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合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疥癬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瀉火解毒:苦參可瀉肺胃之火,並能解毒消腫。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二合丸中加入苦參,可有效地發揮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二合丸中包含白蒺藜,主要是因為白蒺藜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
白蒺藜性溫,味辛,歸肝經,能疏肝理氣,解鬱散結,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有顯著效果。二合丸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乳房脹痛、經行乳房脹痛等症,白蒺藜的加入可以起到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二合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 瀉下通便 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 瀉熱、逐水、消積 的作用。
在二合丸中,牽牛子與其他藥材配伍,旨在 通利腸道, 瀉熱解毒, 消食化積。 其寒涼之性,有助於 清熱瀉火, 緩解因熱毒積滯引起的便祕、腹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合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身面一切惡癬」,即頑固性皮膚癬證,可見紅腫、瘙癢、脫屑或潰爛等表現。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癬證多由「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或氣血瘀滯所致,治療需清熱除濕、祛風止癢,兼以通絡散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苦參(酒浸,炒)
- 藥性: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 作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尤擅治療濕熱瘡癬。酒浸後增強活血透散之力,炒製緩和寒性,專攻肌表濕毒。
白蒺藜(去刺,酒泡,炒黃)
- 藥性:辛、苦微溫,歸肝經。
- 作用:祛風止癢、疏肝活血。酒泡後辛散力增,炒黃後緩和燥性,針對風邪束表之瘙癢,兼調氣血運行。
黑醜(炒,取頭末)
- 藥性:苦寒有小毒,歸肺、腎、大腸經。
- 作用:瀉下逐水、通利二便(取其頭末藥效峻烈)。炒製後毒性稍減,藉通腑瀉濁之力,使濕熱毒邪從下而解,間接緩解肌表濕蘊。
皂角(熬膏為黏合劑)
- 藥性:辛咸溫,歸肺、大腸經。
- 作用:外用祛風痰、殺蟲止癢,熬膏後黏合諸藥,輔助穿透皮膚,增強局部藥效。蜂蜜緩和皂角之燥,兼調護脾胃。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清熱除濕:苦參為君,直解濕熱毒邪;黑醜為佐,通腑排毒「釜底抽薪」,內外分消。
- 祛風止癢:白蒺藜協同苦參,散風透邪,改善瘙癢;皂角膏外達肌表,增強疏風透皮之效。
- 活血散結:酒製諸藥,助氣血流通,防止濕熱瘀阻成頑癬。
總結:此方以「清濕熱、祛風毒」為主,輔以「通腑瀉濁、活血透表」,標本兼治,適用於風濕熱毒壅滯肌膚之頑癬。其特色在於內服外透結合,利用皂角膏引藥達表,黑醜疏通裡滯,體現「表裡雙解」思路。
傳統服藥法
苦參(酒浸,炒,淨末)8兩,白蒺藜(去刺,酒泡,炒黃,淨末)4兩,黑醜(炒,取頭末)2兩。
上藥共1處和勻。外用皂角1斤,去皮弦,用河水浸揉,取濃汁,砂鍋內煎成膏,和藥為丸,或少加蜂蜜,如梧桐子大。
每服2錢,酒、水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內服,外用時可將藥粉調成糊狀,塗於患處。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合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苦參(酒浸,炒,淨末)8兩,白蒺藜(去刺,酒泡,炒黃,淨末)4兩,黑醜(炒,取頭末)2兩。 主治:身面一切惡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