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20)
脈學類編 (20)
1. 切脈論證
故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女胎肖母而懷,故母之腹,下大上小,如箕之覆也。男胎面母而懷,故母之腹,圓突如釜之覆也。此皆得理之談,所當察也。)
欲產之脈,其至離經,水下乃產,未下勿驚。
(《難經》曰:脈一呼三至曰離經,一呼一至,亦曰離經。婦人慾產者,脈皆離經也,但夜半覺痛,日中即生,日中覺痛,夜半即生。《良方》云:孕婦人月腹痛,或作或止,名曰弄胎,非正產之候。或腹雖痛,而腰不甚痛,非正產之候。胎高未陷者,非正產之候。穀道未挺迸者,非正產之候。
水脬未破,水血未出,非正產之候。水血雖出,而腹不痛,非正產之候。且令熟忍,不可坐草,務宜膽定安心,時際見機而待,此謂穩婆之任也。)
新產之脈,緩滑為吉,實大弦牢,有證則逆。
(新產,即產後也。產後氣血兩傷,脈貴和平,故脈緩滑為吉。若見實大弦牢,設有外證則逆。)
少兒之脈,六至為平,更察色證,與虎口紋。
(少兒三歲以下,氣血未充。經脈未備,須看虎口三關紋色。其法以食指初節為風關,二節為氣關,三節為命關。紋色在初節為輕,二節為重,三節則危。其色以紫為風熱,紅為傷寒,青為驚風,白為疳積,惟黃隱隱而淡紅,此為常候。若三關多亂紋者為內吊,主腹痛吐瀉身熱不食。
若上唇有白泡珠點者為變蒸。若紋直而細者,為虛寒少氣多難愈。紋粗而顯者多易愈。紋中有斷續如流珠者為宿食,其紋自外向內者為外感,自內向外者為內傷。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至三歲以上,以一指而定三關,即三部之診也。其脈以六至為準,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長為風癇,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遲風虛,沉短宿食,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遲虛寒。如吐瀉手足溫則易已,手足寒則難已。
其外腮赤,目眥紅,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四肢厥冷,氣粗聲嘶,及耳背現紅絲紋縷,脈來急數者,皆痘疹之候也。湯藥這所忌者甚多,慎勿漫投,貽其咎也。)
奇經八脈,其診又別。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所見諸證皆平常無奇。其奇經八脈,交加中外,絡繹諸經,所見諸證,皆忽起忽伏,脈亦倏去倏來,故謂之奇。舊說以為奇偶之奇,恐非至當。若爾則不應有陽陰維蹺之偶矣。所謂督脈,督於身後諸陽,任脈,任於身前諸陰,沖為諸脈之海,又為血海。
陽維,維絡諸陽,主一身之表;陰維,維絡諸陰,主一身之裡。陽蹺得足太陽之別。主一身左右諸陽,陰蹺得足少陰之別,主一身左右諸陰,二蹺皆起跟中,使人矯捷。帶脈橫束季脅,約束諸脈,為諸經之別貫,各有專司。蓋人身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而後及八脈,若受邪則先傷八脈,而後傳以六經。
白話文:
切脈論證
男子胎動通常在懷孕三個月左右,屬於陽性,所以胎動較早;女子胎動通常在懷孕五個月左右,屬於陰性,所以胎動較晚。女胎的形狀像母親,所以母親的腹部下方較大,上方較小,如同倒扣的簸箕。男胎的形狀面向母親,所以母親的腹部呈現圓形突出,如同倒扣的鍋子。這些都是有道理的說法,應該仔細觀察。
快要生產時的脈象,會出現脈搏跳動不規則的「離經」現象,當羊水破裂時,就快要生產了,如果還沒破水不要驚慌。「離經」指的是脈搏一呼之間跳動三次或一次,孕婦快要生產時,脈象都會出現離經現象。通常半夜開始感到疼痛,中午就會生產;如果中午感到疼痛,半夜就會生產。《良方》說,孕婦在懷孕期間腹痛,時而發生時而停止,這叫做「弄胎」,不是真正要生產的徵兆。如果腹痛但腰部不怎麼痛,也不是真正要生產的徵兆。胎位還很高沒有下降,也不是真正要生產的徵兆。肛門還沒有明顯張開,也不是真正要生產的徵兆。羊水還沒破、還沒出血,也不是真正要生產的徵兆。即使羊水破了、出血了,但是腹部沒有疼痛,也不是真正要生產的徵兆。此時要讓產婦忍耐,不要急著躺下生產,務必保持鎮定安心,等待時機,這才是接生婆的職責。
剛生產完的脈象,以緩慢、滑順為吉利,如果脈象呈現強實、粗大、弦硬,且有其他症狀,則是不好的徵兆。剛生產完,產婦的氣血都損傷,所以脈象以平和為貴,因此緩慢、滑順的脈象是吉利的。如果出現強實、粗大、弦硬的脈象,又伴隨其他症狀,則是不好的徵兆。
幼兒的脈象,以一息六次跳動為正常,還要觀察臉色和症狀,以及虎口處的紋路。三歲以下的幼兒,氣血尚未充足,經脈尚未發育完全,要觀察虎口三關的紋路顏色。方法是以食指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紋路顏色在第一節表示病情輕微,在第二節表示病情嚴重,在第三節表示病情危險。顏色以紫色表示風熱,紅色表示傷寒,青色表示驚風,白色表示疳積。只有黃色隱隱帶有淡紅色,才表示正常。如果三關的紋路很紊亂,表示有「內吊」,主要症狀是腹痛、嘔吐、腹瀉、發熱、不進食。如果上嘴唇有白色的小泡泡,表示正在經歷「變蒸」的生理現象。如果紋路是直而細的,表示身體虛寒、氣血不足,很難痊癒;紋路粗而明顯的,通常比較容易痊癒。紋路中有斷斷續續像水珠一樣的,表示有宿食。紋路從外向內延伸的,表示是外感;紋路從內向外延伸的,表示是內傷。岐伯說:陰經的顏色反映它的經脈狀況,陽經的顏色變化無常,會隨著季節變化。三歲以上的小孩,可以用一指來判斷三關,也就是三部診法。脈象以一息六次跳動為準,跳動次數增多表示有熱,減少表示有寒。脈浮而長,表示有風癇;脈浮而數,表示風熱;脈浮而緊,表示風寒;脈浮而遲,表示風虛;脈沉而短,表示有宿食;脈沉而數,表示熱伏於內;脈沉而緊,表示冷痛;脈沉而遲,表示虛寒。如果有嘔吐腹瀉,手腳溫熱,就比較容易痊癒;如果手腳冰冷,就比較難痊癒。如果臉頰發紅、眼角發紅、打呵欠、精神不濟、時冷時熱、四肢冰冷、呼吸急促、聲音嘶啞,以及耳朵後面出現紅色絲狀紋路,脈搏跳動快速,這些都是要出疹子的徵兆。疹子發病期間有很多禁忌,切記不要胡亂投藥,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奇經八脈的診斷方法,又與一般不同。脈有正常與奇特之分,十二經脈是正常的脈象,所反映的各種症狀也都一般常見。奇經八脈,縱橫交錯於體內外,聯繫著各條經脈,所反映的各種症狀,都忽起忽伏,脈象也忽隱忽現,所以稱為「奇」。舊說認為「奇」是指奇偶之「奇」,恐怕不完全正確。如果是這樣,就不應該有陰維、陽維、陰蹺、陽蹺等陰陽相對的脈象了。「督脈」主管身體背部的陽氣,「任脈」主管身體前部的陰氣。「衝脈」是經脈之海,也是血海。「陽維脈」維繫著身體各條陽經,主管身體的表面;「陰維脈」維繫著身體各條陰經,主管身體的內部。「陽蹺脈」從足太陽經分出,主管身體左右的陽氣;「陰蹺脈」從足少陰經分出,主管身體左右的陰氣,兩條蹺脈都從腳跟發起,使人行動敏捷。「帶脈」橫繞於兩側腰部,約束著各條經脈,是各經脈的聯繫貫穿,各有其特殊功能。人體的氣血,通常運行於十二經脈,之後才到達八脈。如果受到邪氣侵襲,會先損傷八脈,然後才會傳到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