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1)
脈學類編 (1)
1. 脈學類編
類編名義:類編者,合兩篇而匯其類,所以簡而明也。兩篇者,《崔紫虛脈訣》、《李瀕湖脈學》,總曰《舉要》。舉者,舉其提綱挈領,包源若一之法。要者,其玄秘,須知精粹總括之妙。操觚者,執是編而習之,則庶乎其不差矣。
白話文:
分類整理的書名:分類整理的意思是將兩本書的內容分類匯集,所以簡潔明瞭。這兩本書分別是《崔紫虛脈訣》和《李瀕湖脈學》,合稱《舉要》。「舉」的意思是提取本書的綱領要點,全面涵蓋脈診的原理和方法。「要」的意思是書中隱藏深奧的道理,需要了解其中的精髓要旨。操觚學習此書的人,就能夠學好脈診之術。
2. 舉要
脈乃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
白話文:
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是氣血運行的先導,也是血液流動的通道,氣息在其中相應運作。
(脈者氣血之神,邪正之鑑也。有諸中必形諸外,華元化曰: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弱則脈微,氣血平則脈緩是也。潘石甫曰:人身之血,猶夫水也;血中之脈,猶夫派也。派通則水源活,脈通則氣血行。隧,伏道也,脈行伏道之中,其行也以息往來。然非呼吸不能行,故曰氣息應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白話文:
脈搏是氣血的表現,是健康與疾病的指標。中醫認為,內在的身體狀況一定會反映在脈搏上,正如華元化所說:氣血旺盛則脈搏有力,氣血衰弱則脈搏微弱;氣血熱則脈搏快速,氣血寒則脈搏緩慢;氣血虛弱則脈搏微弱,氣血平穩則脈搏緩和。
潘石甫曾說:人體的血液就像水,脈搏就像河流。河流暢通則水源活躍,脈搏暢通則氣血運行。脈搏在體內暗藏的通道中運行,它的運行與呼吸的往返有關。沒有呼吸的推動,脈搏無法運行,因此說脈搏與呼吸相應。
(脈者,如水潛行地中之象也。經曰:脈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而合脈,惟外可見者,如手魚之絡屬陽明,此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互見,則主寒熱也。)
資始於腎,資生於胃。
白話文:
脈象就像水在土地中暗中流動。經書上說:脈是血液的房子。心臟主掌血液,所以能與脈相結合。我們能看到的脈象,就好比手上的魚形紋路,屬於陽明經,這是皮膚的範圍。脈象的顏色青得多就表示疼痛,黑得多就表示麻痺,黃紅得多就表示發熱,白得多就表示寒冷。這五種顏色交替出現,就表示身體有寒熱交替的情況。
(脈由氣血而賦形者也,其水穀日進,脾胃醞釀,化其精微而為血,注之於脈,潛滋暗長,脈道得以充實,豈非資生於胃乎?熟腐水穀,遊溢精氣,全賴命門,一點真陽,豈非資生於腎乎?)
白話文:
脈是由氣血形成的。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轉化為精微物質,形成血液,流入脈中,逐漸滋養脈道,使脈道得以充盈。所以,脈的滋生難道不是來自胃嗎?
而消化吸收食物後產生的精氣,則完全依賴於命門那一點真陽之氣。所以,脈的滋生難道不是來自腎嗎?
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平,氣如橐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
白話文:
「陽中之陰」指血液,「本乎營衛」。營血屬陰,衛氣屬陽,營血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脈絡本身不會自行運作,而是隨著氣血的運行而活動。氣動時,脈也相隨而動,陰陽平和時,氣血的運行就像風箱,血流就像波浪一樣,氣血上下循環不息。
(脈者非氣非血,其猶氣血之橐籥也,如大波之渙瀾也。營屬陰而主裡,衛為陽而主表,故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是以經脈流通,必由乎氣,相隨上下,運行不息,而形體得以常存者,亦藉此之榮也。)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處決,此經屬肺,上至魚際,脈之大會,息之出入,一呼一息,四至為息。
白話文:
脈絡不是氣血,而是氣血的通道,就像大河中的波浪。營氣屬於陰,主導身體內部;衛氣屬於陽,主導身體外部。因此,營氣在脈中,衛氣在脈外。經絡通暢,一定是由於氣的運行,氣血相隨上下,運行不息,身體才能維持健康,這也是仰賴氣血運行的功勞。
(《難經》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夫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以終始也。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總名一息四至也。)
十二時辰,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日夜不停,病為取缺。
白話文:
《難經》中提到:十二經絡都有脈動,但只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寸口脈是脈絡的總會,是五臟六腑起始和終結的地方。呼出的氣稱呼氣,吸入的氣稱吸氣,一次呼氣一次吸氣,總稱一息,脈動四次。
(十二辰,即十二支也,在月為建,在日為時,日以百刻為度,每一刻脈行一百三十五息,十刻脈行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脈行一萬三千五百息。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以行呼吸而通經脈也。凡一呼一吸,是為一息。脈氣行六寸,十息脈氣行六尺。
白話文:
十二辰,就是十二地支,在月中用來表示日子的起頭,在日中用來表示時間。一天有100刻,每一刻脈搏跳動135次,十刻脈搏跳動1350次,100刻脈搏跳動13500次。人體的宗氣,儲存在胸中,通過呼吸作用運行經脈。每一次吸氣和呼氣,稱為一息。脈氣運行六寸,十次呼吸脈氣運行六尺。
其日行之數,當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以每日共得一千零八分之數為實,以一萬三千五百息為法,除之則每十息,日行止七釐四毫六絲六忽不盡,此晝夜水漏下百刻之數,亦合人身脈度也。)
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為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白話文:
太陽的運行距離,應以週天二十八宿為基準,每宿分為三十六等分,與每日共得一千零八等分這個數目相乘。以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作為計算單位,除以這個數目,則每十次呼吸中,太陽移動的距離約為七釐四毫六絲六忽,無盡數。這是晝夜水漏滴下的百刻時間,也與人體脈搏的次數相吻合。
(持診也,要診他人之脈,令仰其掌,以中指診彼掌後高骨之間,是為關上,次下食指於關前,名曰寸口,再下無名指於關後,名曰尺澤。關前為陽,脈得寸內九分而浮,關後為陰,脈得尺內一寸而沉。以關在其中矣,其所以云尺寸者,以內外本末,對待為言,而分其右也。)
白話文:
在把脈時,要讓對方仰起手掌,用中指按壓手掌後方的凸起骨頭間的部位,這就是「關上」。再用食指按壓關上前面的部位,叫做「寸口」。最後用無名指按壓關上後面的部位,叫做「尺澤」。
關上的前面是陽脈,脈搏在寸口內九分的地方浮起。關上的後面是陰脈,脈搏在尺澤內一寸的地方沉沉的。因為「關」在中間,所以稱作「尺寸」。「寸」和「尺」表示內外和本末相對應,並區分左右。
心肝居左。
(心脈居左寸,肝脈居左關。)
脾肺居右。
(肺脈居右寸,脾脈居右關。)
腎與命門,居兩尺部。
(腎有兩枚,分居兩尺部,其中命門者,付診於右尺也。)
其魄與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宮,右主司府。
白話文:
脾臟和肺臟位於人體的右側。
(肺臟的脈絡在右手腕的寸口位置,脾臟的脈絡在右手腕的關脈位置。)
腎與命門,居兩尺部。
(腎有兩枚,分居兩尺部,其中命門者,付診於右尺也。)
腎臟和命門穴位於人體的兩尺部。
(腎臟有兩個,分別位於人體的兩尺部,其中命門穴的位置在右手腕的尺部。)
其魄與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宮,右主司府。
人的魄和神都可以在寸口脈搏上觀察到,左手寸口脈搏主要反映宮室(心、肝、脾)的狀況,右手寸口脈搏主要反映府庫(肺、腎)的狀況。
(《脈要精微論》曰:左外以候心,心藏神者也。內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之宮城也。右外以候肺,肺藏魄者也。內以候胸中,胸中者肺之府也。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本命扶合,男左女右。)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中說:
- 左手的外脈位可以用來查看心臟,心臟是儲藏神的地方。內脈位可以用來查看膻中,膻中是心臟的宮室。
- 右手的外脈位可以用來查看肺臟,肺臟是儲藏魄的地方。內脈位可以用來查看胸中,胸中是肺臟的居所。
男子為陽,左亦為陽,女子為陰,右亦為陰,故男脈左手偏大為順,女脈右手偏大為順。關前一分,入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白話文:
男性屬陽,左手也屬陽;女性屬陰,右手也屬陰。所以男性的脈搏以左手偏強為正常,女性的脈搏以右手偏強為正常。在關脈(手腕上的部位)之前一寸,是關乎生命力的脈位,左邊的叫人迎,右邊的叫氣口。
(《靈樞·終始篇》曰: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持其氣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舉矣。《內經》以人迎之脈察六腑之陽,氣口之脈察五臟之陰。《太陰陽明論》曰: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皆言人迎為陽明之腑脈,故主乎於表。氣口為太陰之臟脈,故主乎里。
白話文:
《靈樞·終始篇》說:陰性主導著內臟,陽性主導著體表的腑。陽性從四肢末端接受氣,陰性從五臟接受氣。通過按壓氣口穴和人迎穴的部位,就可以知道陰陽氣血是否過剩或不足,身體是否平衡,這反映了自然的規律。
《內經》用人迎脈來診察六腑的陽氣,用氣口脈來診察五臟的陰氣。《太陰陽明論》說:太陰經主管三陰經的氣血運行,陽明經主管三陽經的氣血運行。人迎穴都是陽明經的腑脈,所以主導身體表面。氣口穴都是太陰經的臟脈,所以主導身體內部。
蓋上古診法有三,一以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病;一以太陰陽明,以診臟腑之氣;一以人迎氣口,以診陰陽之本也。)
腎命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
白話文:
古代的中醫診斷方法有以下三種:
-
三部九候:用來診斷全身的疾病。
-
太陰陽明:用來診斷臟腑的氣息。
-
人迎氣口:用來診斷陰陽的根本。
(關後尺部也,二尺之間命門也。經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正此之謂也。其中所藏,而蓄坎離之交媾,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壽夭。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十四難》曰:人有兩尺脈,如樹有根;人無兩尺脈,如樹之無根矣。)
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至。
白話文:
腰後的尺部,兩尺之間是命門。經書上說:「七節的旁邊,有小心臟」,指的就是這個地方。這裡儲藏的精氣,收藏坎離之氣的交媾,是生氣的海洋,是元陽的門戶,開啟精血通向子宮,掌管人的壽命長短。華元化說:腎是精神居住的地方,性命存在的根本。《十四難》說:人有兩尺脈,就像樹有根;人沒有兩尺脈,就像樹沒有根了。
(男女脈同,同於定位,惟尺則異,異於生育。男子為陽,脈當寸強尺弱;女子為陰,脈當寸微尺盛,反此則病。)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
白話文:
男女生理都相同,脈位也相同,但「尺脈」不同,這是因為生育功能不同。男性屬陽,脈搏應該寸部強盛、尺部微弱;女性屬陰,脈搏應該寸部微弱、尺部強盛。如果反過來,就代表有疾病。
(七診者,然九候之中,而復有七診之法也,如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者,皆病脈也。謂其或在上或在下,或在左或在右之不同也。)
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
白話文:
七診是從九候中延伸出來的另一種診脈方法。如果脈搏有以下七種特殊表現,都是病脈:只有某一部位變大或變小、只有某一部位跳動快或慢、只有某一部位發熱或發涼、只有某一部位沉陷。這些表現的不同,是因為病竈位於身體的不同部位,如上或下、左或右。
(《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診脈惟在指法之巧,曰舉曰按曰尋,大法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人臂長當疏排指,人臂短當密排指。五動者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則與叔和之守寸關尺,寄位以候五臟六腑者,正有相成之妙。)
白話文:
《十八難》中說:三部指寸部、關部、尺部;九候指浮脈、中脈、沉脈。
診脈時關鍵在於手指的技巧,包括舉脈、按脈和尋脈。輕輕滑動手指檢查脈搏稱為舉脈;用較大的力道按壓檢查脈搏稱為按脈;既不輕也不重,仔細探求脈位稱為尋脈。
臂長的人應該將手指間距拉開一些,臂短的人應該將手指間距縮小一些。五臟的動態變化應該同時從心肺部位的脈位(浮脈)和肝腎部位的脈位(沉脈)中觀察,脾臟位於中央,因此通過仔細把脈可以推測寸、關、尺三部的脈位,從而間接瞭解五臟六腑的情況,這正是相輔相成的奧妙之處。
寸候胸上。
(寸主上焦,故候胸膈以上至頭之有疾。)
關候膈下。
(關主中焦,故候胸膈以下至臍之有疾。)
尺候於臍,下至跟踝。
(尺主下焦,故候於臍以下至足有疾。)
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
白話文:
寸候胸上。
(寸脈主掌上焦,因此可以觀察胸膈以上,包括頭部的疾病。)
關候膈下。
(關脈主掌中焦,因此可以觀察胸膈以下,包括臍部的疾病。)
尺候於臍,下至跟踝。
(尺脈主掌下焦,因此可以觀察臍以下,包括足部和踝部的疾病。)
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
(左邊脈象反映左邊身體狀況,右邊脈象反映右邊身體狀況,疾病會出現在脈象異常的部位,若無病,則脈象正常。)
(《難經》曰:脈有逆順,男女有恆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寅屬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屬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也),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脈象有順序,男女也有固定的脈象,但是有的時候卻會相反,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男子出生在寅時,而寅屬木陽;女子出生在申時,而申屬金陰。所以男子的脈象通常在上關(寸關尺中的寸關),而女子的脈象通常在下關(尺)。因此,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而女子的尺脈通常較強,這是他們的正常脈象。
「反者」,是指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而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表示身體不足,疾病在內。如果左脈出現女脈,則疾病在左邊;如果右脈出現女脈,則疾病在右邊,這需要根據脈象來判斷具體情況。
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按寅申之說,他書無考,推越人之意,倘亦以男為陽為火,而火生在寅。女為陰為水,而水生於在申云耳。火炎上,故男脈盛在關上,水潤下,故女脈盛在關下也。男得女脈者,謂寸弱而尺盛,此謂不足,病在內也。
白話文:
如果女性脈象呈現男性特徵(陽氣過盛),則表明她們的身體出了問題,而且問題會出現在四肢。如果脈象出現在左側,則問題在左側;如果出現在右側,則問題在右側。這符合「從脈象上判斷身體狀況」的說法。
根據「寅申」的說法,男性被視為陽氣(火),火生於寅時;而女性被視為陰氣(水),水生於申時。因此,火氣上升,所以男性的脈象在關脈(脈象部位)的上方會比較明顯;而水氣下降,所以女性的脈象在關脈的下方便會比較明顯。
如果男性脈象呈現女性特徵(陰氣過盛),也就是尺脈強而寸脈弱,則表明這些男性身體虛弱,身體有內部問題。
女得男脈者,謂寸盛而尺弱,此謂太過,病在四肢,非病在外之說也。蓋男子以陽為主,女子以血本,非男女經脈有別也,從其陰陽,以察其盛衰也。)
白話文:
當女性出現男性脈象時,是指寸脈強盛而尺脈虛弱,這是一種陽氣過剩的表現。此時的疾病在四肢,而不是在身體外部。因為男性以陽氣為主,女性以血氣為本,男女的經絡並無區別。從陰陽的盛衰變化,可以瞭解疾病的真情。
浮為心肺。
(浮脈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
沉為腎肝。
(沉脈屬陰,腎為陰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
脾胃中州,浮沉之間。
白話文:
浮脉表示心肺。
(浮脉属于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之阴。)
沉脉表示肾肝。
(沉脉属于阴,肾是阴中之阴,肝是阴中之阳。)
脾胃位于中部,介于浮脉和沉脉之间。
(脾胃屬土,土居中也,浮沉之間,陰陽和平之脈也。謂浮中沉,候五臟之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心肺居於至高之分,故應乎浮,肝腎處乎至陰之位,故應乎沉,脾胃在中,不離中部,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便是胃氣之脈。)
心脈之浮,浮大而散。
白話文:
脾胃屬土,土屬中央,起伏之間,陰陽調和的脈象。所謂浮中沉,察看五臟的脈象說法,源於天性向上,地性向下的原則。心肺居於最高的位置,所以應於浮脈,肝腎處於最陰的位置,所以應於沉脈,脾胃居於中部,不離開中間,大部分脈象隨時間適時變化,不過度也不不足,自然有一種從容和緩的狀態,這就是胃氣的脈象。
(心合脈,心脈循血而行,脈者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為浮,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濡潤者為散,乃心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肺脈之浮,浮澀而短。
白話文:
心臟與脈絡相應,脈絡隨著血液運行。診脈時,指力像六顆黃豆的重量,按到感覺到血脈搏動為浮脈,稍微用力,脈搏較粗為大脈。再稍用力,脈搏感覺濕潤為散脈,這是心臟帶著胃氣而精神得以反應的脈象。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脈者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脈道不及本位為短,乃肺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肝脈之沉,沉而弦長。
白話文:
肺與皮膚表面相通,肺經脈絡分佈在皮下,觸壓時的手法輕如三顆豆子的重量,輕按到皮下即感到脈搏,這是浮脈。稍微加點力,脈搏流通不順暢,這是澀脈。再加點力,脈搏減弱,不能達到正常位置,這是短脈。這些脈象反映的是肺氣帶動胃氣運行,精神狀態良好。
(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脈者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得為沉,稍加力脈道如箏弦者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乃肝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腎脈之沉,沉滑而濡。
白話文:
肝臟與筋脈相合,肝臟的經脈沿著筋脈運行。手指按壓時,感覺像十二顆黃豆的重量,按到筋脈就稱為「沉脈」。再稍微用力,脈搏像箏弦一樣,稱為「弦脈」。接著再用力,脈搏變得遙遠,稱為「長脈」。這些脈象是肝臟與胃氣相應,產生神性的表現。
(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脈者指法如十五菽之重,按至骨而得為沉,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次重按之,脈道無力為濡,乃腎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脾胃屬土,脈宜和緩。
白話文:
腎臟與骨骼相連,腎經循著骨頭運行。診脈時,用手指輕按,感覺像十五顆豆子的重量,按到骨頭而感覺到脈搏稱為「沉脈」。手指抬起時脈搏流動順暢稱為「滑脈」。再加重按壓,脈搏無力稱為「濡脈」,這是腎臟帶動胃氣,神氣相應的表現。
(脾胃合肌肉,脾胃脈循肌肉而行,脈者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而得,一種雍容和緩之氣,乃胃氣之常而神應者也。)
命為相火,左寸同斷。
白話文:
脾胃的功能和肌肉密切相關。脾胃的經絡沿著肌肉運行。檢查時,用手指按壓肌肉,可以感受到一種像九顆豆子重量的脈象。按壓到一定深度後,會感覺到一種舒適緩和的氣息,這就是胃氣的正常表現,也是神靈對觸診的反應。
(命門名相火,付診於右尺,而左寸心脈也。《靈蘭秘典》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今考心胞,臟居[鬲](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內經》發明火義,而以君相明位四字為目,此四字個個著實,是誠至道之綱領,有不可不闡揚其精義者,亦何以見之。
白話文:
命門又稱相火,在把脈時對應右尺脈,而左寸脈則對應心脈。《靈蘭祕典》中說:膻中是臣子的官位,喜樂由此產生。現在研究心包,臟器位於膈之上,經絡起始於胸中,正好處於膻中之處,正對著相火,代理君主辦事,確實是臣子的職責。《內經》闡明火的作用,並用「君相明位四字」作為標題,這四個字每個都很實在,是真正的道之綱領,有必要闡明其精義,以便了解它的道理。
蓋君道惟神,其用在虛,相道惟力,其用在實,故君之能神者,以其明也,相之能力者,以其位也。明者明於上,為化育之元主。位者位於下,為神明之洪基,此君相相成之大道,而有此天不可無此地,有此君不可無此相也,明矣。)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為平脈,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白話文:
君主的本質在於神靈,作用在無形之中;輔相的本質在於力量,作用在有形之中。因此,君主之所以能發揮神靈的作用,是因為其明察秋毫;輔相之所以能發揮力量的作用,是因為其地位尊崇。明察秋毫者在上位,是化育萬物的根本主宰;地位尊崇者在下位,是神明根基的洪大基礎。君主與輔相相輔相成的大道,就像天空離不開大地,君主離不開輔相一樣,這是顯而易見的。
(春弦者肝脈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洪者心脈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洪,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春弦指肝脈,屬於東方屬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原因,它的脈象來得較輕柔,浮滑而平直綿長,故名為弦脈。與此不同的脈象是病態的,脈氣來得實而強,這是太過之病,病在體表;脈氣來得不實而弱,這是不及之病,病在體內。
夏洪指心脈,屬於南方屬火,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原因,它的脈象來得強盛,去得衰弱,故名為洪脈。與此不同的脈象是病態的,脈氣來得強盛,去得也強盛,這是太過之病,病在體表;脈氣來得不強盛,去得反而強盛,這是不及之病,病在體內。
秋毛者肺脈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毛,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秋天產生纖毛的肺經脈,對應西方屬金的五行,是萬物收穫的時節。肺氣運行時輕盈空虛而浮動,來得快去得也散,因此叫做「毛」。出現與此相反的情況就是疾病。
如果肺氣運行時產生纖毛,而身體中央部位堅實,兩旁空虛,這表示肺氣太盛,疾病在外。如果肺氣運行時產生纖毛,但是很微弱,這表示肺氣不足,疾病在內。
冬石者腎脈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其氣來沉而堅搏,故曰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春得為秋脈,死在金日,五臟准此,推之不失。
白話文:
冬石是腎脈,代表北方屬水的特性,是萬物匯聚收藏的地方。它的氣質厚重堅實,因此稱為「石」。反之則會生病。
如果它散發出來的氣質像飛彈出的石頭,表示太過,病在體外;如果它散發出來的氣質像滾動的石頭,表示不足,病在體內。
(人之臟氣喜所生,而畏所克,如春令肝臟木旺之時,其脈當弦長,今反浮澀而短,是金來剋木。[期](其)在庚申辛酉日,金旺之時必死,餘臟仿此。)
白話文:
人體臟腑之氣喜歡滋長之物,而害怕受剋之物。例如春季肝臟屬木旺盛時,其脈象應弦長,但若反而是浮弱短促的,說明是金來剋制木。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庚申、辛酉日,金氣旺盛之時,人必定會死亡。其他臟腑以此類推。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
白話文:
四季中的各種疾病,都以胃氣為根本。
(人的生存依靠的是飲食,所以胃氣是以飲食為根本的。《終始篇》說:邪氣來的時候急促而且強烈,而飲食之氣來的時候則緩慢並且柔和,這都是在說胃氣。)
脈貴有神,不可不審,調停自氣,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則,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則為熱,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白話文:
脈搏的品質非常重要,不能不仔細診斷。通過調理氣息,呼吸平穩。每分鐘四至五次是平和的狀態,三次以下為遲,遲則代表身體虛冷,六次以上為數,數則代表身體發熱,越遲越冷,越數越熱。
(醫家調息之法,以自己呼吸而定他人之脈也。其法以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總名一息四至。閏以太息,謂之五至也。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如六數七疾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泄去其熱則愈。三遲二損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散去其寒則安。
白話文:
中醫調整呼吸的方法,是用自己的呼吸來調動病人的脈搏。方法是:一次呼氣時,脈搏動兩次;一次吸氣時,脈搏也動兩次;呼吸的節奏和頻率穩定,總稱之為「一息四至」。如果加上額外的一口長氣,就稱之為「五至」。
東垣派醫學家劉完素說:健康人的脈象,不用特別去探究它的神氣,但神氣無處不在。生病人的脈象,則需要探究它的神氣,比如脈搏強勁有力,就有神氣存在,這時候只要把熱氣驅除就能痊癒。脈搏遲緩而弱小,是因為有寒氣,這時候只要把寒氣驅散就能康復。
若無力即無神矣,何以泄熱而散寒乎?苟不知此,而泄去之散去之,神將何恃而生耶!)
遲數既明,浮沉分別。
白話文:
如果沒有力量就等於沒有精神,怎麼能泄去熱邪並散去寒邪呢?如果不懂這個道理,而去泄去熱邪或散去寒邪,人的生命力又依靠什麼來維持呢!
脈搏的遲數已經明確,就要區分脈象的浮沉。
(此診脈辨證之法也,如上文遲數既明,則當別浮沉表裡,相兼之用。如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可謂脈法得之耳。)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憂怒,思悲恐驚。
白話文:
(這是診脈辨證的方法。如上文脈搏的快慢已分辨清楚,則應進一步區分脈搏的浮沉和表裡,並將它們綜合應用。例如:浮脈而數為表熱,沉脈而數為裡熱,浮脈而遲為表虛,沉脈而遲為寒結。可以說,這就是脈法的訣竅了。)
(外因於天者,天有六氣,謂寒暑燥濕風火是也。內因於人者,如《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此外尚有病悲者,曰肝悲哀動里則傷魂,悲傷於肝也。有病為驚者,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以肝應東方風木,風主震動,而連乎膽也。有曰陽明所謂甚則厥。
白話文:
外因(來自外部天氣):
天空中有六種氣候,分別是寒、暑、燥、濕、風、火。
內因(來自人體自身):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
- 心臟對應的情緒是喜悅
- 肝臟對應的情緒是憤怒
- 脾臟對應的情緒是思考
- 肺臟對應的情緒是憂愁
- 腎臟對應的情緒是恐懼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情緒會引起疾病:
- 哀傷會影響肝臟,導致肝氣鬱結,損傷魂魄。
- 恐懼會使人驚嚇,因為東方五行屬木,與肝相應,在風氣的影響下,肝氣會震動,並連及膽臟。
- 如果陽明經氣過度耗損,就會出現厥症(昏厥)。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肝邪乘胃也。有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者,心神散失也。此肝、膽、胃、心,皆能病於驚也。由此觀之,是情志之所傷,雖五臟各有所主,然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本神篇》曰:心怵惕思慮由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憂愁恐懼則傷心。
白話文:
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感到驚嚇,這是因為肝臟的邪氣侵犯了胃。有人說,驚嚇會讓心神無依無靠,這是因為心神散失了。因此,肝、膽、胃、心都會因為驚嚇而生病。由此可見,情志受到傷害,雖然五臟各有所主,但它們的病源都是由心而發的。《本神篇》說:心悸、恐懼和思考過度都會傷害心神,心神受傷就會產生恐懼和自失。《邪氣臟腑病形篇》說:憂愁恐懼會傷害心。
《口問篇》曰: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其心,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讓而不爭,與時變化,空諸所礙,則志意順,精神專值,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臟調和,邪亦安從奈我哉!)
白話文:
《口問篇》中記載:悲傷憂愁會引起心動,心動後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可見心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掌控著魂魄,統攝著意志和情緒。憂傷的情緒會影響肺,思考過度會影響脾,憤怒的情緒會影響肝,恐懼的情緒會影響腎,所以五種人的情緒都是心所主導的。如果能好好保養自己的心,保持心性平和,不憂慮、不欣喜,順應外物變化、與世無爭、隨順時勢、心無掛礙,那麼意志和情緒就會平順,精神就會專注,悔恨和憤怒不會產生,魂魄不會分散,五臟就會協調運作,邪氣也無法趁虛而入。
外因之浮,則為表證,沉里遲陰,數則陽盛。
(浮則為表,沉則為里,遲則為陰,數則為陽,此外因之綱領也。)
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
(仲景曰:風則浮虛,沉潛水蓄,遲則為冷,數則熱煩,此內因之綱領也。
白話文:
內在因素導致的病症,如果表現為浮於表面,多是由於虛風所致。如果病邪沉潛於內,發展緩慢,並且伴隨寒涼的症狀,則多是氣虛導致的。如果病邪發展迅速,伴隨發熱等熱性症狀,難道不是由於熱邪所致嗎?
解釋
- 虛風:指由於體虛而導致的風邪侵入。
- 沉氣:指氣虛導致的氣血運行緩慢,無法抵禦病邪。
- 遲冷:指氣虛導致的寒氣入侵,症狀多為畏寒、肢冷等。
- 數熱:指熱邪侵入導致的熱性症狀,症狀多為發熱、口渴等。
總結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經典《傷寒論》,主要講述了外因和內因導致病症的表現,以及不同病症的分類和病因分析。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里結,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外內因,脈證參別。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
白話文:
脈搏浮而數,說明表熱;脈搏沉而數,說明裡熱。脈搏浮而遲,說明表虛;脈搏沉而遲,說明裡有結聚。表裡虛實,陰陽冷熱,可以分別出外因內因。脈象證候繁雜,總括起來有四種,掌握了綱要,就能觸類旁通。
浮沉遲數,乃脈之綱領也。總結上文,下引《李瀕湖脈學》詩抄八十二首。)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汛汛在上,如水漂木。
浮脈(陽)
白話文:
浮脉对应天象,轻按即可感觉到,脉象显现于表,就像木头漂浮在水面上。
浮脉(阳)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白話文:
浮脈 :抬起時感覺虛浮有餘,按壓時又感覺不足(《脈經》)。
細微浮脈 :像微風吹動鳥背上的毛,軟弱無力,飄搖不定,如同榆樹果實(《素問》)。
如水漂木 (崔氏):脈搏就像水面浮動的木屑,輕浮無力。
如捻蔥葉 (黎氏):脈搏就像捻動蔥葉,柔軟細嫩而無力。
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時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有力洪大,來盛去悠。
白話文:
浮脈的解讀
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
浮脈是一種脈象,它像天一樣輕靈清澈,位於身體的上部。在八卦中屬於乾卦,在時間上屬於秋季,在人體中則對應著肺臟。
《體狀詩》:
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浮脈只在皮膚表面運行,像輕輕撫摸榆莢的果實一樣輕柔。在秋季,如果出現浮脈,說明身體健康無恙。但對於久病的人來說,如果出現浮脈,反而要小心,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相類詩》: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時悠。
浮脈就像木頭漂浮在水面上一樣。浮脈大而空,則屬於芤脈。拍打脈搏時感覺浮動,則屬於洪脈,這種脈象來勢洶湧,但去勢緩慢。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脈輕柔平緩,就像捻蔥一樣,感覺空虛,來勢遲緩,脈搏大而空,這就是虛脈。浮脈柔軟細小,則屬於濡脈,就像飄散的楊花一樣,沒有固定方向。
《主病詩》: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浮脈屬於陽氣偏盛,主要表現為表證,也就是疾病初期或輕微的病症。浮脈遲緩,則可能伴隨風寒,脈象數快,則可能伴隨風熱,浮脈緊小,則可能伴隨寒邪入侵。浮脈有力,則多半是風熱之症,浮脈無力,則可能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如果寸脈浮動,則可能出現頭痛、眩暈、風邪入侵的症狀。如果關脈浮動,則可能反映脾土虛衰,肝木旺盛。如果尺脈浮動,則可能導致小便不暢。
有力洪大,來盛去悠。
這句話描述的是洪脈的特征,即脉搏有力洪大,来势汹涌,但去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