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21)
脈學類編 (21)
1. 切脈論證
所以越人譬之溝渠,溝渠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直上直下,浮則為督。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入屬於腦,陽脈之海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內中央,其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或尺寸,俱強直而浮者督脈也。)
牢則為沖。
(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為血之海也,其浮於外者,起於氣街(即氣衝在少腹),並足少陰之經(《難經》云:並足陽明之經以穴參之,足陽明挾臍各二寸而下行,與衝脈會於宗筋。
足少陰挾臍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脈在腹關元等穴,皆屬少陰,非陽明),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脈者衝脈也。)
緊則任脈。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陰脈之海也。同足三陰並行腹裡,其浮於外者,出毛際,循關元石門(即丹田)氣海,而歷三腕,循膻中至缺盆(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其脈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或弦出寸口上魚際,而丸滑者任脈也。)
寸左右彈,陽蹺可決。
(陽蹺起於跟內,出外踝,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胛,上行肩髆外,上挾口吻,至目內,上行髮際,後入風池,其脈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者陽蹺也。)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
(陰蹺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中,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至咽喉,交貫衝脈,其脈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者陰蹺也。)
關左右彈,帶脈當決。
(帶脈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與足少陰會於十四椎(自上數下第十四椎),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周流上下,惟帶脈橫束如衝脈。沖、督、任三脈,同起而並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者帶脈也。)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諸陰皆交於胸),主持營血,其脈發於足少陰內踝,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三陰,上腹裡(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會足厥於期門(直乳一寸半),上胸脅挾咽,與任脈會於頸,其脈從尺外斜上至寸,而沉實者陰維也。)
尺內斜上,至於陽維。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諸陽皆會於頭),主持衛氣,其脈發於足太陽外踝,循膝外廉,上髀關抵少腹,別循脅筋斜上肘,會手足太陽,陽蹺於臑俞上,循耳會督脈於氣府,上腦空下至風池,與諸陽會於頭,其脈從尺內斜上至寸,而浮者陽維也。)
白話文:
所以,如果把脈比作溝渠,當溝渠滿溢時,其他的經脈就無法再約束它了。
如果脈象呈現直上直下的狀態,而且脈浮在表面,那就是督脈的脈象。
(督脈起於身體下方的俞穴,沿著脊椎內部向上走,到達頭頂的風府穴(頸部中央的脈,督脈,也叫做風府穴),進入腦部,是陽脈的源頭。它的分支環繞陰部,會合於兩腿之間,繞過臀部,到陰部,和足少陰經絡交會。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屬於足太陽經,起於眼睛內角,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腦部,再從頸項兩側分出,沿著肩膀內側,挾著脊椎抵達腰部,進入脊椎兩側的肌肉,聯絡腎臟。男子的脈絡沿著陰莖向下到兩腿之間,和女子相同,從腹部正中向上到肚臍,貫穿心臟,進入咽喉,沿著下巴,環繞嘴唇,到達兩眼內角的中央。督脈的脈象是直上直下,如果脈搏在中央或兩端都強勁而且浮在表面,那就是督脈的脈象。)
如果脈象呈現沉實堅牢的狀態,那就是衝脈的脈象。
(衝脈起於腹部內部的子宮,是血的源頭。它浮在表面的部分,起於氣街(也就是氣衝穴在小腹),並行於足少陰經(《難經》說:衝脈並行於足陽明經,可以參照穴位來判斷。足陽明經從肚臍旁開兩寸向下走,與衝脈會合於宗筋。足少陰經從肚臍旁開五分向上走,《針經》記載衝脈在腹部的關元等穴,都屬於足少陰經,不是足陽明經)。衝脈挾著肚臍向上行走,到胸部散開。衝脈和任脈都起於子宮,向上沿著脊椎內部行走,是經絡的匯集處。衝脈的脈象是直上直下,如果脈搏在中央沉實堅牢,那就是衝脈的脈象。)
如果脈象呈現緊張的狀態,那就是任脈的脈象。
(任脈起於身體下方的中極穴,向上沿著陰毛邊際,沿著腹部內部到關元穴,再到咽喉和下巴,沿著面部進入眼睛,聯絡舌頭,是陰脈的源頭。它和足三陰經一起並行於腹部內部,浮在表面的部分,從陰毛邊際發出,沿著關元穴、石門穴(也就是丹田)、氣海穴,經過三焦,沿著膻中穴到缺盆穴(缺盆穴的中央,任脈也叫做天突穴)。它的脈搏橫在寸口邊緣,像個圓球一樣緊細而長,或者像琴弦一樣從寸口上面的魚際穴出來,而且脈搏圓滑,那就是任脈的脈象。)
如果脈搏在寸口左右跳動,就可以判斷是陽蹺脈。
(陽蹺脈起於腳跟內側,從外踝出來,直向上,沿著大腿外側,沿著脅部後方,向上到肩膀外側,沿著口唇旁邊,到達眼睛內角,向上到髮際,向後進入風池穴。它的脈搏在寸口左右跳動,浮在表面而且細而柔綿,那就是陽蹺脈的脈象。)
如果脈搏在尺部左右跳動,就可以判斷是陰蹺脈。
(陰蹺脈起於然谷穴後面,向上到內踝上方,直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沿著胸部內部到缺盆穴,向上到人迎穴前面,進入鼻子,屬於眼睛內角,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它的脈搏在尺部內側左右跳動,沉在裡面而且細而柔綿,那就是陰蹺脈的脈象。)
如果脈搏在關部左右跳動,就可以判斷是帶脈。
(帶脈起於脅部,環繞身體一周,像束帶一樣,和足少陰經會合於第十四椎(從上數下第十四個脊椎),十二經和奇經七脈,都是上下周流的,只有帶脈像束帶一樣橫向纏繞。衝脈、督脈、任脈三條脈都起於同一個地方,然後分開行走,來源相同但分為三支,都聯絡帶脈。帶脈的脈搏在中間部分左右跳動,而且橫滑,那就是帶脈的脈象。)
如果脈搏從尺部外側斜向上到寸部,那就是陰維脈。
(陰維脈起於所有陰經脈的交會處(所有陰經脈都在胸部交會),主管營血。它的脈絡發於足少陰經的內踝,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行走,進入小腹,會合足三陰經,向上到腹部內部(距離腹部正中四寸半),沿著脅部會合足厥陰經於期門穴(乳頭直下一寸半),向上到胸脅,挾著咽喉,與任脈會合於頸部。它的脈搏從尺部外側斜向上到寸部,而且沉實,那就是陰維脈的脈象。)
如果脈搏從尺部內側斜向上到寸部,那就是陽維脈。
(陽維脈起於所有陽經脈的交會處(所有陽經脈都在頭部交會),主管衛氣。它的脈絡發於足太陽經的外踝,沿著膝蓋外側向上,到大腿根部抵達小腹,再分出沿著脅部的肌肉斜向上到肘部,會合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於臑俞穴上,沿著耳朵會合督脈於氣府穴,向上到腦空穴,向下到風池穴,和所有陽經脈會合於頭部。它的脈搏從尺部內側斜向上到寸部,而且浮在表面,那就是陽維脈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