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庵說醫》~ 靖庵說醫 (3)
靖庵說醫 (3)
1. 靖庵說醫
病家之人其長者為一家之主,有關係者也,病則鄭重以將之,理之常也,或為其婦,或為其子孫,或為其所屬,其長者愛憐而護惜之,相與為休慼,其關係亦不可謂不重且大,何者?長者之生命繫於其所屬之人也。醫臨病家,其家中之性命皆托於醫者之一身,醫者不鄭重以將之,是醫之罪也。
病家出以輕心,一切簡率,禮貌不及,形神不屬,是則病家之罪也。病家心誠求之,醫者至誠無二,誠與誠相感而相應,自有一種可以已疾之理,方劑之施,猶其次耳。吾不敢自褻其道,吾不敢自貶其心,慎重不慎重,吾一見而知之,無所逃也。
欲學醫而不通理道、不達人情,皆不足與於斯也。五經四子書、諸子百家,醫學之源也,尋常日用,萬事萬物,醫學之輔也,學問閱歷相輔而相成,其識自高,其理自足,若夫墨守醫書,強記方劑,即精矣,亦一隅之學也,而況其斷不能精耶。
切其脈有何象,即應有何證,依其脈以叩之,殆十中八九矣,不知者以為神也,而不知此樸實之理也,非神也。至其神妙之處,則筆墨不能傳,口舌不能宣也。吾於病家敘脈象,有云左尺無秩序,有云肝脈有非旺非郁之象,此乃窮於詞也,不得已也,其真象余獨知之,不能共喻諸人人,吾更服吾祖之精幹醫學而一無著述,職是故也。
《驗方新編》俗書也,一方也臧服之而效,榖服之而不效,是刻舟求劍之說也。症之種類,有千有萬,以治臧之法,治榖猶且不可,況以渺冥恍惚之道行之哉!其所列之證,與所見之證,與之相合矣;其所列之方,與所見之證必不合也,即合矣亦幸而偶中也,必未可嘗試也。
且也有陰症似陽、陽症似陰、實症似虛、虛症似實,舍脈從症、舍症從脈之各各分別,以俗書中所列之方投之,輕則錯誤而延其病,重則可以殞命戕生,夫豈可苟焉己乎?天下事有可以抱此俗書而可以不延醫者乎?誠如是也,則醫可廢矣。以是知切脈不可不講求也,不工其切脈之術,而漫焉以臨,是其與俗書何以異?
五臟心最無病,心之用至靈而其質最頑,有包絡又有連網以障護之,陰陽寒暑之所不能侵也;其次腎無病,腎之部位極深邃,呼吸之間必有邪氣下吸於腎,而腎獨不受,呼吸之氣所以養腎之真元,正氣則納之,邪氣則隨呼氣而出,故腎得不病;肺之百葉,有開有合,風寒乘之則病,燥火乘之則病,故肺間有病者,以有開合之故;多病者莫如肝脾,脾主飲食,肝主憂慮,二者無日無之,無時無之,脾病不能食,肝病不能眠,兩家最易病也。脾病易愈,肝病難愈。
蓋脾主運動,水穀易滯,又或加以酒傷,故運用不靈,其病多滯;肝主疏泄,太過則旺,不能疏泄則鬱,鬱則其病疼痛,旺則其病昏眩。脾只一病,肝有二病也,脾性惡濕喜燥,得苓朮而掉運即靈。肝藏血,血漸減漸少,肝遂失其所養而病乃叢生,此兩家之病其愈有難易也,養生之法,飲食得宜,脾不受病;思慮不過,肝不受病,則眠食皆安,百病無自而生矣。
白話文:
靖庵說醫
病人長輩通常是一家之主,與家人關係密切,生病了就應該鄭重看待,這是理所當然的。無論是妻子、兒女、僕人等等,長輩都會愛護他們,彼此休戚與共,這種關係非常重要且重大,因為長輩的生命繫於這些人身上。醫生面對病人家庭,全家人的性命都託付在醫生一人身上,醫生不鄭重對待,就是醫生的罪過了。
病人如果輕忽大意,一切草率行事,禮貌欠佳,神情恍惚,那就是病人的罪過了。如果病人誠心求醫,醫生也至誠相待,誠心相感,自然會找到治癒疾病的方法,藥方的運用只是其次。我不敢輕視醫道,也不敢貶低自己的心志,病人是否重視病情,我一看便知,無處可逃。
想要學醫卻不通曉醫理、不懂人情世故,都是不夠格的。五經四書、諸子百家是醫學的根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是醫學的輔助,學問和閱歷相輔相成,知識才能增長,道理才能完善。如果只是死讀書,死記硬背藥方,即使很精通,也只是片面之學,更何況根本無法精通呢?
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狀,根據脈象推斷病情,往往十之八九準確,不懂的人會認為這是神乎其技,其實這只是樸實的道理,並非神蹟。至於醫術的精妙之處,文字無法記載,言語也難以表達。我向病人描述脈象時,有時會說「左尺脈無規律」,有時會說「肝脈既非旺盛也非鬱滯」,這都是因為詞彙有限,不得已而為之,真正的脈象我心中清楚,卻無法讓每個人都明白,這也是我祖上精湛醫術卻沒有著述的原因。
《驗方新編》之類的俗書,某個藥方對這個人有效,對另一個人卻無效,這就是刻舟求劍的做法。疾病種類繁多,用治療某種疾病的方法去治療其他疾病都不一定有效,更何況用那些模糊不清的療法呢!俗書中記載的症狀和實際看到的症狀或許相符,但記載的藥方和實際症狀往往不相符,即使相符,也是偶然巧合,不能輕易嘗試。
而且還有陰症似陽、陽症似陰、實症似虛、虛症似實的情況,捨脈從症、捨症從脈的判斷方法各有不同,如果根據俗書中的藥方用藥,輕則延誤病情,重則可能危及生命,怎麼能馬虎呢?天下哪有人能只憑藉這些俗書而不需醫生就能治病呢?如果真這樣,醫生就可以失業了。由此可見,切脈的重要性,不會切脈就隨便看病,與那些俗書有什麼區別呢?
五臟之中,心臟最不容易生病。心臟的功能非常靈敏,但其質地卻很頑強,有心包絡和絡脈保護著它,陰陽寒暑都無法侵犯它;其次是腎臟不容易生病,腎臟的位置很深,呼吸之間邪氣會吸入體內,但腎臟卻不受影響,呼吸之氣可以滋養腎臟的元氣,正氣會被吸收,邪氣則隨呼氣排出,所以腎臟不容易生病;肺臟有很多肺葉,有開合之功能,風寒入侵就會生病,燥熱入侵也會生病,所以肺部容易生病,是因為它有開合的關係;最容易生病的是肝脾,脾臟主管飲食,肝臟主管情志,這兩者每天都有,時時刻刻都有,脾臟生病就不能吃東西,肝臟生病就不能睡覺,這兩個器官最容易生病。脾臟的病容易治癒,肝臟的病難治癒。
因為脾臟主管運化,水穀容易停滯,再加上酒的損傷,所以運化功能不靈,其病症多為停滯;肝臟主管疏泄,太過則旺盛,不能疏泄則鬱結,鬱結則疼痛,旺盛則頭暈眼花。脾臟只一種病症,肝臟有兩種病症。脾臟性惡濕喜燥,服用茯苓、蒼朮等藥物可以改善運化功能。肝臟藏血,血液逐漸減少,肝臟就會失去濡養,疾病就會叢生,這兩個器官的病症,其治癒難易程度不同。養生的方法,飲食適宜,脾臟就不會生病;思慮不要過度,肝臟就不會生病,這樣睡眠和飲食都正常,百病就不會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