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 Horse Fat
- 別名:馬鬐頭膏,馬脂,馬膏
- 藥品來源:為馬科動物馬項上的皮下脂肪。採收和儲藏:宰殺後取頂上的皮下脂肪,煉油,冷卻。
- 生長環境:草原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馬鬐膏的古代典籍
- 《 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對中藥「馬鬐膏」的現代解釋如下:
「馬鬐膏」在《本草綱目》中被記載可以治療手腳皮膚乾裂粗糙的情況,其用途類似於現代的保濕護膚品。此外,該藥材亦可用來療治一種名為「偏風口喎僻」的疾病,這種病在古代是指面部神經麻痺導致的嘴歪眼斜。
總結來說,《本草綱目》認為「馬鬐膏」不僅具有護膚保濕的功效,還能用於治療面部神經方面的問題。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其引用了《靈樞經》的一段描述,談到突然出現的口眼歪斜症狀(即我們常說的「面癱」),是因為面部的頰肌受到寒氣或熱氣的影響而產生的。當頰肌受寒,會變得緊繃,牽拉麪部肌肉,導致面部偏斜;而當頰肌過熱,則會變得鬆弛,無法正常收縮。
在治療上,《靈樞經》提供了一種古老的方法。首先,使用一種稱為「桑鈎」的工具來按摩面部,接著,坐在放有新鮮桑葉燒成的灰燼的坑中,利用桑灰的溫暖來驅散寒氣。然後,用「馬鬐膏」,也就是馬脂,來熱敷緊繃的那一側面部,以緩解肌肉的緊張。同時,在鬆弛的那一側面部,塗抹由白酒與桂皮粉末混合而成的藥膏,以刺激面部肌肉的活動。最後,患者應飲用一些美酒,並吃些烤肉,同時進行三次輕拍面部的動作,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幫助恢復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總結來說,《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馬鬐膏」在此處被用於熱敷治療因寒氣引起的面部肌肉緊繃,是古代中醫治療面癱的一種方法。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其引用了《靈樞經》的一段描述,談到突然出現的口眼歪斜(即面癱)情況,認為是因為面部肌肉受寒或受熱導致的。如果面部肌肉受到寒冷影響,就會緊縮牽拉,造成面部偏斜;若是受熱影響,則會鬆弛無法收斂。
針對這種情況,《靈樞經》提出了治療方式。首先,使用桑樹枝彎曲成鈎狀,對面部進行按摩。然後,坐在盛有生桑灰的坑中,利用灰燼的溫熱來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接著,使用馬鬐膏(即馬的脂肪)在受寒影響、緊縮的那側臉部進行熱敷,以舒緩緊繃的肌肉。而另一側鬆弛的臉部,則用白酒調和肉桂粉塗抹,藉此活血化瘀。
最後,《靈樞經》還提到,患者應飲用一些美酒,並享受烤肉,同時由旁人輕拍患者的背部三次,以期達到舒緩病情的效果。整體而言,這個療法結合了外部熱敷、按摩以及內部調理的方式,試圖達到平衡寒熱、疏通經絡的目的。
- 《 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靈樞》中對於馬鬐膏的使用,是基於一種對於風邪侵襲人體的理解。書中提到,面部偏斜(口頰喎僻)是由於風邪影響了人體的血脈。手足陽明經的筋絡與口部相連,太陽經的筋絡則與眼睛相會,當寒氣來臨,筋絡緊縮而形成偏斜;熱氣來臨,筋絡鬆弛而產生縱紋。寒氣讓筋絡緊縮,熱氣使筋絡鬆弛。
緊縮時,皮膚變得僵硬麻木,營養與防禦系統受阻。治療原則是:對緊縮的部分要使其放鬆,鬆弛的部分要使其緊縮。因此,使用馬鬐膏的甘甜和平緩特性來按摩緊縮部位,以滋潤皮膚、解除麻木,並促進血脈流通。同時,使用桂酒的辛辣和溫熱性質來塗抹鬆弛部位,以調和營養與防禦系統,並疏通經絡。桑葉可以治療風濕,並有助於打通關節和竅穴。
對於上半身的疾病,酒可以幫助藥物的運行,甘甜的東西可以增強療效,因此,書中建議飲用美酒,品嘗燒烤的肉類,以配合治療過程。
總結來說,《黃帝內經-靈樞》對於馬鬐膏的應用,是將其視為一種調節筋絡、促進血脈流通、滋潤皮膚、解除麻木的良方,同時,配合適當的飲食,以增強治療效果。
-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馬鬐膏的主要功效是促進頭髮的生長。
- 《 本草綱目》: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馬鬐膏可以治療手腳皮膚乾裂粗糙的情況,可將其加入護膚油中使用。此外,馬鬐膏也能用來治療半身不遂所導致的面部歪斜。
馬鬐膏的現代功效
1. 潤膚
- 馬鬐膏富含油脂和維生素,能形成保護層,鎖住皮膚水分,防止水分流失。
- 馬鬐膏中的營養成分能滋養皮膚,促進皮膚細胞再生,增強皮膚彈性和光澤。
- 馬鬐膏具有抗炎、抗菌作用,能預防和治療皮膚炎症,促進皮膚癒合。
- 馬鬐膏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微循環,使皮膚紅潤有光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鬐膏的使用注意事項
- 馬鬐膏為外用藥,不可內服。
- 使用馬鬐膏前,應先將患處清洗乾淨。
- 使用馬鬐膏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馬鬐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外用藥,具有生發、潤膚、祛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脫發、白禿瘡、皮膚皸裂、偏風口僻等症。但需注意的是,馬鬐膏為外用藥,不可內服,使用前應先將患處清洗乾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馬鬐膏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頭,鬍鬚)白癬皮膚皸裂皮膚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