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2)
脈學類編 (2)
1. 洪脈(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復下,應血脈來去之象,像萬物敷布下垂之狀。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愁虞。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無力虛大,遲而且柔。
白話文:
【洪脈(陽)】
(洪脈在觸診下的感覺非常大,根據《脈經》記載,其特徵是出現時強烈,消退時漸弱,此特點在《素問》中被描述為「大」,也被稱為「鉤」。有學者解釋說,這種脈象來時強烈,去時漸弱,就像鉤子的形狀,先向上再向下,這象徵著血液在體內流動的特性,也類似萬物生長後向下垂落的樣子。
根據《體狀詩》的描述:洪脈在觸診時感覺非常強烈,但漸漸減弱,脈象充滿整根手指,滔滔不絕,符合夏季的特徵。如果在春季、秋季或冬季出現,這表示體內的陽氣上升,火氣散發,不用懷疑。
《相類詩》中提到:洪脈觸診時,脈搏有力且一波接著一波,來時強烈,去時漸弱,就像波浪一樣。要區別實脈和洪脈,可以透過按壓,會發現洪脈的脈象弦長且堅硬。
根據《主病詩》所述:洪脈表示體內陽氣過剩,血液可能不足,體內有熱病,伴有火氣旺盛的症狀,需要及早治療胃脹、反胃等症狀,若是陰虛導致的腹瀉,更需要關注。
洪脈出現在寸部,表示心火旺盛,上焦有炎症;出現在肺脈,則表示肺部承受不住金屬之氣;肝火旺盛或胃虛的情況,可在關部察覺;腎虛導致的陰火,可在尺部發現。
若是脈象雖大卻無力,且遲緩柔弱,則屬於虛大的脈象。)
2. 虛脈(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
《體狀相類詩》: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血莫蹉跎。
血不營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腎門兩尺居。
虛甚則散,渙漫不收。
白話文:
[虛脈(陰)]
虛脈的特徵是脈搏慢且大,但卻軟弱無力,用力按下去會感到脈搏空洞,《脈經》中描述它就像手指下的空間豁然空洞。
《體狀相類詩》中形容,抬手時感覺到脈搏大且慢,按下時卻鬆軟無力,這種脈象沒有邊際,就像空谷一樣,不要將芤脈和虛脈混為一談,芤脈浮大,手感像柔軟的蔥。
《主病詩》指出,如果脈象虛弱且身體有熱感,那可能是中暑,常伴有自汗、驚恐怔忡等症狀,若持續發燒,屬於陰虛,需及早治療,補血養營不可拖延。
如果血液不能滋養心臟,脈象也會呈現虛弱,關節中腹部脹痛,飲食難以舒適,若是骨蒸、痿痹等症狀,可能是傷害了精血,這通常出現在兩尺的腎門處。
若虛弱過度,脈象就會散亂,像是四散開來無法收攏。
3. 散脈(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柳氏。
戴同父曰: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跗腫,此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
《體狀詩》: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胕](跗)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有邊無中,其名曰芤。
白話文:
[散脈(陰)]
散脈的特徵是脈搏大且散開,表面現象明顯但內部狀況不明,《脈經》所描述。它擴散而不收斂,崔氏指出,沒有一定的規則和約束,跳動的次數不整齊,可能是來的時候多,去的時候少,或者相反,呈現一種散亂不收的狀態,就像楊花飄散一樣。對於產婦來說,出現這種脈象是生育的徵兆;對於孕婦來說,則可能意味著流產,這是柳氏的看法。
戴同父說:心臟的脈象如果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心悸的症狀;肺部的脈象若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多汗的問題;肝臟的脈象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水飲過多的現象;脾臟的脈象軟弱且散開,可能會有腳腫的情況,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若是腎臟的脈象軟弱且散開,所有其他器官的脈象也跟著變得散亂,這就是死亡的脈象。
《體狀詩》:散脈就像楊花飄散在空中,來去不定,極難整齊。產婦得到這種脈象是生育的徵兆,而孕婦得到這種脈象則可能面臨流產。長期患病的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可能已經無法治癒了。
《相類詩》:散脈自由散漫,沒有拘束,像水中纖細的棉絮般,浮於表面。脈象遲緩且大的是虛脈,芤脈的特徵是在中間空虛,但兩側有脈感。
《主病詩》:左寸脈的怔忡,右寸脈的多汗,左關脈的水飲過多,右關脈的腳腫,以及兩尺脈的魂魄離散,都可能由散脈引起。
脈象有邊緣而中央空虛,這種脈象被稱為芤脈。
4. 芤脈(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素問》。戴同父曰: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體狀詩》: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傍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中空傍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空革血虛虛。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於胸,關上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浮小為濡,綿浮水面。
白話文:
[芤脈(陽中陰)]
脈象呈現出浮大且軟的特徵,輕觸時感覺寬大,但當用力按下時,會發現中間是空的,而兩側則較實。這就像《脈經》所描述的。從外觀看是實的,但實際上中間是空的,形狀類似像空心菜的蔥。戴同父說:營養物質運行在脈管中,脈管是以血液為其形態基礎的,所以芤脈中間空洞的現象,象徵著血液流失的情況。
《體狀詩》描述:芤脈的形狀浮大且軟,手感就像蔥一樣,輕觸時感覺兩側有脈動,但中間卻是空的,這可能是因為火氣侵入了陽性經絡,導致血液上溢,或是熱氣侵犯了陰性經絡,導致下部出血。
《相類詩》提到:芤脈的特徵是中間空、兩側實,且浮大而緩慢,這被稱為虛脈。若芤脈同時帶有弦脈的特性,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代表血液大量流失,呈現出一種空虛的狀態。
《主病詩》指出:如果在寸脈處察覺到芤脈,可能表示胸部有瘀血;在關脈處察覺到芤脈,可能表示腸胃部位有炎症;在尺脈處察覺到芤脈,可能表示下部出血,像是尿血、血便、月經失調等。
另外,脈象浮小且柔弱的,稱為濡脈,手感就像是輕輕浮在水面上的綿絮。
5. 濡脈(陰)
濡(音軟)脈極軟而浮細,如綿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
《體狀詩》:濡形浮細按之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百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散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主病詩》: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傷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濡甚則微,不任尋按。
白話文:
【濡脈(陰)】
濡脈的特徵極為軟且浮細,就像綿花浸泡在水中一樣,輕輕地一觸即可感知,但用力按下去卻摸不到脈搏,《脈經》中有相關記載。
《體狀詩》描述到:濡脈的形態浮而細,輕輕按壓即可感受到,就像水面漂浮的綿花,稍一用力就會沉沒,這種脈象在疾病康復後或產後尤其常見,若是在健康人身上出現,則可能代表體內根基不穩。
《相類詩》進一步說明:浮而柔和細膩的脈象被認定為濡脈,而沉且細弱的脈象則被視為弱脈。微脈則是在表面微弱到幾乎要消失,細脈在深層的表現接近微脈。
《主病詩》中提到:濡脈多與失血、陰虛等病症相關,這顯示髓海和丹田的精氣已隱匿衰退。如果晚上出大汗,濕氣深入骨髓,可能是血崩導致脾臟受濕傷害。
寸部濡脈表示陽氣微弱,容易自汗;關部濡脈代表氣虛;尺部濡脈表示精血虛寒,需溫補真陰以治療疾病。
當濡脈過度時,就會變成微脈,不能承受重按。
6. 微脈(陰)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氣虛微則脈微《素問》。
《體狀相類詩》: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主病詩》: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沉脈法地,近於筋骨。
白話文:
[微脈(陰)]
微脈的特徵是極其纖細且柔軟,當用手指去觸摸時,會感覺它似乎快要消失,彷彿存在又彷彿不存在,這種脈象在《脈經》中有描述。根據戴氏的說法,微脈雖然細但會稍微長一些,而在《素問》中則提到,如果氣虛的話,脈象也會呈現微弱的狀態。
《體狀相類詩》中描述:微脈是輕微且模糊的,當你用力按下去時,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微脈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而細脈則是陰氣衰弱的象徵,細脈比微脈稍微粗一些。
《主病詩》提到:當人體的氣血衰弱時,脈象也會呈現微弱的狀態,病人可能會有怕冷、發燒、大量出汗等症狀。對於男性來說,這可能是極度疲勞或是虛弱的徵兆;對於女性來說,則可能與月經過多或是白帶異常有關。
當在寸脈發現微脈,可能會有呼吸急促或心悸的情況;在關脈出現微脈,可能表示腹部有脹滿感;在尺脈看到微脈,則可能代表精血虛弱,病人可能會感到怕冷、消瘦以及疼痛呻吟。
沉脈的特性像大地一樣,靠近筋骨。
7. 沉脈(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沉脈法地,有淵源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詩》: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兼寒。
寸沉痰鬱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並泄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深深在下,沉極為伏。
白話文:
[沉脈(陰)]
沉脈的特徵必須要用力按到接近筋骨才能觸摸得到,就像石頭投入水中,必定會沉到最底部。
沉脈象徵大地,有如深淵般位於下方的意象,在八卦中代表的是坎卦,在季節上代表冬天,在人體中對應的是腎臟。
根據《體狀詩》所述:水向下流動,脈搏因而呈現沉脈,位置在筋骨之間,觸感柔軟且滑順均勻。女子的寸脈、男子的尺脈,若四季皆呈現這種脈象,可稱為正常健康。
《相類詩》指出:沉脈在筋骨間自然流暢,但伏脈則需將手指推至筋骨上才能感受到。沉脈細微如綿線是虛弱脈象的表現,弦脈長而強勁是堅固脈象的特徵。
《主病詩》說明:沉脈象徵著陰經的疾病,若是快速的脈象代表熱症,緩慢的脈象則代表寒症,滑脈表示有痰。若脈象無力且呈沉脈,可能代表虛弱或氣滯;沉脈且有力,可能是有積滯或兼有寒症。
寸脈沉表示有痰濕困擾,胸部有水液停滯;關脈沉主導中焦寒涼,導致疼痛不適;尺脈沉表示泌尿系統異常或腹瀉,或是腎虛、腰部及下元疼痛。
沉脈極深者,則成為伏脈。
8. 伏脈(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
《體狀詩》: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
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痛還破腹。
有力為牢,實大弦長。
白話文:
[伏脈(陰)]
伏脈的特徵是需用手指重力按壓至骨頭才能觸及,這種脈象的跳動在《脈經》中有詳細描述,脈搏位於筋下,此說法修正了過去的錯誤。
《體狀詩》描述:要找到伏脈需沿筋骨探尋,其脈搏隱藏深處,僅微弱的在指下跳動。如果出現傷風感冒並有發汗跡象,代表體內的陽氣正在恢復,而若併發肚臍周圍疼痛,則屬於陰性症狀。
《相類詩》指出:伏脈和沉脈的特徵相似。
《主病詩》說明:伏脈通常出現在頻繁嘔吐的霍亂患者身上,腹部劇烈疼痛大多是由於食物積滯。蓄積的水飲或陳年老痰也可能導致病竈形成。對於這類病症,必須迅速採取散寒暖身的治療方式,不可拖延。
當胸中鬱悶,兩側寸脈呈現伏脈時,患者會感到想吐又吐不出來的不適感。若是在關脈部位感受到腹痛且全身乏力,則可能是在關脈後方出現了疝痛,嚴重時甚至可能需要開腹手術。
伏脈有力時稱為牢脈,其特徵是脈搏實、大、弦且長。
9. 牢脈(陰中陽)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
《體狀相類詩》: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牢甚則實,愊愊而強。
白話文:
【牢脈(陰中陽)】
牢脈的特徵就像是同時具有沉脈和伏脈的特性,脈搏強實、大且長,微微帶有弦脈的特性,這是根據《脈經》所描述的。
依照《體狀相類詩》中的說法,牢脈的表現為弦脈的特性,但更長、更實、更堅固,通常會出現在沉脈和伏脈之間的位置。革脈和芤弦脈雖然也有弦脈的特性,但它們是浮在表面的,與牢脈不同。在診斷時,要詳細區分革脈的虛弱和牢脈的強實。
根據《主病詩》所述,當身體內部過寒,導致體內能量過剩時,會出現牢脈。這可能伴隨著腹部或心臟的寒冷疼痛,以及肝氣過盛影響脾胃的情況。此外,疝氣、癥瘕等疾病也可能導致牢脈,但如果是因為失血或陰虛導致的牢脈,就必須特別小心了。
牢脈如果更加強烈,就會變得非常實,脈象緊湊且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