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五運六氣的影響,氣候表象與隱藏能量的關聯

- 最後更新:2025-09-15首次發表:

越來越多會員發現,所謂的「五運六氣」與「節氣」,表面上看似與天氣變化有關,實際上對身體的影響更為深層且強大。

以秋季進入白露為例,雖然天氣表面上仍然炎熱,但身體已能明顯感受到節氣與宇宙之間的共振效應。只要用心觀察,每個人都能親自體會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五運六氣、節氣與天氣有關嗎?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其實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的中醫界對於「五運六氣」的研究相當深入且豐富,相關的期刊論文非常多。

原因很簡單,現代中醫持續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生與天氣變化及節氣之間,確實存在某種關聯。

在古代中國,由於沒有天氣預報的技術,古人便大量運用《黃帝內經》中所提到的五運六氣理論,來推測天氣與自然變化。

然而,隨著現代氣象科技的發展,這已經不再是五運六氣理論的角色定位,但這套理論卻依然被中醫界重視,並未因此被淘汰。

古代中國人運用五運六氣預測天氣狀態
古代中國人運用五運六氣預測天氣狀態

原因在於,五運六氣與節氣所描述的變化,其實不僅僅是天氣層面的晴雨或溫度,而是與「氣場」與人體之間的連動性有關。

它講述的,是宇宙、自然與生命能量(即「氣」)之間一種週期性的變化模式。

換句話說,五運六氣與節氣所探討的,是關於「氣候」層面的宏觀、週期性規律,而非我們日常所理解、如天氣預報那樣的「天氣」(短期、微觀且隨機的變化)。它所描繪的,是天地之間能量(氣)的「勢」與「節奏」。

節氣與身體連動的實際觀察

上面提到的這些抽象理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觀察到明顯的跡象。

以傳統節氣理論來說,進入秋季節氣「白露」之後,天氣理應開始轉涼,至少會有明顯的涼意。

然而,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2025年9月白露過後,許多人的實際感受卻是比夏天還要炎熱。

2025年秋季的五運六氣與節氣狀態
2025年秋季的五運六氣與節氣狀態

有一位會員就分享了他的經驗。他發現自己的上半身熱得難以忍受,一定要待在冷氣房才能舒緩。

但奇怪的是,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他,在夏季時待在冷氣房是舒適的。然而,白露過後,卻發現自己在冷氣房待一段時間後,竟會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崩潰感」,最後只好被迫離開。

從2025年「五運六氣」的角度來看,這時候感到火熱是合理的。因為下半年主導氣場的是在泉「少陽相火」,而當月的「客氣」又是「少陰君火」。

這樣的氣場組合,意味著這時候人體的「火」屬性會偏旺,容易引發炎症、發燒、心煩、口瘡等系列問題。

即使某一天氣溫不高,甚至下雨,這種「火」的偏性依然存在於整個能量場中,並通過其他方式影響生命體

但另一方面,節氣進入白露後,天地的氣場已開始轉變,即便氣溫仍高,人體的經絡卻已逐步「從陽轉陰」狀態。

以這位會員為例,他觀察到儘管上半身非常燥熱,但雙腳的外側與前側,也就是膽經與胃經所在的路線竟然感到發冷。

有一天在炎熱天氣下,他甚至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感冒、傷寒的症狀,包括輕微發燒、咳嗽、流鼻水、肩頸酸痛,以及怕冷的感覺。當他服用了具有溫熱性質的中藥「小青龍湯」後,症狀迅速好轉。

這個案例說明,即使在客觀氣溫比起夏天還炎熱的狀態下,節氣與五運六氣對人體的影響依然深刻且明顯。

當一個人認真修煉身心靈時,對於宇宙間的能量變化,例如五運六氣、節氣等,一切會變得非常敏銳。雲端中醫的部分會員就經常有這樣的體驗。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明明天氣很炎熱,你卻能感受到陰寒的氣息;反之,天氣寒冷時,卻可能感受到內在的燥熱。

這時你所感受到的,已經不再只是表面的氣溫,而是那些隱藏在自然背後、難以察覺的能量場,也就是「氣場」。

從不同角度理解氣場對健康影響

中醫是一套極具價值的醫學系統,然而至今仍無法完全被現代醫學界所接受。

這並非因為中醫不夠科學,而是因為它所涉及的概念與理論,根本超出了現代醫學目前所能理解與量測的層次與維度。

有趣的是,即便現代醫學尚無法完全掌握中醫的內涵,但從其他科學角度,卻可以找到某些相似的理論來解釋「節氣」對人體的影響。以下舉幾個方向說明:

1.從太陽視角理解節氣:關乎天文,不只是氣象

節氣的劃分,最根本的依據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陽視角下的特定角度。每一個節氣點,都是太陽能量(陽氣)在地球上達到某種轉折的標誌。

例如,「春分」是太陽直射赤道的那一刻,而「夏至」則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時點。這些天文事件是絕對且固定的,不會因台北當天的實際氣溫而改變。

因此,當一個人感到燥熱,並不代表氣溫真的高;反過來,即使感到寒冷,也不一定是因為天氣冷,背後實際影響的,可能是來自天地氣場的變化

2.光週期與人體節律:影響身心遠超你所想

即使撇開氣溫變化不談,人體也會受到「光週期」的影響。

日照長短會調節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進而牽動整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甲狀腺、性腺軸(HPA/HTPA軸)的運作,影響睡眠、情緒、代謝與免疫系統。

宇宙與季節的光週期影響內分泌
宇宙與季節的光週期影響內分泌

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其實有一套內建的「年度節律」,會隨著日照變化而自動調整。

3.免疫與內分泌系統的季節性節律

現代醫學已經觀察到,人體的免疫與內分泌系統確實存在「季節性波動」。

許多發炎指標、部分激素(如皮質醇、甲狀腺素等)、血壓與血脂,會呈現出「春秋波動、冬高夏低」的年週期變化,甚至在氣溫尚未明顯變化前,就已經發生。

2025年秋季就有會員分享,她發現明確在進入秋季之後,她就開始大量脫髮,而在夏季的時候卻不會。

4.濕度與氣壓,牽動人體的變化

除了溫度之外,濕度、氣壓與日照變化,也會影響黏膜環境與病原生態,進而改變身體對外界的免疫反應。

這說明了,節氣雖然不一定直接導致氣溫改變,但卻能為身體提供「轉換節奏」的提示。

因此,可以想像節氣就像一個「節拍器」,提醒人體該進入下一階段的內在設定(作息、荷爾蒙、免疫基準值等的微調)。

而天氣則像是當下的「音量大小」,你感受到的身體變化,常常來自節拍器的節律,而非音量表的數據。

以亞洲地區為例,「白露」節氣前後,天氣常仍是高溫濕重。但這時節氣已進入「秋令」,大自然的氣場轉為內收,脾腎陽氣逐漸趨弱。此時,許多人會出現類似以下症狀:

  • 睡眠增加、容易困倦
  • 四肢冰冷、特別是清晨更明顯
  • 食慾下降、腹瀉便溏
  • 體力與精神感覺不濟

這一連串變化,雖然氣溫仍高,卻實質出現類似陽虛的症狀,這正是節氣對人體產生作用的真實例證。

感受節氣與宇宙的共振效應

五運六氣是一套高度複雜且宏觀的推演系統,它結合了天干地支這套時間編碼邏輯,用來預測中長期的氣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萬物。特別是人體與疾病所產生的深層影響。

其中,六氣(風、熱、暑、濕、燥、寒)對身體的影響尤其關鍵。若細讀歷代中醫經典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疾病的根源,都可以歸納到這六氣當中。

不過,這裡的「風」「熱」「寒」等,並非指日常天氣裡「風很大」「天氣熱」這樣的表象,而是指「氣」的性質與偏性,這是一種能量的表徵與狀態,而非具體的溫度或氣候條件。

無論是節氣還是五運六氣,它們所描述的,都是一種極為宏觀的生命觀。人體本身是一個開放的巨大系統,經絡氣血運行、臟腑功能,時時與天地之間的能量節奏發生共振與感應。

人體經絡氣血與臟腑,與天氣能量共振
人體經絡氣血與臟腑,與天氣能量共振

當節氣轉換時,天地能量場也會同步切換。對於體質敏感或較為虛弱的人來說,身體就需要動員更多能量來適應這個轉換過程,這時往往容易出現各種不適反應,如「春困」、「秋乏」或是舊疾復發。

這其實正是身體的內在節律,與宇宙節律同步調整的過程,而與當日的氣溫高低並無直接關係。

從本質上看,五運六氣與節氣構成了一套宇宙的能量時鐘與地圖,它們關注的不是表層的氣象變化(象),而是氣的狀態、能量的趨勢,以及轉換的節點。

這些能量變化會引發人體氣血運行、臟腑功能的調整,是一種深層、精微,可以用來預測。它遠比「今天降溫了,要加件外套」這樣的直觀反應更為複雜、也更超前。

因此,學習五運六氣與節氣,不是為了學會「看天氣」,而是為了學會解讀宇宙能量的摩斯密碼,透過這些週期性的節律,洞察自然與生命之間的深層連結,進而實踐中醫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最高境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