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編》~ 脈學類編 (18)
脈學類編 (18)
1. 切脈論證
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氣為病,凡少腹睪丸,為腫為痛,上作無時之屬也。但疝症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㿗疝者,以其頹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者蠱疝也,有六經風氣為疝者,感受四時之氣,留滯而成也。有少陽疝者,臟腑不和,虛實不調也。
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也。)
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兼緊者寒,弦滑痰飲,濡細腎著,大乃腎虛,沉實閃肭。
(腰乃腎之府,腎與膀胱為表裡,在經則屬太陽,在臟則屬腎,而又為衝任督帶之要會,所以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陰之不足也。二曰風痹寒濕者,風濕著腰而痛也。三曰勞役傷腎,四曰墜墮損傷,五曰寢臥濕地,表裡寒熱之異,知斯六者,庶乎盡矣,而治之亦無難也。)
腳氣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
(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主在一經,兼有雜生諸病,未易分別,須尋經絡之乾溼,再察脈息之虛實,以為治也。凡汗走注者為風勝,無汗攣急,掣痛者為寒勝,腫滿重著者為濕勝,煩渴燥熱者為暑勝,若四氣兼中者,但察其多者為勝,以施治也。)
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
(痿,壞也。人有久咳,肺受傷損,漸見形體消削,聲嘶盜汗,喘不得臥,吐出紫血,痰稠腥穢,毛髮焦枯,嗽時必忍氣須臾,輕輕吐痰,始覺胸膈不疼,否則大痛難堪,氣息欲絕奄奄者,此癆病成矣。其患本不可救,然治之得法,亦多有可生者,但察其胃氣尚存,治猶可療。
療之之法,救胃為主,培養兼行,安其正氣,然後執拾餘邪,緩病緩醫,補中有清,清中有補,勿伐勿助,若有若無,始能助效也。)
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蓋風善行而數變,成其為病,則走注歷節,無有定所。寒氣勝者為痛痹,以氣血感寒,筋脈凝澀,留而不行,滯於經絡為痛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以濕氣傷其形體,而肢節沉重,或麻木不仁,留著不移也。)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切忌發渴。
(《論疾診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五疸者,黃疸、黃汗疸、酒疸、谷疸、女勞疸也。劉宗厚曰:按一身盡痛而黃者,濕氣勝,其病在表。若不痛者,其病在裡。煩[燥](躁)者,熱勝也,大渴不止者死。陽經受病,脈必洪數,其人戰寒發熱,陰經受病,脈必澀微,其人嘔吐悶亂也。)
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沉石或里,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
白話文:
切脈論證
疝氣的脈象,如果摸起來弦而且急促,表示病邪積聚在體內;若是脈象堅實而急促,代表病情還可以治療;若是虛弱而急促,則表示病情危險。
(疝氣這種病,凡是小腹或睪丸出現腫脹疼痛,且發作時間不定的都屬於此類。但疝氣種類繁多,例如《黃帝內經》所說的「狐疝」,因為它發作時有時出現有時消失;「㿗疝」,因為它會導致陰囊腫大且麻木;「沖疝」,因為它會從下腹部向上衝痛;「厥疝」,因為氣結在陰部導致氣逆而為疝;「疝瘕」,因為小腹鬱熱而疼痛,並排出白色分泌物,又稱「蠱疝」;還有因感受四時之氣,風邪留滯而成的「六經風氣疝」;以及因臟腑不和、虛實失調而導致的「少陽疝」。總之,以上七種都屬於疝氣的範疇。)
腰痛的脈象,多半是沉而弦,如果同時有浮脈,則代表有風邪;若同時有緊脈,則代表有寒邪;弦滑的脈象,代表有痰飲;濡細的脈象,代表有腎虛;大脈則代表腎氣虛弱;沉實的脈象,代表腰部扭傷。
(腰部是腎臟的府邸,腎與膀胱互為表裡,在經絡上屬於太陽經,在臟腑上屬於腎,又是衝脈、任脈、督脈、帶脈的重要交會處。所以,凡是腰痛,大多是因為腎陰不足。其他原因包括: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腰痛;因勞累過度而損傷腎臟;因跌倒摔傷;因睡在潮濕的地方;以及表裡寒熱不調。了解以上六種情況,大概就能掌握腰痛的病因,治療也就不難了。)
腳氣的脈象有四種:脈象遲緩代表寒證,脈象快速代表熱證;浮滑的脈象代表有風邪;濡細的脈象代表有濕邪。
(陳無擇說:腳氣不只是一種單一的病邪,也不只侷限在某一條經絡,它還會夾雜其他病症,難以分辨,必須仔細探究經絡的乾濕狀況,再觀察脈象的虛實,才能對症下藥。凡是汗出淋漓不止的,是風邪偏勝;無汗且肌肉攣縮疼痛的,是寒邪偏勝;腫脹沉重的,是濕邪偏勝;煩躁口渴發熱的,是暑邪偏勝。若同時兼具四種病邪,則應觀察何種病邪偏勝,再據以治療。)
痿病的脈象,肺虛時多呈現微弱和緩的狀態,或澀或緊,或細或濡。
(痿,代表衰敗。如果一個人長期咳嗽,導致肺臟受損,身體逐漸消瘦,聲音沙啞、盜汗、喘不過氣而無法平躺、咳出紫血、痰液濃稠腥臭、毛髮乾枯,咳嗽時必須忍住氣一會兒,然後輕輕吐痰,才會覺得胸膈不痛,否則會劇痛難忍,呼吸困難,奄奄一息,這就是癆病。這種病本來難以治癒,但如果治療得當,也有可能存活,關鍵在於觀察胃氣是否尚存。如果胃氣尚存,治療還有希望。
治療原則是:以保護胃氣為主,同時兼顧滋養身體,安定正氣,然後再慢慢去除剩餘的邪氣,緩慢治療,補養與清熱並用,不要過度攻伐,也不要過度滋補,似有似無,這樣才能見效。)
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這時的脈象會呈現浮、澀、緊三種脈象並存。
(《痹論》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其中,風邪偏勝的稱為行痹,因為風邪善於遊走,導致病邪會在關節之間遊走不定。寒邪偏勝的稱為痛痹,因為寒邪會使氣血凝滯,筋脈拘急,停留在經絡中而導致疼痛。濕邪偏勝的稱為著痹,因為濕邪會損傷形體,導致肢體關節沉重麻木,並且不易移動。)
五種黃疸病,屬於實熱證的,脈象一定是洪大而快速;屬於虛證的,脈象一定是細澀而微弱,並應注意是否出現口渴的症狀。
(《論疾診尺篇》說:身體疼痛且膚色微黃、牙齒有黃垢、指甲發黃,這是黃疸病。五疸包括:黃疸、黃汗疸、酒疸、谷疸、女勞疸。劉宗厚認為,全身疼痛且膚色發黃的,多半是濕邪偏勝,病在表層。若無疼痛症狀的,病在裡層。煩躁不安的,是熱邪偏勝;口渴不止的,則表示病情危險。陽經受病的,脈象一定洪大而快速,患者會發冷發熱;陰經受病的,脈象一定細澀而微弱,患者會出現嘔吐悶亂的症狀。)
脈象多沉的,可以斷定體內有水濕;脈象浮的,與氣虛和風邪有關;脈象沉實的,則多是病情在裡;脈象沉數的,代表是陽證;脈象沉遲的,代表是陰證。脈象浮大是病情惡化的徵兆,脈象虛小則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