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彥

《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14)

回本書目錄

脈學類編 (14)

1. 切脈論證

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

(浮緩有汗者為傷風,風傷於衛也;浮緊無汗者為傷寒,寒傷於營也。)

暑傷於氣,脈虛身熱。

(暑病則傷氣,而不傷形也。若微涼外感,則熱傷心胞,必致惡寒發熱,其脈則虛。)

濕傷於血,脈緩細澀。

(濕之為病,有出於天氣者,傷於人皮肉筋脈之間,雨霧之屬也。地氣亦然,泥水之屬也。有出於飲食者,酒酪之屬也。在肌表則為發熱、惡寒、自汗,在經絡則為痹重,筋骨疼痛,不能轉側,四肢痿弱痠麻,為胕腫,為黃疸,為嘔吐,為脹滿,為便澀,為溏泄後重脫肛等證。凡肌表經絡之病,濕由外而入者也。

飲食氣血之病,濕由內而生者也。此其在外者為輕,在內者為甚,是固然矣。然及其甚者,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也,里濕而不連經者,此論濕病之變也。)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絕,代脈止歇,臟絕傾危。

散脈無根,形損難醫。

(傷寒熱病,未得汗、脈浮洪者為陽易已,沉微澀小者為陰難已。既得汗、脈沉小安靜為順,浮大躁疾者逆,故南陽首言:陽病見陰脈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只此可推卒病之順逆,可廣諸病之死生。此著先機,至顯至微矣。上不至關者,言尺脈上不能通於關,故陰氣已絕,下不至關者,言寸脈下不能通於關,故陽氣已絕。古人以代散為必死之脈,蓋散為腎敗之徵,代脈為脾絕之候,加之形脫如削者為不治。

飲食內傷,氣口急滑。

(經曰: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凡氣口急滑而有力者,為宿停滯,澀伏模糊,則為寒冷傷脾。)

勞倦內傷,脾脈大弱。

(人之經營煩擾,則肢體轉旋,而過於勞者,無不傷脾也。《太陰陽明論》曰: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氣口為太陰之臟脈。凡診於氣口,脈虛大者為氣虛,弦細或澀者為血虛。若躁疾堅搏大汗出,發熱不止者死,以裡虛不宜復見表開泄也。)

欲知是氣,下手脈沉,沉極則伏,澀弱久深。

(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又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散,悲則氣消,恐則氣陷,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主病異同。)

火鬱多沉,滑痰緊食,氣澀血芤,數火細濕。

(沉雖屬裡,未必盡為陰寒,但脈沉滑、沉數者,及有頭痛身熱,正屬表邪,火鬱所以脈沉也。)

滑主多痰,弦主留飲,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浮滑兼風,沉滑兼氣。食傷短疾,濕留濡細。

(痰飲之為病,必有所因而致之者,或熱或寒,或風或氣,或食傷,或濕氣停滯之類,皆為痰之本也。凡治痰不治痰之本,非其治也,所以治其本而成痰者,而痰自清,正以痰非病之本,而痰為病之標耳。)

白話文:

風邪侵犯體表,脈象會呈現浮緩且有汗;寒邪侵犯身體內部,脈象會呈現浮緊且無汗。

(脈象浮緩且有汗的情況是受到風邪侵襲,風邪侵犯的是體表;脈象浮緊且無汗的情況是受到寒邪侵襲,寒邪侵犯的是身體內部。)

暑邪侵犯人體,會損傷元氣,脈象會呈現虛弱且身體發熱。

(暑邪引起的疾病會損傷元氣,但不會損傷形體。如果稍微感覺涼意就出現外感,那是熱邪侵犯心包,一定會導致怕冷發熱,這種情況的脈象會呈現虛弱。)

濕邪侵犯人體,會損傷血液,脈象會呈現緩慢、細微、澀滯。

(濕邪引起的疾病,有些是天氣造成的,侵犯皮膚、肌肉、筋脈之間,像是雨霧之類的;有些是地氣造成的,像是泥水之類的;有些是飲食造成的,像是酒酪之類的。濕邪在肌膚表面會導致發熱、怕冷、自汗;在經絡會導致麻木沉重、筋骨疼痛、無法轉動身體、四肢痿弱痠麻、浮腫、黃疸、嘔吐、腹脹、大便乾澀、腹瀉伴有便意卻排不出、脫肛等症狀。凡是肌膚表面和經絡的疾病,濕邪都是從體外侵入的。

飲食和氣血的疾病,濕邪是由體內產生的。濕邪在體表症狀比較輕微,在體內症狀比較嚴重,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病情嚴重,那麼沒有表濕不連帶影響內臟,也沒有里濕不連帶影響經絡的。這是關於濕邪病變的論述。)

受到寒邪或熱邪侵犯,脈象如果呈現浮大洪盛,是好的;如果呈現沉微細澀,病情就一定凶險。出汗後脈象如果平靜,身體也涼了,就是平安;出汗後脈象仍然躁動,發熱嚴重,病情就難以治癒。陽性的疾病出現陰性的脈象,病情必定危險;陰性的疾病出現陽性的脈象,即使身體困頓也不會有大礙。寸脈上摸不到關脈,代表陰氣已經耗盡;尺脈下摸不到關脈,代表陽氣已經耗盡;如果出現間歇的脈象,代表臟腑功能衰竭,情況非常危險。

如果脈象散亂無根,身體虛弱損耗,就很難治癒。

(受到寒邪或熱邪侵犯,如果沒有出汗,脈象浮大洪盛代表陽邪容易去除,脈象沉微細澀代表陰邪難以去除。如果已經出汗,脈象沉小安靜是順利的表現;脈象浮大躁動快速是逆轉的表現,所以醫家說:陽病出現陰脈是死,陰病出現陽脈是生。只此一項就可以推斷出疾病的順逆,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生死預判。這裡強調了預判的先機,非常重要。寸脈上摸不到關脈,指的是尺脈上行不能通過關脈,所以代表陰氣已經耗盡;尺脈下摸不到關脈,指的是寸脈下行不能通過關脈,所以代表陽氣已經耗盡。古人認為出現間歇和散亂的脈象是必死的脈象,散脈是腎臟衰敗的徵兆,間歇脈是脾臟功能衰竭的徵兆,再加上身體消瘦如柴,就屬於不治之症。)

飲食不當造成內傷,脈象會在寸口部位呈現急促滑利。

(醫書說:人迎脈搏緊張盛大是受到寒邪侵襲,寸口脈搏緊張盛大是飲食不當造成的。凡是寸口脈象急促滑利且有力的,代表有宿食積滯;如果脈象澀滯伏藏模糊不清,代表寒冷侵犯脾臟。)

過度勞累造成內傷,脾脈會呈現虛大無力。

(人如果操勞煩擾,身體過度勞累,沒有不損傷脾胃的。《太陰陽明論》說:太陰負責將氣運到三陰經,寸口脈是太陰脾臟的脈象。凡是診察寸口,如果脈象虛大代表氣虛,如果脈象細微或澀滯代表血虛。如果脈象躁動快速、堅硬有力、大汗淋漓、發熱不止,那麼就代表病情危險,因為體內虛弱不適合再次發散。)

想要了解是氣的問題,按脈時要按到深處,脈象會呈現沉伏,如果沉到極點就會伏藏,脈象會呈現澀弱且持續很深。

(醫書說:天賦予我們的是「德」,地賦予我們的是「氣」,「德」流淌而「氣」發散,人才得以生存。又說:各種疾病都是因為氣引起的,憤怒會導致氣上行,喜悅會導致氣發散,悲傷會導致氣消散,恐懼會導致氣下陷,寒冷會導致氣收斂,炎熱會導致氣發散,驚嚇會導致氣紊亂,勞累會導致氣耗損,思慮會導致氣鬱結,這九種氣對應不同的病症。)

火氣鬱結多見沉脈,滑脈多見痰濕,緊脈多見飲食積滯,脈象氣澀是血虛的表現,脈象數而細是熱邪,脈象細濡是濕邪。

(脈象沉雖然屬於里證,但不一定是陰寒,如果脈象沉滑或沉數,同時伴有頭痛發熱,這是表邪的表現,火氣鬱結才會導致脈沉。)

脈滑多半代表體內有痰,脈弦多半代表體內有留飲,熱邪會導致脈滑數,寒邪會導致脈弦緊,浮滑的脈象多兼有風邪,沉滑的脈象多兼有氣滯。飲食積滯導致脈象短促而急,濕邪停滯導致脈象濡細。

(痰和飲的產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熱、寒、風、氣、飲食不當、濕氣停滯等,這些都是痰的根本原因。治療痰如果不治療痰的根本原因,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所以要治療導致痰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樣痰自然就會清除,因為痰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是疾病的表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