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是南宋時期醫學家崔嘉彥集結整理脈學要旨的專著,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卷,細緻入微地闡述了中醫脈診的核心理論、具體操作與臨床應用,對後世醫學影響深遠。此書的編寫目的,正如自序所言,是為了推明《內經》一脈十變之法,並以《四言舉要》為主要基礎,旨在將脈法的玄秘之處盡數揭示,以利後學。書中不僅廣泛徵引了從黃帝、扁鵲、華佗到宋代諸家的醫學經典,更以獨特的「類編」方式,將崔紫虛、李瀕湖等脈學家的觀點熔鑄一爐(儘管序與類編名義在具體來源上存在一些表述差異,但核心均指向對傳統脈學要籍的歸納與闡釋),使得複雜的脈理得以簡明呈現。
本書開宗明義便強調了脈學的本質與重要性。崔嘉彥認為,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隧道,是內在臟腑病變的外在反映。正如《脈要精微論》所言:「微妙在脈,不可不察。」脈的變化微芒,卻關係著生命的輕重生死。診脈之所以困難,在於「神存於心手之間」,需要醫者心手相應,精微體察。書中引述了《內經》「九竅皆見於外者,觀其證之變」與「九臟皆藏於內者,察其脈之動靜」的論述,明確指出脈診是探查臟腑病變的關鍵手段。醫者若不明脈法,面對病證便難以區分同異,無法窮盡治療之方。
上卷著重於脈學的基本理論。崔嘉彥系統地闡釋了脈的生成與運行機制。脈象法地,為血之府,心之合,皮之部。其運行之氣血,資始於腎(腎為真陽之本),資生於胃(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脈屬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屬陰,行於脈中;衛屬陽,行於脈外。脈非自行,而是隨氣而至,氣動脈應,形成陰陽之平。氣如橐籥鼓動,血如波瀾湧動,氣血脈息,上下循環,保障了形體的常存。這部分內容奠定了理解脈象生理基礎。
繼而,書中詳細闡述了診脈的部位與方法。雖然「十二經中,皆有動脈」,但《難經》強調「獨取寸口」,因為寸口是「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以終始也」。書中明確指出了寸口的具體位置:持診時令患者仰掌,以醫者中指按在掌後高骨(橈骨莖突)處為關上,食指按在關前為寸口,無名指按在關後為尺澤。關前為陽(寸口),關後為陰(尺澤)。這種定位方法(寸關尺分部)是傳統脈診的核心操作規範。書中還闡述了脈搏與呼吸的關係:「一呼一吸,四至為息」,這是正常脈率的基準。同時,描述了脈氣在經脈中的運行距離:「一呼一吸,脈行六寸」,以及日夜循環的總數,顯示了對脈搏節律和運行規律的精細觀察。
上卷的理論闡述中,崔嘉彥突出了兩個核心觀點:一是「脈學之要,在於識病」,強調脈診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脈象來認識疾病的性質、病位、邪正盛衰等。脈象是疾病的窗口,準確辨識脈象才能為診斷提供依據。二是「脈學之用,在於辨證」,強調脈診的臨床價值在於辨別證候。疾病錯綜複雜,需要結合脈象與其他臨床表現(如證候、舌象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證候的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進而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這兩個觀點貫穿全書,體現了脈學在臨床診斷和辨證論治中的指導作用。
中卷則具體論述了各種脈象的診斷要點。書中對常見及複雜的脈象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和分類。其分類和描述體例,從已知的《四言舉要》風格的提取來看,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例如,對於洪脈、虛脈、散脈等,書中不僅給出了其在《脈經》、《素問》等經典中的定義性描述(如洪脈的「指下極大」、「來盛去衰」,虛脈的「遲大而軟,按之無力」),更結合了崔氏等人的補充描述(如洪脈的「來大去長」,散脈的「大而散,有表無里」、「渙漫不收」)。
更為重要的是,書中採用了《四言舉要》的詩歌體裁來描述脈象的「體狀」、「相類」和「主病」。
- 體狀詩用四言詩句生動形象地描繪脈搏觸感和形態,如洪脈「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虛脈「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散脈「散脈無拘至數乖」。
- 相類詩則對比易混淆的脈象,幫助醫者區分,如虛脈的相類詩「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指出虛脈與芤脈的區別。洪脈的相類詩「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則暗示洪脈與實脈的區別或聯繫。
- 主病詩則將不同脈象與疾病、臟腑、病位(寸關尺)聯繫起來,提供了臨床診斷的具體指引,如洪脈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並細分寸洪(心火、上焦炎)、關洪(肝火胃虛)、尺洪(腎虛陰火)。虛脈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並細分寸虛(血不營心)、關虛(腹脹食難舒)、尺虛(骨蒸痿痹傷精血)。散脈主病詩則提到了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以及心、肺、肝脈軟散的主病。
這種以詩歌形式歸納脈象特徵、類比和主病的體例,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播,極大地提升了脈學學習的效率,是本書在具體脈象描述上的突出貢獻,也印證了其源於或依賴《四言舉要》的特點。通過對各種脈象的詳細論述及其臨床意義的闡釋,中卷為醫者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脈診知識庫。
下卷主要論述脈學在臨床診斷中的實際應用。這部分內容緊扣「脈學之用,在於辨證」的核心思想。脈診並非孤立的診斷方法,而是與望、聞、問結合,共同服務於辨證論治的過程。通過脈象的變化,醫者可以判斷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邪正關係、病情輕重及預後轉歸。例如,通過脈象的浮沉,可以辨別病位在表或在裡;通過遲數,可以判斷病性屬寒或屬熱;通過虛實,可以辨別邪氣盛衰和正氣存亡;通過滑澀,可以判斷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將脈象信息與患者的其他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準確地歸納證候,從而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治療策略。下卷的內容是對上卷理論和中卷脈象描述的實際運用指導,強調了脈學的實踐性和臨床價值。
總而言之,《脈學類編》是一部系統性強、內容豐富、體例獨特的脈學專著。崔嘉彥集前人之大成,以「類編」的形式整理脈學文獻,特別是以《四言舉要》為框架,通過詩歌體裁將複雜的脈理、脈象特徵及其臨床意義高度凝練,使脈診知識更加條理化、形象化、易於掌握。書中提出的「脈學之要,在於識病」、「脈學之用,在於辨證」兩個觀點,明確了脈學在整個中醫診斷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僅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學習範本和臨床參考,也為脈學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儘管書中關於核心來源的表述可能略有交叉,但其基於古典、博採眾長、重理論更重實踐的編寫思想,使得這部著作成為中醫脈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時至今日,《脈學類編》所闡述的基本原理和診脈方法,對於理解和應用傳統中醫脈診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