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中醫診斷可行嗎?從原理到限制一次看懂!

- 最後更新:2025-10-27首次發表:

自從ChatGPT於2022年底發布後迅速爆紅,短短三年間,AI已將人類帶入一個幾乎如夢似幻的新境界。

不少會員都發現,只要輸入身體不適的症狀,甚至舌頭照片去詢問AI,它都能提供相當詳盡且看似專業的分析內容。

然而,這些AI的資訊可信任嗎?本文將探討當前AI輔助中醫的能力極限與未來發展方向,並提供對中醫科學化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參考。

2025年AI中醫辨證能力有多強?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長期關注AI技術的發展。過去團隊持續確認,軟體界所開發出來根本就是「人工智障」,而非有意義的「人工智慧」。

然而,一直到2025年之後,AI已經展現出明顯的進步。它不僅能夠理解語意,甚至已能在初步階段協助進行中醫辨證,這確定是「人工智慧」了!

要驗證這件事其實非常簡單:任何人只要依照以下的範例格式(PROMPT),修改成自己的真實狀況,再將文字貼到任何線上的免費AI(如DeepSeekGeminiChatGPT等),就能立即體驗AI的中醫辨證能力。

PROMPT:女,35歲,中等身材。近一週自覺氣色變差,頭暈、胸悶、心煩易怒,稍有壓力就覺得胸口發熱、臉頰泛紅。偶爾有輕微頭痛,喉嚨乾但不想多喝水。口苦且口臭明顯,睡眠不安、常作夢、易醒。月經提前兩天,量偏多,顏色深紅、有少許血塊。舌紅少苔,脈弦略數。平時嗜食辛辣,工作緊張、常加班。最近覺得眼睛乾澀、兩脅脹滿疼痛、手心發熱,怕熱、不耐悶氣,午後特別煩躁。請幫我開一個中藥方。

無論你將這段文字輸入ChatGPT、Gemini或DeepSeek,甚至其他線上AI,都會給出相當詳盡、且看似合理的辨證與處方分析。這樣的結果幾乎已能與一般中醫師的初步判斷相媲美。

提升中醫AI辨證能力技巧

若你持續嘗試與AI互動幾次之後,你會慢慢發現一個現象:這些線上AI,所回覆的內容往往都大同小異。

這是因為多數AI仍停留在初階中醫的內容層次,只能依照表面症狀給出一般科普化的建議。

這時候,你可以嘗試引導AI進入更高層次的中醫思維模式。舉例來說,可以在上面的指令後面,加上這句話:

  • 請用《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思考層次來分析。
  • 請用溫病學派的「衛氣營血」理論邏輯來進行分析。
  • 請用《黃帝內經》經絡理論的「經絡辨證」模式來進行分析。

當你加上這些字之後,會發現AI的回答開始出現顯著差異。不同AI之間在中醫辨證的深度與層次也開始展現出明顯落差。

AI可以輕鬆協助診斷中醫辨證
AI可以輕鬆協助診斷中醫辨證

由此可見,中醫的辨證體系本身極具深度與可延展性,越高階的AI若能融入這些辨證框架,其分析結果也會愈加接近真正的臨床思維。

AI取代中醫的可能性分析

一直操作到這裡,多數人往往會認為,AI已經可以取代中醫師了,是這樣嗎?

從表面現象來看,這確實沒錯,2025年的AI的確能取代少部分平庸的中醫師。然而,AI絕對無法取代真正的中醫高手

若從更高層次的角度觀察,目前的「AI中醫」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面向。

1.症狀診斷的客觀化困境

回到前面的示例中,內容提到:「舌紅少苔、脈弦略數」。這些詞對一般人而言,根本無法自行判斷。

一般人必須具備中醫的基礎知識,並經過長期臨床經驗的累積,才能知道自己的舌頭是否屬於「舌紅少苔」、脈象是否真為「弦脈」。

而像是「口苦、口臭、睡眠不安、不耐悶氣、午後煩躁」等,都缺乏明確的客觀診斷標準。這類依賴主觀描述的訊息,不具科學化的可重現性。

有些人會說:「AI也能舌診啊,只要傳一張照片,ChatGPT就會幫我分析!」但事實是,舌診會因為受光線、膚色、角度、鏡頭與環境等因素影響極大。AI雖能分析,但分析結果未必正確。

中醫診斷數據必須客觀化
中醫診斷數據必須客觀化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脈診」中,尤其是「脈診波形」的變異性更高,必須在極為穩定的環境條件下才能進行真正的客觀化測量。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十多年來始終堅持使用「良導絡經絡檢測法」,原因其實很單純。這套方法能在家中、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進行操作,仍能穩定呈現一定的「經絡型態」。

這種穩定性,使其成為最有潛力實現中醫科學化、家庭化的檢測技術,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驗證。

至今有不少會員,他們已經連續檢測超過3-5年以上,結果始終呈現出固定的「經絡體質」尤其是「鐵三角經絡化熱型態」居多,這足以證明該方法的穩定性。

更重要的是,每一種經絡型態都會隨著季節、月份、甚至日期呈現特定規律的變化,因此能進行精確的預測與改善策略。

2.AI很可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2025年的AI,用更貼切甚至可笑的比喻來說,「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是現今AI最強大的能力,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一套邏輯嚴密、語氣誠懇、條理清晰的答案,卻有可能在關鍵處完全錯誤。

AI很可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AI很可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對於沒有判斷能力的社會大眾而言,這樣的AI回覆往往令人「深信不疑、卻被唬得一愣一愣」。

AI的本質是「語言預測機器」,它不會真正「理解」內容,但這一切只是根據文字相關性而生成的「語義幻覺」,並非真正的臨床推論。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第一次使用AI中醫後,會感到「驚艷」,但多次互動後,就會察覺內容雖然看似合理,卻缺乏一致的辨證邏輯。

這正如同一位「沒有看過病人的書生」,試圖用背誦的經文來替人開藥。看起來頭頭是道,實際上風馬牛不相及。

3.個人化建議困境

雲端中醫在開發機器人之初,專案管理者曾問工程師一個問題:「你們最希望它具備什麼功能?」其中一位工程師回答:「我希望它能告訴我,今天要如何養生。」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揭示了真正「個人化AI中醫」的核心精神。AI若只提供廣泛、書本上隨處可查的知識,便無法稱作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個人化AI中醫,必須根據每個人的體質與當下時空條件進行精準分析,綜合考量以下因素:

  • 當天的天氣變化(氣溫、濕度、氣壓、風速、降雨量等)與使用者所在地經緯度
  • 當日節氣與五運六氣的氣場變化
  • 當日天干地支、陰陽交替對人體氣場的影響,個人的八字命理結構與五行偏盛偏衰
  • 歷年相同日期或相似氣候下的健康紀錄與症狀再現率
  • 過去7~14天的生理波動(如心率、血壓、睡眠品質)
  • 近期飲食結構(偏熱、偏寒、重油、重鹹等)、情緒狀態與壓力指數
  • 女性的月經週期或荷爾蒙波動
  • 睡眠時間與入睡品質
  • 其他:運動量與出汗頻率、當下所處地磁場風水或空氣品質、個人飲水量與排尿頻率、過往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病史、作息是否符合「子午流注」時間規律、當天社交與工作環境能量狀態...等等

而2025年的AI,即便能快速翻書、整理資料,對於使用者的個人狀態仍然一無所知。這正是「雲端中醫」團隊持續專注開發的重點功能。

現在的AI對於個人化養生的能力有限
現在的AI對於個人化養生的能力有限

在不遠的未來,雲端中醫AI將能在你頭痛發作前3天主動提醒你,並告訴你為什麼。這並非幻想,而是透過找出每個人身體內在的「疾病運行規則」實現的。

經過超過五年以上的觀察,不少會員已經印證,例如某位會員在去年6月出現頭痛,而今年同一時期再次發生的機率極高。多數人會忘記自己一年前的身體狀況,但AI永遠不會忘記。

當AI偵測到三天後氣溫將大幅下降時,若某人的膽經能量偏弱,就容易在氣溫驟降時出現頭痛。AI透過氣象數據分析,就能提前提出精準預警。

甚至在分析下個月的五運六氣時,若系統發現,司天:少陰君火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少陰君火。

這樣的氣場屬於「火氣極旺」狀態,AI就會主動通知體質屬於「鐵三角火熱經絡型」的使用者:下個月必須特別注意調養,提早預防火熱相關症狀的發作。

4.AI診斷不具備靈活性

許多學習中醫超過十年的會員都深有體會,中醫越學越覺得深奧,其核心難點就在「變通層」的思維,也就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概念

以2025年10月底為例,有位會員某天出現腳跟痛。如果問AI怎麼看,AI會列出多種可能性:

  1. 腎虛型(最常見):左歸丸(偏腎陰虛)、右歸丸(偏腎陽虛)、獨活寄生湯(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2. 寒濕阻絡型:桂枝附子湯、當歸四逆湯、薏苡仁湯(去濕止痛)
  3. 濕熱下注型:四妙丸、龍膽瀉肝湯
  4. 氣滯血瘀型:身痛逐瘀湯、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
  5. 氣血兩虛型:八珍湯、歸脾湯

這些看似有條理,但實際上患者往往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型,也無法判斷該選哪一藥方?

那位會員也是如此,直到某天他因感冒流鼻水服用了「小青龍湯」,結果腳跟痛竟然好了大半!

若此時再問AI:「小青龍湯可以治腳跟痛嗎?」AI一定會回答:「小青龍湯並非治療腳跟痛的常用方。」然而,實際效果卻證明它確實有效。

原因何在?從經絡的角度來看,一切都說得通。AI受限於固定的訓練資料,只能做「查書式分析」,缺乏創造性應變與靈活思考。

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所以難,是因為我們常被症狀與治療方劑牽著走

以「鐵三角經絡化熱體質」為例,不論出現何種疼痛、症狀或疾病,其根源都在於經絡型態的失衡。只要改善這種體質,症狀自然會消失。

你只要改善這種體質,症狀就會消失,所以任何的中藥,都可能可以治療任何的這種經絡型態產生的病,你並不能拘泥於傳統中醫的看法

5.AI無法處理「醫者之心法」

中醫建立於陰陽五行之理,在本質上,它與命理、易學一脈相承。真正決定中醫診斷精度與療效的,並非僅是方藥與脈理,而是醫者在臨證時所運用的那些「非形式化的智慧」,這正是AI難以企及的領域。

首先,AI無法進入「悟理層」。陰陽消長、五行制化講求靈活變通,並非固定公式可解。AI頂多能模仿推論,卻無法「體悟」陰陽氣化的流轉之道。

其次,AI無法觸及「心感層」。醫者觀人,不止於問診與切脈,還須感其氣場、察其神情、觀其精氣神之盛衰。

這種直覺性的「心感」屬於意識與能量層次,至今仍無任何感測技術能將之量化,更無法以資料訓練得出。

再者,AI無法深入「傳承層」。中醫歷代流派繁多,例如傷寒學派、溫病學派、火神派、易理醫學等,皆有獨門「心法」。

中醫高手,以高深的心法醫治病患
中醫高手,以高深的心法醫治病患

這些內在修煉與體悟往往未被完整記錄,更未被數據化,因此AI無從學得真正的精神內涵。

最後,AI永遠無法抵達「道法層」。真正的大醫,講究「修身養性、以心養氣,而後療人」。

這是一種修為層次,非知識層次。AI沒有「德」,也沒有「覺」,因此無法理解「醫乃仁術」的真正意涵。

總之,AI或許能協助中醫整理資料、比對方劑,但它無法取代「醫者之心」。因為中醫之道,最終不止於理與術,而在於「心與道」。

科技持續突破AI的限制

根據前述五項觀察,2025 年的 AI 發展雖包裝得更華麗,實際仍停留在中醫式的入門階段,本質並未脫離過去的框架。

然而,進入AI時代之後,隨著晶片技術的加速度突破,任何在過去不可能的事情,明天可能就成真了,以上5個困境,在未來也將會被逐一攻破。

在可見的未來,大量基層診療將會由AI與機器人完成,人類醫師僅處理高難度病例。這已經是必然的趨勢,而我們必須及早適應。

將來,只會有更多的高科技,來持續印證經絡氣血這些高維的理論。依賴AI才是讓中醫普遍化的關鍵技術,而這正是雲端中醫開發團隊所努力的方向

雲端中醫AI,現在依然初期開發階段,未來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若有任何建議與想法,歡迎在「FB社團」、「粉絲頁」或電子郵件聯繫,這是一條艱難的路,而我們正在往前邁進著!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