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5)
脈學類編 (5)
1. 舉要
《口問篇》曰: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其心,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讓而不爭,與時變化,空諸所礙,則志意順,精神專值,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臟調和,邪亦安從奈我哉!)
外因之浮,則為表證,沉里遲陰,數則陽盛。
(浮則為表,沉則為里,遲則為陰,數則為陽,此外因之綱領也。)
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
(仲景曰:風則浮虛,沉潛水蓄,遲則為冷,數則熱煩,此內因之綱領也。
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里結,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外內因,脈證參別。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
浮沉遲數,乃脈之綱領也。總結上文,下引《李瀕湖脈學》詩抄八十二首。)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汛汛在上,如水漂木。
浮脈(陽)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時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有力洪大,來盛去悠。
白話文:
[舉要]
《口問篇》說:「悲傷憂愁會使心臟動盪不安,心臟動盪不安會使五臟六腑都跟著搖晃。」由此可見,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統領著人的魂魄,並兼管人的意志。所以,憂愁會影響心,進而影響肺;思慮會影響心,進而影響脾;憤怒會影響心,進而影響肝;恐懼會影響心,進而影響腎。因此,人的各種情緒都受心的支配。如果能夠好好修養心性,保持居住環境安寧,不驚恐,不狂喜,順應自然規律,謙讓而不爭奪,隨著時勢變化,心中沒有任何掛礙,那麼意志就會順暢,精神就會專注,不會產生後悔和憤怒,魂魄也不會散亂,五臟也會協調,邪氣又怎麼能侵犯我呢!
外在因素引起的病症,如果脈象是浮的,就代表是表證;如果脈象是沉、遲的,就代表是陰證;如果脈象是數的,就代表是陽證。(脈象浮代表表證,沉代表里證,遲代表陰證,數代表陽證,這是辨別外因病症的綱領。)
內在因素引起的病症,如果脈象是浮的,多半是虛風引起的;如果脈象是沉、遲的,多半是寒冷引起的;如果脈象是數的,多半是熱證。
(張仲景說:「風邪會使脈象浮虛,水邪會使脈象沉潛,寒邪會使脈象遲緩,熱邪會使脈象急數。」這是辨別內因病症的綱領。
脈象浮數代表表熱,沉數代表里熱,浮遲代表表虛,沉遲代表里結。表里陰陽,風寒冷熱,要辨別外因和內因,脈象和病證要互相參考。脈理繁雜深奧,總結起來就是浮、沉、遲、數這四種。掌握了這綱領,就能觸類旁通。
浮、沉、遲、數是脈的綱領。總結了上面的內容,下面將引用《李瀕湖脈學》中的八十二首詩。)
浮脈的特性像天一樣,輕輕一按就能摸到,浮在上面,就像水上漂浮的木頭一樣。
浮脈(屬於陽脈)
(浮脈按下去感覺還有力量,稍微用力就感覺力量不足。《脈經》中說,浮脈像微風吹拂鳥背上的毛,輕微而細膩;《素問》說,浮脈像摸榆樹的果實;崔氏說,浮脈像水上漂浮的木頭;黎氏說,浮脈像捻蔥葉的感覺。
浮脈的特性像天一樣,有輕清向上之象,在八卦中對應乾卦,在時令上對應秋季,在人體中對應肺。
《體狀詩》說:浮脈的脈象在肌肉上可以摸到,像摸榆樹果實,又像輕飄飄的毛髮一樣。秋天時出現是正常的,但久病的人出現浮脈就讓人警惕。《相類詩》說:浮脈像木頭浮在水中,浮大且中間空虛的是芤脈,一下一下地浮動的是洪脈,洪脈來勢強盛但去勢很弱。浮脈輕柔像捻蔥葉一樣,虛弱、遲緩而大、中間空虛的是虛脈,浮而柔細的是濡脈,浮散不定的是散脈。《主病詩》說:浮脈是陽證,代表病邪在表,遲脈代表寒證,數脈代表熱證,緊脈代表寒證。浮而有力的多半是風熱,無力而浮的代表血虛。寸脈浮的代表頭痛或眩暈,可能是有風痰聚集在胸中。關脈浮的代表脾胃衰弱,肝木旺盛。尺脈浮的代表小便不暢。)
浮脈有力的而且洪大的,是來勢強盛去勢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