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彥

《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8)

回本書目錄

脈學類編 (8)

1. 實脈(陽)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然《脈經》。

《體狀詩》: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弦,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主病詩》:實脈為陽火鬱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屬腰腸痛不通。

無力為弱,柔小如綿。

白話文:

[實脈(陽)]

實脈無論是在表面還是深處都能觸及,脈搏顯得大且長,微微有弦的感覺,就像《脈經》所描述的。

《體狀詩》翻譯:無論是淺表還是深部,脈搏都呈現出大且長的狀態,觸摸下去,脈象堅實且微微有弦感,這表示體內熱量過剩,形成了強烈的火氣,通常需要通腸排便或發汗,才能恢復健康。

《相類詩》翻譯:實脈在表面和深處都表現出強有力的特徵,像緊繃的琴絃,這種脈象的變化不定,但要知道牢脈與筋骨的關係,實脈除了大且長,還微微帶著弦的感覺。

《主病詩》翻譯:實脈多由陽性火氣鬱積形成,會導致精神亢奮、胡言亂語,或是頻繁嘔吐。也可能因陽毒或食物中毒引起,或者出現大便不通或氣悶疼痛的情況。

如果寸脈部位實,可能預示面部會出現熱風症狀,喉嚨疼痛、舌頭僵硬以及胸部悶脹。關脈部位實,可能代表脾臟熱度過高,中宮部位滿悶;尺脈部位實,可能是腰腸疼痛且不通暢。

若脈象無力,則稱為弱脈,其脈象柔軟細小,如同綿線。

2. 弱脈(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

柳氏曰:氣虛則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體狀詩》: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筋骨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腎門兩尺推。

弱甚則細,如蛛絲然。

白話文:

[弱脈(陰)]

弱脈非常柔和且沉細,必須用手指按壓才能感觸得到,如果輕輕觸摸則感受不到。根據《脈經》,這種脈象顯示出體內有胃氣;若脈象既弱又澀,這表示長期患病;對於大病初癒或年老體弱者來說,這種脈象屬正常;但對於身體健康或年輕人來說,這就代表體質異常。

張仲景提到,當體內的陽氣滲入陰氣中,就會產生畏寒和發熱的症狀,弱脈主要反映筋絡問題,沉脈主要反映骨骼問題,當陽氣飄浮在外,陰氣虛弱時,會導致血液不足,筋絡緊繃。

柳宗元指出,氣虛會導致弱脈,寸脈弱表示陽氣虛弱,尺脈弱表示陰氣虛弱,關脈弱表示胃氣虛弱。

《體狀詩》描述,弱脈象徵著一種無力感,手感柔和,脈象細小而深沉,不易浮現,這表示陽氣滲入陰氣中,精血虛弱,即使老年人也可能讓年輕人感到煩惱。

《相類詩》指出,弱脈與濡脈相似。

《主病詩》說明,弱脈代表陰虛和陽氣衰弱,患者可能畏寒、發熱,筋骨疲軟,容易驚慌、大量出汗,精神不振,必須及早就醫,補充元氣和調整營養。

若寸脈弱,代表陽氣虛弱,若關脈弱,則表示胃氣或脾氣衰弱,要了解陽氣滲入陰氣的病症,需檢查兩側的腎門和尺脈。

弱脈若更嚴重,脈象會變得更細,如同蜘蛛絲般細微。

3. 細脈(陰)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素問》謂之小。

《體狀詩》: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見微濡。

《主病詩》: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極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

白話文:

[細脈(陰)]

細脈比微脈更小,其特徵是細直而軟,就像絲線一樣觸感細膩,《脈經》和《素問》中稱之為小脈。

《體狀詩》描述:細脈細緻如絲,連綿不斷,若在春夏之季或少年身上出現,多為不祥之兆;但對於秋冬時節或是老人、體弱者來說,卻可能是正常脈象。

《相類詩》提到:與微脈、濡脈相似。

《主病詩》指出:細脈綿延,象徵著血氣衰退,多見於各種虛弱、過度勞累或情緒失調等疾病。如果不是濕氣影響腰腎,那可能就是因傷精或汗出過多所致。

如果在寸脈處發現細脈,可能代表患者頻繁嘔吐;若在關脈處出現,則可能伴有腹部脹大、胃虛等症狀;而在尺脈處發現細脈,則可能是丹田寒涼,並可能伴隨泄痢、遺精等現象,被稱為「脫陰」。

遲脈屬於陰脈,每呼吸一次僅跳動三次。

4. 遲脈(陰)

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遲為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源。

《相類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於遲作緩持,遲細百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主病詩》: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少駃於遲,緩不及四,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

白話文:

[遲脈(陰)]

脈搏每呼吸一次只跳動三次,非常緩慢,根據《脈經》的說法,這是因為身體中的陽氣不足以對抗陰氣,導致脈搏跳動的速度減緩。

《體狀詩》表示,脈搏在呼吸一次時只跳動三次,這顯示了身體內的陽氣無法壓制陰氣,身體處於寒冷狀態。如果脈象呈現浮或沉的特徵,則可判斷疾病是在體表還是體內。要消除陰氣過盛的情況,必須增強體內的火氣。

《相類詩》提到,脈搏跳動三次被稱為遲脈,比遲脈稍微快一點的叫做緩脈。如果脈搏細弱且跳動遲緩,可能是澀脈;如果脈象浮而且跳動遲緩且大,可能是虛脈。

《主病詩》指出,遲脈常見於內臟疾病或者多痰的情況,對於一些長期疾病,如積塊或婦女的癥瘕,要特別留心。如果遲脈有力,可能代表有寒性的疼痛;如果遲脈無力,則可能是虛寒。

寸脈遲緩,代表上焦有寒。關脈主中寒,會有劇烈的疼痛。尺脈遲緩,代表腎虛,腰腳沉重,可能會有尿失禁和疝氣牽引睾丸的問題。

比遲脈稍快一點的叫做緩脈,但是若脈搏在呼吸四次都不到四次跳動,或者脈搏每兩次跳動就損失一次,這表示病情非常嚴重,可能無法治療。若脈搏兩次跳動就奪取一次精氣,表示脈象已經無氣,病情危急。

5. 緩脈(陰)

緩脈去來,少駃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微風輕颭柳[稍](梢)滑伯仁,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

緩脈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在人為脾,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

《體狀詩》:緩脈阿阿四至通,柳[稍](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緩脈營里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腎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浮大虛散,或見芤革。

白話文:

[緩脈(陰)]

緩脈的特性是來去的速度比遲脈略快一些,《脈經》記載,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根據戴氏的說法,就像絲線在織布機上,不會捲起來,脈搏平穩,來回非常均勻,張太素描述它像微風輕拂柳梢,滑伯仁比喻為初春楊柳在風中舞動的景象,楊玄操則形容為如此。

在易經卦象中,緩脈代表坤卦,在季節上對應四季,在人體中代表脾臟,陽寸陰尺,上下等同,脈象浮大且柔軟,沒有偏盛的現象,這是正常的脈象。

《體狀詩》中說:緩脈呈現出阿阿的狀態,每呼吸四次脈搏跳動四次,像輕風拂過柳梢,想要在脈象中尋找生命的活力,就在這種從容不迫、平穩的脈象中。

《相類詩》中提到:與遲脈相似。

《主病詩》中寫道:緩脈顯示營血內有餘,可能是風邪、濕氣或脾虛,上半身可能出現頸部僵硬,下半身則可能有痿痹,通過分析脈象的浮沉和大小,可以進一步判斷病情。

若在寸脈出現緩脈,可能表示風邪入侵,引起頸背僵硬;若在關脈出現緩脈,可能表示風眩和胃虛;若在腎脈出現緩脈,可能表示軟弱無力,或是足部行走不便。

如果脈象浮大、虛散,或是芤或革的現象,都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