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醬葉

蒟醬葉

JU JIANG YE

  • 英文名稱:Piper betle L. Betel Leaf
  • 別名:青蒟葉,槽葉,青荖葉,萎葉,蒟葉,青著葉,櫓葉
  • 藥品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蒟醬的葉。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採,洗淨曬乾。
  • 道地藥材:廣東
  • 生長環境:林中, 森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蒟醬葉的傳統功效


1. 燥溫止癢

蒟醬葉中的揮發油、黃酮類、酚酸等成分具有燥溫止癢的作用,可抑制致癢因子的釋放,緩解皮膚瘙癢症狀。此外,蒟醬葉還具有抗菌消炎、收斂止汗、促進皮膚癒合等功效,對濕疹、皮炎、疥癩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解毒消腫

蒟醬葉中的揮發油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可以減少組織水腫,促進組織修復。酚酸類化合物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症狀。因此,蒟醬葉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水腫等症。

3. 行氣化痰

蒟醬葉中的揮發油具有祛痰、鎮咳的功效,黃酮類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酚酸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此外,蒟醬葉還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4. 疏風散寒

蒟醬葉中的揮發油具有疏風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可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黃酮類和酚酸具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可緩解咳嗽、哮喘等症狀。此外,蒟醬葉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可緩解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蒟醬葉的古代典籍


蒟醬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研末摻;煎湯洗或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蒟醬葉的食用禁忌

  • 蒟醬葉性溫,有小毒,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
  • 蒟醬葉含有揮髮油,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頭暈、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蒟醬葉是一種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的常用中草藥,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但由於蒟醬葉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食用時一定要注意禁忌。

蒟醬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濕疹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胞衣不下咳嗽痔瘡損傷鼻塞頭痛感冒

蒟醬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胡椒酚(Chavicol), 萎葉酚(Chavibetol), 烯丙基兒茶酚(Allylcatechol), 非酚性物(Non-phenolic compounds), 亮氨酸(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丙氨酸(Alanine), 精氨酸(Arginine), 羥丁氨酸(Threonine), 絲氨酸(ser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甲硫氨酸(Methionine), 纈氨酸(Valine), 酪氨酸(tyrosine),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草酸(oxalic acid),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香荊芥酚(carvacrol), 丁香油酚(eugenol), 對聚傘花素(p-cymene), 丁香油酚甲醚(Eugenol methyl ether), 丁香烯(caryophyllene), 蓽澄茄烯(Cadinene), 萎葉酚乙酸酯(Chavibetol acetate), 烯丙基兒茶酚二乙酸酯(Allylcatechol diacet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