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仔蘭的傳統功效
1.
米仔蘭,古籍《本草綱目》載其全株具消炎之功,尤以根部效力為盛。從中醫觀之,此消炎作用或可歸為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凡體內熱毒熾盛所致之炎性反應,皆可藉米仔蘭之性味予以清解。其功用類同於傳統中藥中具瀉火、解毒功效之品。
雖現代研究揭示其富含黃酮類成分,而黃酮類物質素有抗炎之能,此亦驗證了古人對其消炎作用之觀察。現代藥理雖以成分闡釋,然其本質仍與中醫藥理辨證論治之旨義相合。故米仔蘭可為治療熱證、瘡瘍腫痛、或因濕熱蘊結引起之局部炎症反應所用。
2. 清肺熱利咽
米仔蘭,性微涼,味辛、微苦,歸肺、胃經。其「微涼」之性,善於清解肺中鬱積之熱。肺主氣,開竅於鼻,上接咽喉,故肺熱上炎,常致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米仔蘭入肺經,正可直達病所,清散肺熱,達至去火消炎之效。
其味「辛」,具發散之功,助於宣肺利咽,使熱邪從肺衛而散,痰涎得化,氣機得暢,從而緩解肺熱壅滯引起的咳嗽、痰多。味「微苦」,亦有降泄作用,可助肺氣肅降,將上逆之熱隨勢而下。
《本草綱目》載其「入肺經,散肺熱,利咽喉」,精闢闡述了米仔蘭針對肺熱、咽喉不適的治療機理。綜合其性味歸經與功效,米仔蘭在中醫臨床上,透過清宣肺熱、疏利咽喉,有效改善因肺熱擾肺而致的咽痛、喉嚨不適及聲音變化等症狀,體現其清肺熱利咽之功。
3. 祛風除濕
米仔蘭,性溫味辛,入肝、脾二經。其性溫能溫陽散寒,振奮陽氣以化濕;其味辛則能發散行氣,疏通經絡。中醫觀點認為,風濕痹痛、關節痠痛等症,常由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或營衛失和所致。米仔蘭正因其溫辛之性,能溫化寒濕,將停滯於經絡關節間的水濕排出體外。同時,辛散之機能祛風解表,驅散盤踞於肌表的風邪。其活血通絡之功,有助於改善因邪氣阻滯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使經絡暢達,營衛調和。故此藥能有效緩解風濕痹痛及關節痠痛,體現其優異的祛風除濕效用。
米仔蘭的古代典籍
米仔蘭的現代功效
1. 鎮痛
米仔蘭的鎮痛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生物鹼類化合物的藥理作用。這些生物鹼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被認為能透過多種機制發揮鎮痛效應。
核心機制之一是其對神經傳導的干預。這可能涉及對電位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抑制,從而減少痛覺信號(如動作電位)的生成與沿著周圍或中樞痛覺神經纖維的傳遞。這種作用類似於局部麻醉劑,能有效阻斷痛覺路徑。
部分生物鹼亦可能影響疼痛調節途徑,例如調節某些神經遞質的釋放,或與體內特定的疼痛受體(如類鴉片受體、α2-腎上腺素受體等)產生交互作用,進而提升痛閾或抑制疼痛反應。此外,有些植物中的生物鹼也表現出抗炎活性,能透過抑制炎症介質的合成或釋放,間接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米仔蘭根部生物鹼含量豐富,可能因此在鎮痛效果上優於莖葉部分。
2. 抗菌
米仔蘭之根、莖、葉部位皆展現顯著抗菌活性,尤以根部效力最佳。現代藥理分析指出,此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揮發油中的多種活性成分。香葉醇(Geraniol)作為一種廣譜抗菌劑,能破壞微生物細胞膜結構,誘導細胞內容物滲漏,進而抑制細菌及真菌生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病原菌具抑制潛力。丁香油酚(Eugenol)則憑藉其酚類結構,有效損傷微生物細胞壁與細胞膜,引起滲透壓失衡,並干擾其酶系統功能,展現強效廣譜抗菌作用,亦常用於口腔衛生產品。丁香烯(Caryophyllene)雖主要以抗炎聞名,但亦有研究顯示其具有抗菌及抑制生物膜形成的能力,可能透過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發揮效力。這些揮發性化合物的綜合效應,賦予米仔蘭對抗多種微生物的潛力,為其作為天然抗菌源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米仔蘭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米仔蘭注意事項:
- 孕婦忌服:米仔蘭具有通經活血的功效,孕婦服用可能會導致流產。
- 體虛人士慎用:米仔蘭性寒,體虛之人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虛脫等症狀。
- 久服傷脾胃:米仔蘭含有揮發油等成分,久服可能會損傷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 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米仔蘭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藥、降壓藥)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藥效。
- 不宜與寒涼藥物同用:米仔蘭性寒,若與其他寒涼藥物同用,可能會加重寒性,導致腹痛、嘔吐等症狀。
米仔蘭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米仔蘭含有的化學成分
米仔蘭醇(Aglaiol), 米仔蘭酮二醇(Aglaiondiol), 米仔蘭三酸(Aglaitriol), 米仔蘭酮(Aglaione), 米仔蘭鹼(Odorine), 米仔蘭酸鹼(Odorinol), 洛克米蘭醇(Rocaglaol), 洛克米蘭酰胺(Rocaglamide), 去甲基洛克米蘭酰胺(Desmethylrocaglamide), 洛克米蘭酸甲酯(Methyl rocaglate), 米仔蘭啶(Aglaid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