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見穿的傳統功效
1. 散結消腫
石見穿味辛性涼,辛能行散,有助消散結滯。其涼性善清熱解毒,中醫視瘰癧、瘡腫、乳癰乃熱毒蘊結,故能清解熱毒而消腫散結。歸肝經,肝主疏泄,利於疏通氣血瘀滯,化解結塊。入肺經則助肅降宣發,協排毒消腫。
2. 清熱利濕
石見穿,味苦性寒,歸胃、膀胱經,是中醫清熱利濕之要藥。其藥性苦寒,能有效清瀉體內濕熱,主治濕熱黃疸、淋痛、帶下等症。中醫認為,石見穿獨具利尿通淋之效,能將積滯於胃與膀胱經的濕熱邪氣,透過小便排出體外,從而達到徹底的利濕作用。此藥精準對應濕熱病機,體現「苦寒清熱、利水滲濕」之理。
3. 活血化瘀
石見穿活血化瘀之功,乃其入血分之證,意即藥性直達血脈,能有效處理血分病症。依傳統中醫觀點,血之運行與氣之推動息息相關。蓋「血為氣之母」,氣血互生;而「氣為血之帥」,氣能推動血液運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石見穿深明此理,其活血化瘀,便是透過行氣來活血。當氣機暢通,血液得其帥引,便能流動順暢,瘀滯之血塊隨之消散。因此,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因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婦科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以及胸痹、心痛、腹痛、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皆屬血瘀所致,透過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使脈絡通暢,諸症得解。
4. 清熱利尿
石見穿性寒味鹹,入腎、膀胱二經。其性寒涼,善清熱瀉火,能解體內鬱熱。同時,味鹹能入腎,引水下行,達到利尿通淋之效。故石見穿憑其寒性與鹹味,得藉清熱、利水兩方面作用,共奏清熱利尿之功。主要用於熱淋、癃閉、尿血、水腫等熱結膀胱或水濕內停之證。
5. 利水滲濕
石見穿味辛性寒,入膀胱經。其利水滲濕之效,首源於性寒善清熱。中醫認為,濕常因熱鬱而生,寒能清熱,熱解則濕從內化,水液代謝得暢,故可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再者,辛味有助宣散,配以入膀胱經,直達水液代謝要道,共奏利水消腫之功。
6. 利水消腫
石見穿,味辛鹹,性寒,歸肺、腎經。其利水消腫功效,從傳統中醫角度觀之,主要體現在其藥性。味辛散,善於發散體內濕邪,促進水濕從小便排出,達致利尿消腫之效。性寒涼,則可清熱化濕,解除因濕熱鬱結所導致的水液停滯,進一步助益消腫利尿。更為獨特者,其藥性亦具收斂之力,能固澀止瀉,並能輔助收斂小便,以防其流失過甚,同時避免水腫情形加劇,彰顯其平衡水液代謝之妙。此藥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7. 清熱瀉火
石見穿,性寒味辛苦,其清熱瀉火之效,根植於其寒涼之性,能直驅體內熱邪,釜底抽薪。其味苦能降泄,助火邪下行,通利二便。入心經,主瀉心火,治煩躁、口舌生瘡;入小腸經、膀胱經,則助利水通淋,排泄濕熱鬱結。此藥善於肅清內熱,涼血解毒,故能有效針對熱病高燒、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實熱證候。
石見穿的古代典籍
石見穿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見穿的注意事項重點:
- 孕婦不宜服用:石見穿會影響胎兒發育。
- 過量服用會中毒:石見穿有一定的毒性,超過建議劑量服用會導致中毒症狀。
- 服用時要注意用量: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石見穿,並嚴格按照建議劑量使用。
- 不可長期服用:石見穿屬於藥性較強的中藥,不建議長期服用,以免產生依賴性或對身體造成其他影響。
- 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服用石見穿前應諮詢醫生,並密切監控肝腎功能。
- 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石見穿可能會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服用前需諮詢醫生是否適合併用。
- 需保存在陰涼乾燥處:石見穿應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和潮濕環境,以防變質。
石見穿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石見穿含有的化學成分
異丹參酚酸(isosalvianolic acid C), 丹參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丹參酚酸D(Salvianolic acid D), 紫草酚酸(lithospermic acid),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甾醇(sterols), 三萜成分(Triterpene components), 氨基酸(Amino acids), 水蘇糖(Stachy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