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檀葉

苦檀葉

KU TAN YE

  • 英文名稱: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 Millettia Thickfruit Leaf
  • 來源:為豆科植物厚果崖豆藤的葉。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洗淨,鮮用。
  • 道地藥材:雲南, 福建, 貴州, 四川, 廣西
  • 生長環境:灌木叢, 疏林, 溪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苦檀葉的傳統功效


1.

苦檀葉中的黃酮類成分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苦檀葉黃酮類成分對小鼠耳廓炎、大鼠足腫等炎症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苦檀葉黃酮類成分可以通過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如TNF-α、IL-1β、IL-6等,以及抑制炎性細胞的浸潤,來發揮抗炎作用。苦檀葉黃酮類成分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2. 活血消腫

苦檀葉中的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增強血管壁的彈性,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損傷,促進組織的修復,起到消腫止痛的功效。此外,苦檀葉中的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促進傷口癒合。

3. 祛風殺蟲

苦檀葉中的揮發油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以抑制或殺死皮膚上的寄生蟲,從而達到祛風殺蟲、止癢消腫的效果。此外,苦檀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皮膚炎症和感染,促進皮膚修復。生物鹼則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可以緩解皮膚瘙癢和疼痛。

苦檀葉的古代典籍


苦檀葉的現代功效


1. 鎮痛

苦檀葉中的生物鹼成分具有鎮痛作用,研究發現,苦檀葉生物鹼成分對小鼠扭體反應、熱板法等鎮痛模型均有抑制作用。其鎮痛機制可能與阻斷痛覺神經傳遞、抑制炎性因子釋放等相關。苦檀葉生物鹼成分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未來有望開發為新的鎮痛藥物。

2. 抗菌

苦檀葉具有抗菌作用,其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為苦檀酮、苦檀醇和苦檀烯,這些成分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苦檀葉提取物還可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降低細菌的毒力,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苦檀葉的抗菌作用在食品保鮮、藥物研發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苦檀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苦檀葉性味辛、苦,有小毒。孕婦慎用。

苦檀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損傷疼痛皮膚炎

苦檀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無羈萜(friedelin), 無羈萜-3β-醇(Friedelan-3β-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谷甾醇(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