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彥

《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6)

回本書目錄

脈學類編 (6)

1. 洪脈(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復下,應血脈來去之象,像萬物敷布下垂之狀。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愁虞。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無力虛大,遲而且柔。

白話文:

【洪脈(陽)】

(洪脈在觸診下的感覺非常大,根據《脈經》記載,其特徵是出現時強烈,消退時漸弱,此特點在《素問》中被描述為「大」,也被稱為「鉤」。有學者解釋說,這種脈象來時強烈,去時漸弱,就像鉤子的形狀,先向上再向下,這象徵著血液在體內流動的特性,也類似萬物生長後向下垂落的樣子。

根據《體狀詩》的描述:洪脈在觸診時感覺非常強烈,但漸漸減弱,脈象充滿整根手指,滔滔不絕,符合夏季的特徵。如果在春季、秋季或冬季出現,這表示體內的陽氣上升,火氣散發,不用懷疑。

《相類詩》中提到:洪脈觸診時,脈搏有力且一波接著一波,來時強烈,去時漸弱,就像波浪一樣。要區別實脈和洪脈,可以透過按壓,會發現洪脈的脈象弦長且堅硬。

根據《主病詩》所述:洪脈表示體內陽氣過剩,血液可能不足,體內有熱病,伴有火氣旺盛的症狀,需要及早治療胃脹、反胃等症狀,若是陰虛導致的腹瀉,更需要關注。

洪脈出現在寸部,表示心火旺盛,上焦有炎症;出現在肺脈,則表示肺部承受不住金屬之氣;肝火旺盛或胃虛的情況,可在關部察覺;腎虛導致的陰火,可在尺部發現。

若是脈象雖大卻無力,且遲緩柔弱,則屬於虛大的脈象。)

2. 虛脈(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

《體狀相類詩》: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血莫蹉跎。

血不營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腎門兩尺居。

虛甚則散,渙漫不收。

白話文:

[虛脈(陰)]

虛脈的特徵是脈搏慢且大,但卻軟弱無力,用力按下去會感到脈搏空洞,《脈經》中描述它就像手指下的空間豁然空洞。

《體狀相類詩》中形容,抬手時感覺到脈搏大且慢,按下時卻鬆軟無力,這種脈象沒有邊際,就像空谷一樣,不要將芤脈和虛脈混為一談,芤脈浮大,手感像柔軟的蔥。

《主病詩》指出,如果脈象虛弱且身體有熱感,那可能是中暑,常伴有自汗、驚恐怔忡等症狀,若持續發燒,屬於陰虛,需及早治療,補血養營不可拖延。

如果血液不能滋養心臟,脈象也會呈現虛弱,關節中腹部脹痛,飲食難以舒適,若是骨蒸、痿痹等症狀,可能是傷害了精血,這通常出現在兩尺的腎門處。

若虛弱過度,脈象就會散亂,像是四散開來無法收攏。

3. 散脈(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柳氏。

戴同父曰: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跗腫,此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

《體狀詩》: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胕](跗)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有邊無中,其名曰芤。

白話文:

[散脈(陰)]

散脈的特徵是脈搏大且散開,表面現象明顯但內部狀況不明,《脈經》所描述。它擴散而不收斂,崔氏指出,沒有一定的規則和約束,跳動的次數不整齊,可能是來的時候多,去的時候少,或者相反,呈現一種散亂不收的狀態,就像楊花飄散一樣。對於產婦來說,出現這種脈象是生育的徵兆;對於孕婦來說,則可能意味著流產,這是柳氏的看法。

戴同父說:心臟的脈象如果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心悸的症狀;肺部的脈象若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多汗的問題;肝臟的脈象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水飲過多的現象;脾臟的脈象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腳腫的情況,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若是腎臟的脈象軟弱且散開,所有其他器官的脈象也跟著變得散亂,這就是死亡的脈象。

《體狀詩》:散脈就像楊花飄散在空中,來去不定,極難整齊。產婦得到這種脈象是生育的徵兆,而孕婦得到這種脈象則可能面臨流產。長期患病的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可能已經無法治癒了。

《相類詩》:散脈自由散漫,沒有拘束,像水中纖細的棉絮般,浮於表面。脈象遲緩且大的是虛脈,芤脈的特徵是在中間空虛,但兩側有脈感。

《主病詩》:左寸脈的怔忡,右寸脈的多汗,左關脈的水飲過多,右關脈的腳腫,以及兩尺脈的魂魄離散,都可能由散脈引起。

脈象有邊緣而中央空虛,這種脈象被稱為芤脈。

4. 芤脈(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素問》。戴同父曰: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體狀詩》: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傍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中空傍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空革血虛虛。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於胸,關上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浮小為濡,綿浮水面。

白話文:

[芤脈(陽中陰)]

脈象呈現出浮大且軟的特徵,輕觸時感覺寬大,但當用力按下時,會發現中間是空的,而兩側則較實。這就像《脈經》所描述的。從外觀看是實的,但實際上中間是空的,形狀類似像空心菜的蔥。戴同父說:營養物質運行在脈管中,脈管是以血液為其形態基礎的,所以芤脈中間空洞的現象,象徵著血液流失的情況。

《體狀詩》描述:芤脈的形狀浮大且軟,手感就像蔥一樣,輕觸時感覺兩側有脈動,但中間卻是空的,這可能是因為火氣侵入了陽性經絡,導致血液上溢,或是熱氣侵犯了陰性經絡,導致下部出血。

《相類詩》提到:芤脈的特徵是中間空、兩側實,且浮大而緩慢,這被稱為虛脈。若芤脈同時帶有弦脈的特性,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代表血液大量流失,呈現出一種空虛的狀態。

《主病詩》指出:如果在寸脈處察覺到芤脈,可能表示胸部有瘀血;在關脈處察覺到芤脈,可能表示腸胃部位有炎症;在尺脈處察覺到芤脈,可能表示下部出血,像是尿血、血便、月經失調等。

另外,脈象浮小且柔弱的,稱為濡脈,手感就像是輕輕浮在水面上的綿絮。

5. 濡脈(陰)

濡(音軟)脈極軟而浮細,如綿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

《體狀詩》:濡形浮細按之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百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散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主病詩》: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傷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濡甚則微,不任尋按。

白話文:

【濡脈(陰)】

濡脈的特徵極為軟且浮細,就像綿花浸泡在水中一樣,輕輕地一觸即可感知,但用力按下去卻摸不到脈搏,《脈經》中有相關記載。

《體狀詩》描述到:濡脈的形態浮而細,輕輕按壓即可感受到,就像水面漂浮的綿花,稍一用力就會沉沒,這種脈象在疾病康復後或產後尤其常見,若是在健康人身上出現,則可能代表體內根基不穩。

《相類詩》進一步說明:浮而柔和細膩的脈象被認定為濡脈,而沉且細弱的脈象則被視為弱脈。微脈則是在表面微弱到幾乎要消失,細脈在深層的表現接近微脈。

《主病詩》中提到:濡脈多與失血、陰虛等病症相關,這顯示髓海和丹田的精氣已隱匿衰退。如果晚上出大汗,濕氣深入骨髓,可能是血崩導致脾臟受濕傷害。

寸部濡脈表示陽氣微弱,容易自汗;關部濡脈代表氣虛;尺部濡脈表示精血虛寒,需溫補真陰以治療疾病。

當濡脈過度時,就會變成微脈,不能承受重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