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葉

麻葉

MA YE

  • 英文名稱:Cannabis sativa L.
  • 別名:火麻葉,火麻頭
  • 來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枝葉茂盛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華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麻葉的傳統功效


1. 解毒殺蟲

麻葉在中藥觀點中,其解毒殺蟲之效備受關注。傳統認為,麻葉具「解毒」之功,能化解腸道內蘊之穢毒或某些外邪毒素。尤為突出者,乃其「殺蟲」之能,特別體現在毒殺蛔蟲之上,旨在驅除體內寄生蟲積。此藥性使麻葉成為處理相關病症的重要藥材。

2. 平喘截瘧

麻葉,性味辛溫,歸肺、肝二經。此性味歸經奠定其藥用基礎。

就其平喘之效,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凡哮喘多由於肺失宣降、氣道壅滯所致。麻葉辛能開散,溫能通陽,故能宣肺平喘,使壅滯之氣機得以疏通,氣道順暢,從而緩解呼吸之困。其作用機理與肺經的調和息息相關。

至於截瘧,則關乎其入肝之功與殺蟲消積之性。瘧疾在傳統醫學中常歸為感受疫癘之邪,侵犯少陽、肝膽,導致邪正交爭,寒熱往來。麻葉之辛溫,可助正氣驅邪外出,截斷瘧邪發作之勢。同時,其具殺蟲消積之效,對於治療因體內蟲積或病理產物堆積引起的瘧疾,亦能發揮作用,從根本上協助清除致病因素,從而達到截瘧之功。

3. 解毒

麻葉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其解毒功效在中藥學上主要體現於其清熱、涼血、散結作用。由於其性寒,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針對因熱毒熾盛所致的各類病症。例如,對於毒蛇咬傷或瘡瘍腫毒等由外來毒邪入侵或局部熱毒蘊結所形成的病證,麻葉能發揮散結消腫、涼血解毒之功,有助於消散局部瘀滯的毒素,減輕炎症反應。

此外,麻葉的清熱利濕作用也間接展現其「解毒」能力,如治療痢疾赤白、便血崩漏等,旨在清除腸道濕熱積聚,濕熱在中醫辨證中亦屬一類邪毒,透過清利濕熱達到止血止痢的效果,此為體內濕熱毒邪的化解。整體而言,麻葉之解毒,乃循中醫清熱瀉火、涼血散瘀、祛濕消腫之途徑,以達祛除病邪、恢復正氣之目的。

4. 止咳平喘

麻葉,味辛性溫,歸肺、大腸經。其功效在於宣肺止咳、平喘定喘、祛痰散結。傳統認為,麻葉能藉此治療肺氣壅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喘急及胸悶不適。

5. 驅蟲殺蟲

麻葉性味辛香、苦,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從傳統中藥觀點而言,其辛香走竄之性,可透達肌表,具驅散外邪、通利竅絡之功;苦味與小毒則彰顯其峻猛攻伐、殺滅諸蟲之力。

麻葉入大腸經,故善於攻逐腸道寄生蟲,如千年不絕的蛔蟲、蟯蟲、鉤蟲等,能從腸腑深處驅蟲排積。其歸肺經,則兼主表而能散風,對體表之蚊蟲、跳蚤等體外寄生蟲亦有殺滅並驅避之效。正因其「殺蟲、散風、止痙」之功,麻葉不僅直接撲殺蟲體,更透過其辛竄之性擾動蟲體,使其難以附著或存活,同時緩解因蟲積引起的痙攣與疼痛。

古籍所載,麻葉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其強烈刺激性氣味正契合中醫「辛香走竄」之理,能有效驅離昆蟲;而其生物鹼成分則體現了「小毒能殺」的藥理作用,可麻痺乃至殺滅寄生蟲,斷絕其生機。

6. 清熱解毒

麻葉性涼味苦,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直入清熱解毒之功效。涼性可清泄積聚之內熱,苦味善於燥濕降火、解毒消腫。此藥能針對體內熱毒熾盛所致之發熱、咽喉腫痛等熱性症狀進行清解。對於因熱毒壅盛引發的濕熱證及感染,麻葉透過其解毒作用清除體內有害物質,緩解病邪,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平衡,顯著體現其清熱解毒之效。

7. 止咳化痰

麻葉依傳統中藥觀點,性微寒,味苦辛,歸入肺經。其微寒之性,有助於清泄肺熱,緩解熱邪鬱肺所致之咳喘;味苦則能降泄,助肺氣肅降,化解痰濁;味辛則能宣散,開宣肺氣,通暢呼吸道。古籍《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散肺氣,止咳逆,化痰」,意指麻葉能解除肺氣鬱滯,使紊亂的肺氣正常升降,從而平息咳逆,並消解因肺失宣降、津液停聚而形成的痰飲。《中藥大辭典》亦載其「清肺止咳,化痰平喘」。綜合其藥性與歸經,麻葉能由內而外調理肺臟功能,使其宣發與肅降得宜,有效展現止咳化痰之功效。

麻葉的古代典籍


麻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搗汁,入丸、散。外用:搗敷。

麻葉的炮製


  • 洗淨
  • 曬乾
  • 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葉注意事項重點:

  1. 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麻葉屬性寒涼,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腹瀉、腹痛。
  2. 具毒性,過量食用可中毒:麻葉中含有少量毒素,食用過多可能引起中毒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
  3. 不宜與海鮮同食:麻葉與魚、蝦等海鮮同食,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影響消化系統。

麻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氣喘蛔蟲病腹痛痢疾疼痛麻痺吐血ch咳嗽瘧疾

麻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麻酚(Cannabinol), 大麻二酚(Cannabidiol), △9-反四氫大麻酚(△9-trans-Tetrahydrocannabinol (△9-THC)), △8-反四氫大麻酚(△8-trans-Tetrahydrocannabinol (△8-THC)), 二羥基大麻酚(Cannabitriol), 大麻環醚萜酚(Cannabiglendol), 大麻聯苯二酚(Cannabiodiol), 四氫次大麻酚酸(Tetrahydrocannabivarinic acid), 次大麻二酚酸(Cannabidivarinic acid), 次大麻色酚酸(Cannabichromevarinic acid), 次大麻萜二酚酸(Cannabidigerovarinic acid), 芹菜素(Apigenin), 木犀草素(Luteolin), 大波斯菊甙(Cosmosin), 牡荊素(Vitexin), 異牡荊素(Isovitexin), 葒草素(Orientin), 2″-O-葡萄牡荊素(2″-O-glucopyranosylvitexin), 2″-O-葡萄糖葒草素(2″-O-glucopyranosylorientin), 大麻鹼(Cannabisativine), 脫水大麻鹼(Anhydrocannabisativine), 大麥芽鹼(Hordenine), 大麻螺酮(Cannabispirone), 大麻螺烯酮(Cannabispirenone), β-大麻螺醇(β-Cannabispirol), 大麻螺醇乙酸酯(Acetylcannabispirol), 大麻異戊烯(Cannabiprene),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