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庵說醫》~ 靖庵說醫 (20)
靖庵說醫 (20)
1. 靖庵說醫
衄血也,便血也,血淋也,皆熱也。濁精而淋血,淋血者變精之未成者也,此數症施治尚有術。惟血崩之症施治較難,血崩與吐血為一例,亦氣不能率血以行,血亟於行乃乘隙而為崩,然崩症較吐[血〕症易愈,崩症大補氣血,系一條鞭之治法,非若吐症之棘手,吐勢逆而崩勢順,且只一虛症,補養亦非難事,故吐有絕症,而崩尚無絕症也。
淋濁之症,大半起干受濕熱,大半起於忍精,濕熱易愈,忍精難愈。精既動矣,萬無復返故居之理,忍精以縱一時之欲,則淋濁以貽長日之憂,兩症相較,濁尚無妨。諸淋相較,沙石尤苦。淋濁者敗精積於精道,氣不足以化之,愈積愈久,敗精成為堅質,氣化更難,故成沙石之淋,沙石無治法,死而已矣。
崩症不常見也,帶症則百人而百有矣,何也?脾土之氣虛也,脾氣虛則易受濕,濕則帶病見矣。婦女肝病居十之八九,肝既病,則脾不得不病,且也脾系在腰,腰為帶脈之所在,帶脈之氣虛,加以脾氣又虛,焉得而不病帶哉。病帶之人,受孕而帶止,受孕而帶不止,其胎必墜,故治帶之法,不在血分而實在氣分(帶症南方之婦女居多數)。
痢症者,寒熱相併之症也,肺受熱移入大腸,大腸既有熱而脾復受寒,寒欲利而熱不利,彼此相爭,於是乎有氣墜之症,墜而下紅白者,大腸中之寒熱氣化而為之也,熱之氣化為紅,寒之氣化為白,(此中尚有濕氣一項)欲痢不痢,艱苦萬狀,此雖系萸連之正症,然銖兩之間不可不審其輕重,亦有偶用微升之品者,則以其肺氣之大虛,雖用升提必兼降下,以符其欲痢不痢之意以相敵,若專升則墜更劇矣。
瘧症者,亦寒熱相併之症也,此症較痢更劇,較痢為難治,其始也亦內有熱據之也,繼而外感風寒,或未表或已表而傳經之後,與熱邪爭持交鬨於其中,於是乎發為寒熱之症,其所以得汗而止者,寒熱交爭兩氣熏灼,乃逼而為汗,究之氣血不和,營衛隔絕,雖汗亦不解,其邪既止之後,邪尚潛居於脾肝之間,或次日或越日氣行相觸則仍發焉。其所以有一定時間者,因某家之氣當其時而稍殺,遂乘之而發,或早或遲,皆此理也。
寒熱之久,傳於三陰,亦宜升提至於陽分,方利於施治,萬萬不可妄投陰劑以牢固之。若夫體虛之人,加以久瘧而更虛,則雖欲補之亦宜兼以滌除邪氣、調和營衛之品,然補陰之劑則宜慎擇而慎施之也。
又有一種似瘧非瘧之症,則只切其脈而施其劑,不間其瘧不瘧也,癆瘵中間有見此症者,則陽虛生內寒,陰虛生外熱之說,施治棘手,然亦只能料理營衛而調和之兼以補劑,奏效甚難。若遇瘧而妾投截藥,底裡不清,勉強抑制,未必無目前之效,或逾時而即發,或歷久而仍發,邪氣潛據於中,強遏之,其能久乎。
白話文:
靖庵說醫
鼻出血、便血、血淋,都是熱證。濁精而淋血,淋血是精氣未完全化成的表現,這些症狀尚有治療方法。唯獨血崩的治療較為困難,血崩與吐血相似,都是氣血失調,氣無法引導血液運行,血液急於外出,便乘虛而造成血崩。然而,血崩比吐血容易治癒,血崩的治療要大補氣血,如同一條鞭子一樣的治療方法,不像吐血那麼棘手。吐血是逆勢,血崩是順勢,而且只是一個虛症,補養也並非難事,所以吐血有絕症,而血崩則沒有絕症。
淋濁大多是因為濕熱,大多是因為忍精所致。濕熱容易治癒,忍精難以治癒。精氣一旦活動起來,就萬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位置。忍精縱一時之欲,卻要承受日後的淋濁之苦,兩者相比,淋濁危害尚小。各種淋症相比,沙石淋最為痛苦。淋濁是敗壞的精氣積聚在精道,氣不足以化解,積久成堅,氣化更難,於是形成沙石淋,沙石淋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等死。
血崩不常見,帶下症卻幾乎人人都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土之氣虛弱。脾氣虛弱則容易受濕,受濕則會出現帶下病。婦女肝病佔八九成,肝臟有病,脾臟必然也會生病,而且脾臟位於腰部,腰部是帶脈所在,帶脈之氣虛弱,再加上脾氣虛弱,焉能不患帶下病呢?患有帶下病的人,懷孕後帶下症狀可能會停止,但如果懷孕後帶下症狀仍不止,胎兒必然會流產。因此,治療帶下的方法,不在於血液,而在於調理元氣(南方婦女帶下症較多)。
痢疾是寒熱夾雜的疾病。肺熱移入大腸,大腸有熱,脾臟又受寒,寒邪想瀉,熱邪不想瀉,彼此爭持,於是出現氣墜的症狀。墜下紅色和白色物質,是大腸中寒熱之氣化成的,熱氣化為紅,寒氣化為白(其中還包含濕氣)。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非常痛苦。雖然這是附子、吳茱萸的治療範圍,但劑量必須仔細斟酌,輕重不可不慎。偶爾也會使用一些稍微升提的藥物,因為肺氣大虛,即使使用升提的藥物,也必須兼顧下降,以符合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的症狀,才能相互制衡。如果只升提,則墜瀉會更嚴重。
瘧疾也是寒熱夾雜的疾病,此症比痢疾更嚴重,也更難治療。起初也是體內有熱邪,繼而外感風寒,無論是表邪未解或表邪已解而入經絡後,與熱邪在體內爭持,於是發為寒熱症狀。之所以出汗後能停止,是因為寒熱交爭,兩氣熏灼,逼迫而出汗。究其根本,是氣血不和,營衛隔絕,即使出汗也無法解除病症。邪氣雖然暫時停止,但邪氣仍潛伏在脾肝之間,或隔日或數日,氣血運行相觸,則再次發作。之所以有固定的發作時間,是因為某臟腑的氣在那個時間比較衰弱,邪氣就乘虛而入,發作時間或早或遲,都是這個道理。
寒熱久病,傳入三陰,也應該升提到陽分,才能有利於治療,絕對不能錯誤地使用陰寒藥物來加重病情。如果體質虛弱的人,再加上久患瘧疾而更加虛弱,那麼即使想補益,也應該兼顧祛除邪氣、調和營衛的藥物,但補益陰氣的藥物則要謹慎選擇和使用。
還有一種看似瘧疾卻非瘧疾的疾病,這種情況只需要根據脈象開方,不用管是不是瘧疾。癆瘵中偶爾會見到這種疾病,這是陽虛生內寒,陰虛生外熱的表現,治療棘手,也只能調理營衛,兼用補益藥物,療效甚難預料。如果遇到瘧疾卻使用截斷藥物,病因不明,勉強抑制,也許短期內有效,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發作,或者長期反覆發作,邪氣潛伏在體內,強行壓制,能持續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