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6)

1. 關格脹滿不通方四首

千金療關格脹滿不通方。

芍藥(六分),芒硝(六分),黃芩(五分),杏仁(八分去皮尖),大黃(八分)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桐子,飲下十丸,日二服良。

又方

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削姜裹鹽導,並佳。

又方

乾薑,鹽,杏仁

上三味等分搗導之。

又療脹滿關格不通方。

吳茱萸(一升熬),乾薑,大黃,桂心,當歸,芍藥,甘草(炙),芎藭(各二兩),雄黃(三分研),人參細辛(各四兩),真珠(一分研),桃白皮(一握)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雄黃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煎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不必盡也,每服如人行十里久,進之。(並出第十五卷中)

2. 許仁則大便暴閉不通方二首

許仁則論曰,此病久無餘候,但由飲食將息過熱,熱氣蘊積秘結,若緣氣秘,自須仍前療氣法,服巴豆三味丸,及療水氣葶藶等諸方取利,若是風秘,自依後服大黃五味丸,暴秘之狀,骨肉強痛,體氣煩熱,唇口乾焦,大便不通,宜依後大黃芒硝二味湯取利方。

大黃(六兩),芒硝(五兩)

上藥先切大黃,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頓服之,須臾利,良久不覺,以熱飲投之,若服此依前不利,宜合後大麻仁等五味丸服之,取快利。

大黃(五兩),大麻子(一升微熬研之),芒硝(六兩),乾葛,桑根白皮(各五兩)

上五味,先搗四味為散,然後搗麻仁令如膏,即投四味散和搗,和少蜜搗之,丸如梧子大,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服得大便通為限。(主大便風秘不通吳升同出下卷中)

3. 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

病源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府,此二經為表裡,而水行於小腸,入胞者為小便,腎與膀胱既熱,熱入於胞,熱氣大盛,故結澀令小便不通,少腹脹,氣急甚者,水氣上逆,令心急腹滿,乃至於死,診其脈緊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出第十四卷中)

廣濟療下冷疼,小便不通,雞蘇飲子方。

雞蘇(一握),通草(四兩),石葦(一兩炙去毛),冬葵子(一兩半),杏仁(二兩去皮尖),滑石(二兩),生地黃(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又方

冬葵子(五兩),通草(三兩),茅根(四兩),芒硝(二兩湯成下),茯苓(三兩),滑石(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

茯苓(二分),大黃(六分),芍藥,當歸枳實(炙),白朮人參(各二分),大麻仁(四分)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要著芒硝亦得。(並出第四卷中)

崔氏療小便不通方。

取熏黃如豆許末之,納小孔中神良。

又方

桑根白皮豬苓(去皮),通草(各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雞屎白如彈丸,以苦酒和服即下,不過三四服佳。(一本云療淋)

又方

足大𧿹趾奇間有青脈,針挑血出,灸三壯愈。(並出第四卷中)

救急主小便不通方。

取印成鹽七顆,搗篩作末,用青蔥葉尖盛鹽末,開便孔納葉小頭於中吹之,令鹽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

又方

取嫩榖木梢濃汁,可飲半升以來,即愈。

必效療小便不通,不得服滑藥,急悶欲絕方。

鹽二升,大鐺中熬,以布綿裹熨臍下挼之,小便當漸通也。(肘後同)

古今錄驗療熱結小便不通利方。

刮滑石屑,水和塗少腹及繞陰際,干復塗之。(肘後同)

又方

取鹽填滿臍中,大作艾炷,灸令熱為度良。(肘後千金同並出第二十六卷中)

近效療小便不通,數而微腫方。

取陳久筆頭燒作灰,和水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