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膽草

鯽魚膽草

JI YU DAN CAO

  • 英文名稱:
  • 別名:龍膽草,鯽魚草,苦節節花,細葉醜婆草,蜈蚣草,行路蜈蚣,節節花,山過路蜈蚣,苦膽草,較剪草
  •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
  • 道地藥材:雲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 生長環境:山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鯽魚膽草的傳統功效


1. 涼血解毒

鯽魚膽草性寒味苦,善清熱瀉火。其入肝、膽經,肝主藏血,血若蘊熱則易生瘡瘍、癰腫等熱毒之症。該藥之寒性與苦味,透過歸經可直清肝膽經脈之鬱熱及血分熱毒,故能涼血。血熱得涼,則火熱壅盛之象自緩;同時,血中積聚之熱毒亦隨之消解,從而發揮其解毒之效。臨床應用於癰腫、瘡瘍、毒蛇咬傷,皆為熱毒熾盛,熱灼營血之病證,正其涼血解毒之功。

2. 行氣止痛

鯽魚膽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胃二經。其行氣止痛之功,深合中醫理論。苦寒能行氣,助氣機暢通;辛散則能化解體內鬱結,使氣血得以周流。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氣機阻滯乃痛症之本。本品透過調暢氣機,疏通經絡,則諸痛自能緩解。故於跌打損傷、胃脘疼痛、腹部不適等由氣滯所致之痛證,皆有良效。

3. 清熱解毒

鯽魚膽草,性屬寒涼,味歸苦澀,此特性有助於直折熱勢,從根本上清瀉體內積聚之熱毒。其「苦」味善於燥濕、降泄,正好針對熱毒濕滯所致的諸多病症。此藥材歸入心、肝二經,乃因心主血脈,主火熱,熱毒內盛常擾心神、灼傷血絡;肝主疏泄,藏血,肝經熱盛則易見腫痛、瘀滯。透過心肝兩經,鯽魚膽草能有效清泄心肝之火,涼血解毒。例如,對於熱毒引發的瘡癤癰腫、喉痺腫痛,乃至因熱迫血、血熱妄行所致的便血、崩漏,以及牙疳口瘡等症,皆循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理,逐邪外出。其藥性直指熱毒,從源頭上化解病邪,故能廣泛應用於多種熱毒證候。

4. 清熱涼血

鯽魚膽草,性味苦、甘而性寒,歸肝、膽、大腸經。其顯著之「清熱涼血」功效,主歸因其寒涼之性,能直入血分,滌蕩內盛之熱邪。中醫理論認爲,當熱毒熾盛,由氣分傳入血分時,即形成所謂「熱入血分證」,症見高熱、口渴欲飲、咽喉腫痛,或見舌質紅絳、苔黃脈數等。

鯽魚膽草能清熱瀉火,即是消解血分鬱積之熱邪;同時兼具涼血止血之功,可穩定血熱妄行之勢,對於因血熱所致之出血症狀,如熱痢赤白、血痢,或熱毒瘡瘍之紅腫灼熱等,皆能透過涼血來止血解毒,達至治本之效。其寒涼特性使其對血分熱盛之證尤爲適合,常與生地、黃芩、玄參等清熱涼血藥物合用,以增強其療效。

5. 理氣行氣

鯽魚膽草性微寒味苦,入脾、胃、肝經。其理氣行氣之功,正體現中醫「氣機暢達則百病不生」之理。氣機乃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總稱,其升降出入是否調暢,關乎整體健康。

鯽魚膽草之所以能理氣行氣,關鍵在於其歸肝經,而肝主疏泄,司氣機之暢通。當肝失疏泄,氣機鬱滯,便會出現胸脅脹滿、脘腹脹痛等症。本品味苦,具開泄下行之性,能疏肝理氣,鬆解肝氣鬱結,使鬱滯之氣得以宣散。

氣行則血行,氣為血之帥,推動血液運行。因此,鯽魚膽草在理氣的同時,亦能行氣活血,改善因氣滯所致的血瘀證。透過調整肝之疏泄功能,促進脾胃運化,使全身氣機得暢,達到寬中消食、清熱利濕之效用,使其理氣行氣之功得以全面發揮。

6. 清熱瀉火

鯽魚膽草性味苦寒。從中醫觀點而言,其「苦」味善於瀉降火熱,具備清瀉作用;其「寒」性則能涼解熱邪,達到清熱功效。苦寒並用,使清熱瀉火之力更為顯著。此特性使其能清瀉心肝之鬱熱,化解熱毒。故熱邪熾盛、火毒內結所致之心火亢盛、肝火上炎及瘡瘍、喉痺腫痛等證,皆可藉其苦寒之性以清熱瀉火。

鯽魚膽草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鯽魚膽草的止痛功效,依據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源於其所含的魚膽素、魚膽鹼等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展現出抗炎及鎮痛作用。動物實驗證實,鯽魚膽草提取物能顯著抑制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此乃其具有鎮痛潛力的直接證據。此外,其活血化瘀、消腫作用亦有助於緩解因瘀血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或腫痛。

鯽魚膽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因其性寒,恐傷及脾胃。
  2. 孕婦不宜食用,因其活血化瘀,恐導致流產。
  3. 具有毒性,過量食用恐中毒,需注意用量。

鯽魚膽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急性會厭炎胃腸出血牙齦潰爛大便出血損傷腹痛疼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