫陽補氣藥物,如肉桂、乾薑等,共同溫補脾腎,增強正氣,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附子性峻,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五膈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五膈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噁心嘔吐等症。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狀。
- 助陽化氣: 乾薑可以溫陽化氣,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虛寒者,陽氣不足,消化功能減弱,導致飲食不化,出現腹脹、腹痛等症。乾薑可以溫陽化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緩解相關症狀。
五膈散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鬱安神,開胸豁痰: 遠志性味苦辛,具有解鬱安神、開胸豁痰之功效。五膈散主治胸膈滿悶、心煩不眠、痰多氣短等症,而遠志可疏肝解鬱,寧心安神,並助於化痰止咳,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契合。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 五膈散中其他藥物如柴胡、枳實等,也具有解鬱理氣、寬胸散結的作用。遠志與之配伍,可加強解鬱安神、豁痰開胸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五膈散中包含細辛,主要是因為其辛溫解表、通竅散寒的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溫肺止咳、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驅散寒邪,溫肺化痰,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而五膈散本身主治寒邪客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憋氣等症,細辛的辛溫解表、通竅散寒之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疏風散寒、通肺降氣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膈散方中加入百部,主要是針對其潤肺止咳、殺蟲止癢的功效。
百部味甘性溫,入肺經,其潤肺止咳作用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同時其殺蟲止癢功效則針對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咳嗽,如蛔蟲、鉤蟲等。
五膈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久咳不愈、痰多粘稠、兼有皮膚瘙癢等症狀,百部在其中起到輔助潤肺止咳、驅除蟲害的作用,以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五膈散方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
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能宣肺降氣、止咳化痰,尤其針對風寒、燥熱等原因引起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具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杏仁還能潤肺燥,緩解肺燥乾咳,對於五膈散治療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因此,五膈散中加入杏仁,能夠有效緩解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五膈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主治
根據多部古籍的記載,五膈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五膈:指多種膈氣病,表現為胸膈痞悶、諸氣結聚、脅肋脹滿、痰逆噁心、不進飲食。
- 胸膈痞悶,諸氣結聚,脅肋脹滿,痰逆噁心,不進飲食:這是五膈散最常見的主治症狀,涵蓋了氣機鬱滯、痰濕阻滯的病理表現。
- 心胸噎塞,漸致羸瘦:指病情發展,氣機阻塞嚴重,影響氣血運行和營養吸收,導致身體消瘦。
- 肺傷寒,誤服涼藥,冰消肺氣,胸膈臌脹,嘔吐酸水,口中如含冰雪,體倦減食,或成冷痨,胸中冷痰:指外感寒邪,誤用寒涼藥物,損傷肺氣,導致寒痰內停、氣機阻滯的病症。
古籍記載之方劑組成
五膈散的組成在不同古籍中有所差異,但總體上以理氣化痰、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的藥物為主。常見的組成藥物包括:
- 理氣藥:枳殼、青皮、木香、沉香、大腹子、厚朴等,用於疏通氣機,消除脹滿。
- 化痰藥:半夏、天南星、枇杷葉等,用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溫中散寒藥:乾薑、官桂、附子、細辛等,用於溫陽散寒,驅除寒痰。
- 健脾和胃藥:人參、白朮、甘草、麥芽、神麯等,用於補益脾胃,促進消化。
- 其他:如遠志、百部等,分別具有安神、止咳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五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疏通氣機,消痞除滿:五膈病症的核心病機是氣機鬱滯,導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五膈散中大量的理氣藥,如枳殼、青皮、木香等,能夠疏通氣機,行氣導滯,從而消除痞悶脹滿的症狀。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痰濕阻滯是五膈病症的另一重要病機,表現為痰逆噁心、嘔吐酸水等。方中的半夏、天南星等藥物,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能夠清除痰濕,降逆止嘔。
溫中散寒,祛除寒痰:對於因寒邪入侵或誤用寒涼藥物導致的「肺傷寒」等病症,五膈散中加入了乾薑、官桂、附子等溫中散寒的藥物。這些藥物能夠溫陽散寒,驅除體內的寒邪和寒痰,恢復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功能。
健脾和胃,促進運化: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證氣血充足、運化正常。五膈散中的人參、白朮、甘草等藥物,能夠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改善「不進飲食」、「漸致羸瘦」的症狀。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五膈散是一個以理氣化痰、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機鬱滯、痰濕阻滯、寒邪內停所導致的各種膈氣病症,以及肺傷寒誤服涼藥所致的相關症狀。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疏通氣機、燥濕化痰、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等多方面作用,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從古籍記載的組成和主治來看,五膈散的應用範圍較廣,並非單一針對「五膈」的症狀,而是涵蓋了多種因氣、痰、寒、虛等因素導致的胸膈不適、消化不良等問題。在不同的醫案中,醫家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五膈散的組成進行了加減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1兩,木香(不見火)1兩,青皮(去白)1兩,大腹子1兩,白朮1兩,半夏曲(銼,炒)1兩,丁香(不見火)1兩,天南星(湯泡去皮)1兩,乾薑(炮)1兩,麥芽(炒)1兩,草果仁1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中盞,加生薑5片,煎至6分,溫服,不拘時候。
五噎散(《醫統》卷二十七)、五膈湯(《醫學入門》卷七)。方中大腹子,《醫學入門》作「大腹皮」;木香原脫,據《醫方類聚》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膈散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肺熱、咳嗽痰黃、胸悶氣短等症狀,不宜服用五膈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膈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人參、黃耆(炙)、白朮、麥冬、官桂、附子(炮)、乾薑(炒)、遠志(去心)、台椒、北細辛、百部(去蘆)、杏仁各等分。 主治:肺傷寒,誤服涼藥,冰消肺氣,胸膈臌脹,嘔吐酸水,口中如含冰雪,體倦減食,或成冷癆,胸中冷痰。
五膈散,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1兩,木香(不見火)1兩,青皮(去白)1兩,大腹子1兩,白朮1兩,半夏曲(銼,炒)1兩,丁香(不見火)1兩,天南星(湯泡去皮)1兩,乾薑(炮)1兩,麥芽(炒)1兩,草果仁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五膈,胸膈痞悶,諸氣結聚,脅肋脹滿,痰逆惡心,不進飲食。
五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組成: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陳曲(炒)1兩,訶梨勒皮1兩,白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乾薑(炮)1兩,京三棱(煨,銼)1兩,檳榔(銼)1分,木香1分。 主治:五膈氣痞,心胸噎塞,漸至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