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丸

三味丸

SAN W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肺經 13%
肝經 13%
腎經 13%
心經 13%
胃經 7%
小腸經 7%
膀胱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丸中加入苦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2. 配合其他藥物: 三味丸中其他藥物如黃柏、地膚子也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苦參的加入可以加強其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同時,苦參還可以起到引藥下行的作用,使藥效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

三味丸中包含白蒺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三味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脅肋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白蒺藜的加入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蒺藜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也有效。三味丸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如川芎、丹參等,與白蒺藜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疼痛症狀。

三味丸方劑中包含皁莢,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消積化滯: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皁莢能有效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腸胃功能。
  2. 驅蟲止癢:皁莢亦具有一定的驅蟲止癢作用。對於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皁莢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皮膚瘙癢等症狀。

三味丸中皁莢的加入,既能消積化滯,又能驅蟲止癢,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癬」,中醫所稱之癬,多指皮膚頑疾,如乾癬、風癬、濕癬等,其特徵為皮膚瘙癢、脫屑、或起紅斑,病機多與風、濕、熱邪鬱於肌表,或血燥生風有關。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苦參(八兩)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瘡癬疥」。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具抗真菌、抗炎作用,適用於濕熱型皮膚病。
    • 用量最大,為君藥,主清熱祛濕、攻癬毒。
  2. 白蒺藜(四兩,炒去刺)

    • 性味:苦辛平,歸肝經。
    • 功效:祛風止癢、疏肝散鬱,《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惡血,破癥結積聚」。炒製後減其辛散之性,專攻祛風燥濕,助苦參疏解皮膚風熱之邪。
    • 為臣藥,協同苦參祛風清熱。
  3. 皂莢(一斤,煎膏)

    • 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 功效:滌痰祛垢、殺蟲,《本草經疏》言其「能通上下關竅,去風痰濕毒」。煎膏後取其滌濁之力,佐以蜜製緩和毒性,外可祛風殺蟲,內能通腑排濁,助邪外出。
    • 為佐使藥,強化方劑的滌痰除垢之效。

三、治療原理

  1. 清熱燥濕:苦參為主,針對濕熱鬱積肌膚之病機,清解血分濕毒。
  2. 祛風止癢:白蒺藜疏風散結,緩解癬症之瘙癢脫屑。
  3. 滌濁殺蟲:皂莢膏滌除痰濕風毒,兼能殺蟲(古代認為癬與蟲邪相關),蜜製後減其峻烈,使藥力緩釋。
  4. 酒送服:酒性辛散,助藥行血脈,引藥達表,增強祛風透邪之效;若以湯送服,則可兼顧脾胃。

四、配伍特點

此方以苦寒清熱、辛溫滌痰、疏風止癢三法並用,共奏清熱祛濕、殺蟲治癬之效,符合中醫「風濕熱邪相搏」致癬的理論。然皂莢有小毒,古代製丸時加蜜調和,既緩毒性,亦能潤燥,以防苦參、皂莢過於燥烈傷陰。

五、適用證型推測

臨床可能適用於:

  • 濕熱癬(皮膚紅腫、滲液、瘙劇)
  • 風燥癬(乾癢脫屑、抓痕明顯)
  • 痰瘀頑癬(皮厚如苔癬、日久不癒)

總之,此方以清熱燥濕為本,輔以祛風滌痰,體現「治外必本諸內」的辨證思路,通過內服調整機體濕熱風毒,從而改善外在癬症。

傳統服藥法


苦參(淨末)8兩,白蒺藜(炒,去刺,淨末)4兩,皂莢1斤。
煎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用2錢,或酒或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味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苦參(淨末)8兩,白蒺藜(炒,去刺,淨末)4兩,皂莢1斤。 主治:癬。

三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桔梗1兩(切,用蜜拌,于飯上蒸3日),訶黎勒(去核)4個(2個炮,2個生用,趁熱搗),甘草1兩(半生半炙)。 主治:肺虛聲音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