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天氣與養生的5個重點,執行更活潑的節氣養生法!

- 最後更新:2020-02-20首次發表:

根據美國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天氣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巨大,許多疾病如心臟疾病、各種疼痛、頭痛、感冒、情緒問題…等等,都是直接受天氣影響。美國全球改變研究組織特別針對全球天氣變化對身體的影響,做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中國人運用千年的24節氣養生理論,其實多數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只有結合現代科技的天氣養生法,才有可能在這個時代執行最正確的養生程序。以下針對現代化天氣與養生列出5個重點,配合中醫機器人隨時提醒您天氣與養生的重要性!

一、天氣對身體的影響是即時且巨大的,完全不可不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指出,因為氣候變遷對人類疾病或死亡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巨大。當代西醫甚至直接定義了一個基於天氣的疾病名稱「季節性抑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發現許多人在天氣變化時,就會出現憂鬱、沒有精神、食慾改變、體重改變、人生感到沒有希望、想要自殺、焦慮、憤怒…等等。而SAD在熱帶很少見。但在北緯30度以北或者南緯30度以南,SAD卻是顯著存在,可見天氣對身體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不論天氣冷、天氣熱都會引發頭痛
不論天氣冷、天氣熱都會引發頭痛

許多人只要天氣一冷就頭痛、腰痛; 天氣一熱也會頭痛,有風濕性關節炎的人,甚至在下雨前兩天前兩天就會開始疼痛,這些症狀其實都與天氣息息相關,人體與天氣狀況是緊密結合的,這完全印證傳統中醫所說的「天人合一」理論是可以被驗證的!

二、傳統24節氣養生規律早已打破,現代需要更活潑的節氣養生法

傳統24節氣理論並無法適用於全球各地
傳統24節氣理論並無法適用於全球各地

古代中國人養生,最喜歡運用24節氣的規律,而24節氣養生的原則,其實只有適合中國部分區域,許多地方是不適用的。以台灣.台北市為例,1月最高溫度17.8°C,七月最高溫度32.2°C。可以說天氣炎熱的時間居多,冬天也很不冷,若要套入節氣中的寒霜降、大雪、大寒..等等節氣實在不適合。以美國紐約為例,1月最高溫度3.3°C,七月最高溫度28.9°C,就有明顯春夏秋冬的感受。

節氣理論並無法適用於全球各地。以馬來西亞為例,一年四季都是30°C以上,挪威一年四季都在20°C以下,都無法明確感受到四季的變化。更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由於整天都很熱,因此多數人都整天待在冷氣房,雖處於熱帶,但是卻可以說是一年四季都是冬季。天氣對健康的影響相當巨大,而基於天氣的養生法最好依照所在地的實際天氣狀況調整,而不是基於傳統節氣

三、必須隨時觀察與注意氣溫、濕度、氣壓對身體的影響

依照研究顯示,台灣地區只要寒流一來氣溫驟降10度,2周後死亡率就會爆增36%。台北每下降1°C,心肌梗塞住院率就會上升2.6%。氣溫的驟降是一個再明顯不過事實,以現在的科技不但在數天前就可以預測天氣即將驟降,也精確算出各種疾病爆增的機率,多數人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預防這樣的悲劇發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 注意天氣溫度變化,並且執行相適當的養生法

氣溫如此,濕度亦然。以台灣地區為例,夏天濕度高達80%以上,中醫師治病可以幾乎不用進行診斷,任何病都可以開去濕藥物,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不受到濕氣影響的。然而,沒有病的人也一樣,看到這樣的濕度若沒有開除濕機,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身體。氣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高氣壓時容易出現支氣管炎、小兒氣喘發作,氣壓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情緒

像這些簡單且快速可以取得的訊息,現代人只要使用智慧型手機,都可以隨時取得相關資訊,這些資訊與自己的健康息息相關,千萬不可忽視。跟著天氣養生已經成為一種顯學,甚至有專書教導大家《 跟著天氣養生》,是值得閱讀的。

四、天氣結合六氣理論,讓你清楚知道身體疾病的根源

雖然節氣理論不一定適用於全世界每個城市,但是傳統中醫的六氣(六邪)理論在生活上卻是相當實用的。所謂的「六氣」,指的是大氣永遠有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通過肌膚表層或口鼻等孔竅,由外而內侵襲人體,故有「外感六淫」之稱。六邪可單獨侵入人體,也可兩種以上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

「風」是為六邪的第一個,是百病的第一名,風邪入侵體內所產生的疾病很多,因此許多養生家都會保護身體許多部位,以面「風邪」入侵。天氣冷時,通常會出現風寒,春季容易出現風熱,夏季或梅雨季節通常是暑熱、濕熱,秋季通常是燥、火。整個中醫理論幾乎都是在治療因為「六邪」入侵體內所產生的疾病

六氣強烈影響身體與疾病的關係
六氣強烈影響身體與疾病的關係

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在夏天卻出現冬天才有的病變成一種常態。冷氣可以視為是寒、夏天本來就容易出現暑、濕、熱、火,如果加上又吹冷風的話,在夏天時六淫全部進攻,因此更容易百病叢生。體內熱氣因為吹冷氣排不出去,就了就會變成又寒又濕的體質,運用良導絡經絡檢測就可以直接驗證,依照經絡統計數據顯示,夏天的時候找中醫治療的人數遠遠大於冬天!

五.天氣與疼痛幾乎是即時榜定

日本佐藤純醫師,在其著作《不再無名痛!!五分鐘搞定你從不知道的「天氣痛」》一書中提到,他專心研究慢性疼痛與自律神經系統的關聯,發現天氣與疼痛密切相關,從2005年起成立全日本唯一的天氣痛門診,為氣壓醫學第一把交椅。

日本佐藤純醫師在醫學研究所畢業之後前往美國留學,那時他主要研究「慢性痛」,在過程中他發現慢性痛其實與「自律神經」有關。

當時他認為各種各種慢性疼痛主要與心理壓力有關。後來他開始接觸病患之後發現,病患經常向他抱怨一個現象:「天氣差的時候身體也差」。

起初他以為這是特例,但是漸漸地他發現這不是特例,甚至有病患會對他說:「他能感覺到颱風要來了」之後他開始思考或許「天氣」與「慢性痛」的是有關聯的

後來,他開始進行各種實驗,結果遠遠超乎他的預期,他是這樣描述的:

實驗發現低氣壓會使舊傷與膝關節病症惡化,罹患膝關節病症的老太太們,只要碰到環境氣壓稍微下降,疼痛就百分之百惡化。而且不僅是口頭上說痛,熱顯像圖也顯示皮膚溫度降低,這代表氣壓降低不但會增加疼痛感,還會使雙腿「發寒」。

天氣與疼痛的關係幾乎是即時產生的
天氣與疼痛的關係幾乎是即時產生的

也因為如此,他下定決心開始研究天氣與疼痛的關係,而後得到了許多令他驚訝的研究成果。以日本為例,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天氣痛,而且女性多於男性。以台灣為例,偏頭痛患者超過150萬人,天氣轉換時去找醫生求診的病患會增加20%

他認為是人的內耳裡有「氣壓偵測器」,無論是冷天、熱天、下雨天、颱風天或梅雨季,一旦天氣產生變化,氣壓、溫度、濕度有高低差異時,大腦就會感受到壓力,進而產生各種疼痛症狀。

經絡的阻塞點,會在天氣變化時站出來提醒你

佐藤純醫師在書中提到,天氣痛通常會有這些症狀:頭痛、肩頸酸痛、舊傷復發、膝蓋痛、憂鬱及焦慮現象、氣喘與失智症。

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只要不斷紀錄觀察就可以看出其變化性,例如寫日記,或是下載某些專屬APP即可紀錄。

透過長期紀錄之後就可以發現自己的身體與天氣的關係。身為西醫師的他更發現,運用透過中藥可治天氣痛,按壓穴道也可以有很多改善效果。

運用經絡理論也可以輕易地解釋「天氣痛」的成因。所有雲端中醫個人版的會員都會發現一個現象:

長期檢測自己的經絡之後,會發現自己不論怎麼檢測,有些經絡永遠保持類似的狀態,這種幾乎不會變的經絡現現象,可以稱之為「經絡體質」,所有疼痛總是會出現在這些永遠異常的經絡上。

天氣與膽經部位上的疼痛息息相關
天氣與膽經部位上的疼痛息息相關

B小姐從5年前開始學習中醫相關理論,從1年前開始進行經絡檢測,每次檢測就發現自己的膽經總是左邊高、右邊低(左右差距很大)。很奇特的是,她總是在某些時候不明原因會出現偏頭痛、腰痛、肩頸酸酸的。

她說:「起初我並不知道原因,後來仔細觀察疼痛出現的時間點,總是與天氣或節氣變化有關」每次只要按摩陽陵泉穴、丘墟穴、風池穴,敲敲膽經後疼痛就會改善。

因此她假設:平常這些身體上的穴道其實都是阻塞的,只是自己不知道、沒感覺罷了。

在天氣變熱時,因為氣血運行旺盛,運行到經絡阻塞點時衝不過去,立即會產生疼痛

而在天氣變冷時,因為氣血運作不順暢,阻塞點會更明顯產生疼痛。這些都是在天氣明顯變化時(例如寒流、颱風、熱浪)才會出來提醒自己,這裡阻塞了!其實這些疼痛點從來沒有消失過,只是自己從不去理會它!

她說:「現在她處於中年,也只是出現疼痛,但是膽經異常症狀還有很多,由於它整個遍及頭部,她有一點擔心未來會得到失智症?」

如果這個膽經差異過大的現象持續保持20年,未來可能就不是只有疼痛而已!

於是,她開始想要主動紀錄與觀察「天氣」與「疼痛」關係,值得慶幸的是個人版在每次進行經絡檢測之後,系統都會自動紀錄當天的天氣(註1)。

這些數值完美紀錄了天氣與經絡的關係,透過天氣訊息就可以持續觀察天氣與經絡的關係,有一天一定可以破解自己身體內部的秘密!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