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庵說醫

《靖庵說醫》是清代醫家周聲溢所著,成書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共分四卷。這是一部匯集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的著作,其內容涵蓋廣泛,從醫學的基本原理,到內、外、婦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結構嚴謹,論述精闢,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要理解《靖庵說醫》的價值與核心思想,必須先從其時代背景與作者周聲溢的出身談起。從書前的諸多序言可見,作者周聲溢,字郢生,號靖庵,出自醫學世家。姚永概、汪岩昌、郭焯瑩三位作序者都提及了周氏家族的醫學淵源,特別是其祖父少呂先生,亦是當時的名醫,惜無著述傳世。周聲溢身為醫學世家後代,從小耳濡目染,繼承家學,並在此基礎上深入鑽研經典,廣泛涉獵,將家傳秘要與個人躬身實踐所得相結合,最終著成此書及《醫學實驗》。這種「世業而少習」的背景,以及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治學態度,是《靖庵說醫》得以超越一般醫書,具備獨特視角與深刻洞見的基石。

序言也反映了當時醫學界面臨的一些問題。姚序慨嘆中國士大夫輕視醫學,習醫者多抱負販之心,導致醫道日微,醫術寡效,甚至與當時進入中國的西方醫術相比顯得遜色。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清代中期醫學發展的困境,以及人們對提升醫學水平的渴望。汪序則痛陳後世醫者「舍正路而不由」,或「師心自用,或立異鳴高」,脫離了醫學的根本經典《黃帝內經》與《傷寒論》,導致誤治殺人的嚴重後果。這些批評都指向了當時醫學界存在的學術浮躁、泥古不化或標新立異等弊病。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靖庵說醫》的問世顯得意義非凡。三位作序者一致讚揚周聲溢「體《內經》而用《傷寒論》」,「研精《靈素》以肢體之全,通變張機《傷寒》以盡用之大」,這表明周氏繼承了中醫最核心的理論與臨床體系,並能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靈活變通,而非「墨守」。郭序更是強調周氏「□[淫]戒墨守」,「開示途徑之從入」,鼓勵學者「壹原本五學」,在通曉經典原理的基礎上推而致之,方能「醫有餘師」。這種對經典的繼承與發展、對教條的警惕與批判,構成了《靖庵說醫》重要的思想特色。

從周聲溢在卷一開篇的論述,更能深入體會他對醫學的深刻理解。《靖庵說醫》卷一論述醫學基本原理,開宗明義地闡述醫學之道「至繁雜也,至簡要也,至活潑也,至一定而不可移易也」。他引用《易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與「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的觀點,精妙地概括了醫學的兩重性:疾病表現千變萬化,需要靈活應變;但其根本原理、病機變化、診治法則又有其恆定不移的規律。掌握醫道,必須深刻理解並能運用這種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作者對習醫者的要求極高,嚴厲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一些不端現象。他斥責那些因讀書不成而被迫學醫的年輕人,認為這不僅害了他們自己,更是推己誤人。他也反對廣開學舍而不考察學員資質的行為,認為這誤人子弟,最終導致誤治病人。周聲溢明確指出,習醫者不僅要有紮實的學問基礎和超邁的識解,更要具備特定的心性:「輕浮乖謬不可學醫,迂牽固執亦不可學醫,豪放自喜不可學醫,謹慎太過尤不可學醫。」他列舉了習醫所需的關鍵品質:「心光靈敏,精氣完足,學問明通,識解超邁」,並強調「處之以決斷,無遊移畏葸」。這些標準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知識學習,觸及了醫者的天賦、心智、學養和決斷力等多個層面。

更為重要的是,《靖庵說醫》將醫德置於習醫與行醫的首要位置。周聲溢強調,具備了學醫的資質後,還必須有一顆「慈祥愷悌之衷腸」,一種「體貼周密之情意」,才能真正救人濟世。他對「有利市之心者」學醫表達了明確的反對,認為若無真實醫術而僅圖錢財,其心可議。他認為真正的醫者憑藉精湛的醫術所得,應心安理得,而不應故意拖延病情以謀取利益。周氏認為,學問效驗的根本在於「德行」,這與郭序中引用的「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相呼應,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對醫者品德的高度重視。

《靖庵說醫》對讀書治學的方法也提出了獨到見解。周聲溢旗幟鮮明地提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尤其對醫書更是如此。他質疑《靈樞》、《素問》等古籍因年代久遠、傳承過程中的殘缺錯謬,指出後人或穿鑿附會,或抱殘守缺,未能得其真意。對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仲景之書,他也認為歷經數代流傳,難保毫無差謬,特別是對其中劑量升斗斤銖的數目,認為可能不符於當時的實際用量,不必「斷斷以察之」。他主張讀書當「觀其通」,對於理之近於人情者玩味之,對於乖於日用者存疑,不必強求貫通或懷疑無可疑之處。這種批判性的讀書方法,反對「斤斤墨守」,鼓勵獨立思考,是《靖庵說醫》在學術態度上的重要體現。

周聲溢進一步指出,「萬事萬物之理,皆通於醫,聖經賢傳之旨亦通於醫」,再次強調醫學並非孤立的技藝,而是與天地萬物、人生哲理相通的學問。他引用《易經》中關於變化、通達、「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的論述,說明這些普遍原理在醫學中的應用,並將醫學的最高境界歸結於醫者的德行與悟性。

雖然提供的內容未能深入展現卷二至卷四具體的內、外、婦科疾病論治細節,但從其結構安排可知,《靖庵說醫》旨在建立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卷一奠定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卷二至卷四則在此框架下,分科論述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和治療。這顯示了作者將普遍原理落實到具體臨床實踐的努力。郭序中提到周氏「為人疏方,每多懸解,見者始或吒怪,異古師說,既乃大服無間言」,這間接說明周氏在臨床應用中不拘泥於成法,而是基於對原理的深刻理解,能夠靈活變通,提出看似不同於常規但療效顯著的方案,這正是其「通變」思想在臨床上的體現。

總體而言,《靖庵說醫》不僅是一部記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書籍,更是一部論述醫學之道、醫者之德、習醫之法的著作。作者周聲溢憑藉深厚的家學淵源、勤奮的個人實踐以及批判性的思維,對當時醫學界的弊病進行了深刻剖析,對醫者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並闡述了其醫學理論的根基在於對《內經》、《傷寒論》等經典的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他強調醫學與人情物理相通,醫術高下繫於醫者德行,反對盲目信書和教條主義,提倡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學習。這種集理論高度、臨床深度、人文廣度與道德準則於一體的醫學觀念,使得《靖庵說醫》在清代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經典實不為過。它至今仍值得後人仔細閱讀與學習,不僅學習其醫學知識,更學習其為醫、習醫、讀書、做人的道理。


姚序

汪序

郭序

靖庵說醫 (1)

靖庵說醫 (2)

靖庵說醫 (3)

靖庵說醫 (4)

靖庵說醫 (5)

靖庵說醫 (6)

靖庵說醫 (7)

靖庵說醫 (8)

靖庵說醫 (9)

靖庵說醫 (10)

靖庵說醫 (11)

靖庵說醫 (12)

靖庵說醫 (13)

靖庵說醫 (14)

靖庵說醫 (15)

靖庵說醫 (16)

靖庵說醫 (17)

靖庵說醫 (18)

靖庵說醫 (19)

靖庵說醫 (20)

靖庵說醫 (21)

靖庵說醫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