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10)
脈學類編 (10)
1. 數脈(陽)
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數為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
《體狀詩》: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詩》: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主病詩》: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病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併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
白話文:
[數脈(陽)]
根據《脈經》的定義,數脈在一息之間出現六次。《素問》則形容數脈為脈流迅速。數脈反映的是陰氣無法制衡過盛的陽氣,因此脈搏頻率過快。在診脈時,浮、沉、遲、數是脈象的四大主要特徵,這一點在《素問》和《脈經》中都有提及,被認為是正常的脈象。
《體狀詩》:如果在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六次,即為數脈。這種脈象通常表示陰氣微弱,陽氣過盛,病人可能有煩躁或精神亢奮的情況。脈象的浮沉可以幫助判斷病症的表裡以及虛實。然而,在兒童身上,數脈可能是一種健康的象徵。
《相類詩》:數脈的頻率比正常脈搏多一次,緊張時脈搏會更快速,就像彈繩一樣。如果脈搏頻繁出現停頓,這種脈象稱為促脈。當在關脈處出現數脈,可能是動脈的問題。
《主病詩》:數脈通常與熱性疾病相關,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如果病人的身體虛弱,應採用溫補法。但對於秋季患肺病的患者來說,數脈可能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症狀。
在寸脈處出現數脈,可能代表咽喉、口腔或舌頭的疾病,或者咳嗽、咳血和肺部疾病。在關脈處出現數脈,可能是胃火或肝火旺盛的表現。在尺脈處出現數脈,可能需要服用滋陰降火的湯藥。
如果脈象浮大且有力,則為洪脈;如果脈象沉大且堅固,則為牢脈。脈象來去流暢,則為滑脈。
2. 滑脈(陽中陰)
滑脈往來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脈經》,漉漉如欲脫。
《體狀相類詩》: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息至間。
《主病詩》: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不調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當關宿食肝脾熱,濁痢㿗淋看尺部。
有力為緊,彈如轉索。
白話文:
[滑脈(陽中陰)]
滑脈的特徵是來去流暢順利,脈象轉動連續,像珠子一樣在手指下滾動,就像《脈經》所描述的,滑溜如若要脫離。
《體狀相類詩》中說:滑脈就像珠子般流轉,來去流利且回返,不要將滑脈和數脈混為一談,數脈主要看呼吸間的跳動次數。
《主病詩》提到:出現滑脈通常代表元氣衰弱,可能伴隨痰多或因飲食引起的疾病,上部可能有嘔吐現象,下部可能有蓄血情況,女性若脈象呈現滑脈,很可能懷孕。
如果寸部滑脈,可能是膈上有痰,會引發嘔吐,或是胃酸過多、舌頭僵硬、咳嗽等症狀;在關部發現滑脈,可能是肝脾熱或食物滯留,而濁痢或淋病則可從尺部觀察到滑脈。
若滑脈有力,則變為緊脈,像繩索般彈性十足。
3. 緊脈(陽)
緊脈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數如切繩《脈經》,如轉索無常仲景,如紉簞絲丹溪。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尺緊痛居其腹,沉緊疾在其腰。
《體狀詩》: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腰疼。
《相類詩》:見弦實。
《主病詩》: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里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數見寸口,有止為促。
白話文:
[緊脈(陽)]
緊脈搏動強而有力,就像在左右兩邊彈動著人的手指一樣(《素問》)。它的跳動次數快速,猶如在切割繩子一般(《脈經》)。它又好像纏繞的繩索,變化不定(張仲景),又像是縫紉簾幕的絲線(朱丹溪)。所有呈現緊脈的情況,多是因為受寒或疼痛所致。如果頸部的人迎脈緊且旺盛,這可能是受到寒冷的侵襲;如果氣口脈緊且旺盛,這可能是飲食不適所導致;若是在尺脈部位感到緊,則疼痛可能位於腹部;若是在深層脈搏感到緊,則疼痛可能在腰部。
根據《體狀詩》描述:緊脈的特徵如同轉動的繩索,或是切開的繩子,因此被稱為緊脈。這通常是因為寒邪入侵所造成的,內部可能有腹痛,外部可能有腰痛。
根據《相類詩》描述:緊脈和絃脈、實脈相似。
根據《主病詩》描述:緊脈多主導疼痛,且多是由寒冷引起。如出現喘咳、風癲、吐冷痰等症狀,若是浮緊表示有表寒,需發汗治療;若是沉緊表示需要溫裏,自然就能痊癒。
在寸脈中,人迎脈和氣口脈的緊脈,表示心腹痛;在關脈中,緊脈表示腹部深處的疼痛;在尺脈中,緊脈表示陰冷,可能是奔豚症或疝氣疼痛。
如果在寸口脈中頻繁出現,並且有間歇,則被稱為促脈。
4. 促脈(陽)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脈經》,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促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鬱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矣。
《體狀詩》: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去。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
白話文:
[促脈(陽)]
促脈的特徵是脈搏頻率快速,偶爾會有一下停頓然後再繼續,《脈經》裡描述它就像跌倒後急著爬起來一樣,脈搏的速度忽快忽慢,並無固定節奏。促脈主要反映的是身體內陽氣過盛的病症,造成促脈和結脈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氣、血、痰、鬱、飲食這五種情況,一旦這些因素在體內有所阻滯,脈象就會出現停頓的情況。
《體狀詩》說:促脈的特徵是頻率快且偶爾會有一下停頓,這顯示身體的陽氣已經達到極限,正逐漸失去陰氣的平衡。這可能是因為三焦部位的火氣過旺,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生命可能難以維持,但若能退去,則還有康復的希望。
《相類詩》提到,促脈與代脈有些相似。
《主病詩》講述:治療促脈的疾病通常要從治療火熱開始,而導致這種脈象的原因有五種,需要仔細辨別。經常性的喘息咳嗽可能都是由於痰多積聚造成的,也可能會突然發作精神失常、出疹子或者毒瘤。
當這種脈象在關中部位頻繁出現,就可以通過脈診來診斷病情,脈搏跳動時會有微微的震顫,形狀就像一粒小豆子。
5. 動脈(陽)
動脈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脈經》。
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汗出,陰動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
成無已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
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
《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體狀詩》: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圓,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相類詩》:見數脈。
《主病詩》: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遺精女子崩。
長則氣治,過於本位。
白話文:
[動脈(陽)]
動脈這種脈象會在手腕關節部位頻繁出現,它在脈象上並沒有明顯的起始和終點,形狀像豆子一樣大小,脈搏強勁有力且搖晃不定,這描述來自《脈經》。
張仲景指出:脈象呈現動態,通常代表身體有疼痛或驚悸的情況,當陰陽兩種能量互相抗衡,我們就稱之為動脈。若陽氣過剩,人體就會出汗;陰氣過剩,人體就會發燒,同時還可能伴有肢體冰冷和畏寒的現象,這顯示出三焦系統可能受到損傷。
成無已解釋:當陰陽兩氣互相抗衡,體內虛弱的一方就會產生動脈的現象,所以,若是陽氣虛弱,就會出現陽動脈;反之,若是陰氣虛弱,就會出現陰動脈。
龐安常說:關前的三分之一位置被視為陽性,關後的三分之一位置被視為陰性,關位本身是半陰半陽,所以動脈的出現,往往伴隨著體內的虛弱。
《素問》提到:陰氣不足,與過剩的陽氣抗衡,會導致出血的症狀。
《體狀詩》描述:動脈的脈象搖晃不定,頻繁地在關節部位出現,沒有明確的起始和終點,形狀像圓形的豆子,這是因為陰陽兩氣互相抗衡的結果,其中較虛弱的一方會呈現出搖晃的脈象,而較強壯的一方則會呈現出平穩的脈象。
《相類詩》描述:看到頻繁的脈象。
《主病詩》描述:動脈主要預示著疼痛和驚悸,出汗是由陽動脈引起的,發燒則由陰動脈引起,也可能預示著腹瀉、肌肉抽搐等疾病,對於男性來說,可能會有遺精的問題,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會有月經失調的問題。
如果脈象長度正常,表示氣血運行良好,但如果超出正常的範圍,可能表示身體出現了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