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 [syn. Hydrocotyle asiatica L.] Asiatic Pennywort Herb
- 別名:遍地金錢草,剛果龍,老鴨確定,錢鑿口,草如意,復箸碗草,崩口碗,野薺菜,蚶殼草,鐵燈盞,破銅錢,半邊錢,老豺碗,含殼草,地錢草,銅錢草,破銅錢草,盤,遍地香,跳破碗,土細辛崩大碗,連錢草,落得打,地棠草,崩大碗,葵蓬菜,牛浴菜,燈盞菜,馬腳跡,雷公根,大水錢,透骨草,地排草,鱟圭草,芽黃草,雷公碗,老鴉碗,野冬莧菜,馬蹄草,半邊月,半邊碗,大馬蹄草,地細辛,酒杯菜,乞食碗,老公根,缺碗草芋子草,地浮萍,土細辛
-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積雪草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
- 道地藥材:陝西, 廣東, 廣西,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溝邊, 田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積雪草的傳統功效
1. 解毒消腫
積雪草,性寒味苦,歸肝、腎二經。其解毒消腫之功,正契合其藥性所賦。味苦能瀉,性寒能清,入肝經可清利肝經濕熱毒邪,肝主疏泄,得其寒苦清理,則鬱熱得解,瘀滯可散;入腎經則能助下焦祛濕解毒,腎藏精,主水,可助其消散腫毒、利水退腫。
臨床上運用積雪草於癤瘡、腫毒、蛇蟲咬傷等病症,正是取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其「清熱解毒」之力,直接針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紅腫熱痛,能使熱毒消散,腫脹自消。同時,積雪草善於「活血化瘀」,對於因熱毒壅盛而導致的氣血瘀滯,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結,加速炎症消退,從而達到更好的消腫效果。此藥亦能促進組織新生修復,在毒邪清除後,有助於瘡瘍的斂瘡生肌,使損傷部位得以復原。
2. 活血止血
積雪草性涼味甘苦,入肝、脾、腎經。從傳統中醫觀點而言,其活血止血功效並非單純止塞,乃是透過其涼性清熱,因熱盛灼血亦致出血。同時,積雪草入肝經能疏導氣機,活血散瘀,使離經之血歸於正途;入脾經則助於氣血攝納,使血液不溢;入腎經滋養根本。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此屬活血化瘀範疇,令血行暢通且不妄行,進而達到治療吐血、衄血、崩漏及外傷出血之效。乃是藉「活」而「止」,而非「滯」而「止」。
3. 清熱利濕
積雪草,性味甘寒,歸肺、肝、腎三經。其清熱利濕之功顯著。清熱方面,善清肺熱、肝熱,適用於發熱、咳喘、咽喉腫痛等肺肝熱證候。利濕方面,長於清利濕熱,故常配伍治療腸炎痢疾、濕熱黃疸、水腫、淋證、尿血、衄血等濕熱病症。
4. 清熱利尿
積雪草,性寒味甘,傳統上歸肝、脾、腎經。其清熱利尿之效,源於其寒涼之性及歸經特性。此寒性可清解體內鬱積之熱邪,尤擅清利下焦濕熱,使邪熱有出路。歸腎經則能通利水道,促進小便排泄,達到利尿消腫的功效。因此,積雪草對於熱淋、小便不利、尿痛、尿黃,以及濕熱蘊結所致的水腫等症,能發揮清熱除濕、導熱下行之功,使濕熱毒邪透過小便排出體外。
5. 解毒
積雪草,味甘苦,性微寒,歸肝經,其解毒功效深植於傳統中醫理論。其「清熱」之功,能化解體內積累的熱毒,尤其針對「肝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在肝經的歸屬下,積雪草能疏洩肝鬱,清利肝膽濕熱,從而改善多種因肝臟功能失衡而產生的「毒性」表現。例如黃疸、肝炎等病症,在中醫看來即是濕熱疫毒蘊結肝膽的體現,積雪草透過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助肝臟清除這些內蘊的邪毒。
現代藥理研究亦支持這一觀點,積雪草中的積雪草苷、積雪草酸等活性成分,被認為能抑制細菌生長,此與中醫「清熱解毒」清除邪毒的概念相符。更關鍵的是,其「增強肝臟解毒功能」與「促進膽汁分泌」的能力,正應合了中醫肝經主疏泄、主藏血、解鬱排毒的生理職能。膽汁分泌的促進,有助於將體內的代謝廢物及熱毒從體內排出,從而達成整體上的解毒效益。故積雪草的解毒作用,是傳統理論與現代科研相互印證的結果。
6. 止血
積雪草性寒味苦,歸肝、脾、肺經。其止血功效主要體現於涼血止血,能清熱涼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之咯血、便血、尿血、月經過多等出血症。此外,積雪草亦有活血散瘀之效,能化解瘀滯,助其止血,並能消腫止痛,於跌打損傷或瘡瘍腫痛引起的出血亦有助益。
7. 利水消腫
積雪草,味甘苦,性寒,入脾、肺、腎經。其利水消腫之功效,源於其性味與歸經特點。積雪草性寒涼,善於清利體內濕熱,尤其針對下焦濕熱所致的水液停滯。當濕邪與熱邪交結,阻滯氣機,影響脾臟運化水濕、肺臟通調水道以及腎臟主管水液代謝的功能時,便易導致水濕聚積,形成水腫。
古人稱積雪草的利水消腫為「通淋」,意即能通利小便,解除淋證。其寒涼之性,能直透濕熱,使水濕透過二便排出體外。此藥入脾經,助脾健運水濕;入肺經,利肺通調水道;入腎經,協調腎主水功能。透過清熱利濕,疏通水道,使積聚之水濕得以下洩,從而達到消除水腫、緩解小便不利的治療效果。因此,積雪草在傳統中醫應用上,常用於治療濕熱內阻所致的水腫、淋病及各種小便不暢等症。
8. 清熱解毒
積雪草,性寒味苦甘,歸肝、肺經。其清熱解毒之效,乃因其性寒涼能清熱瀉火,味苦可瀉火除煩,並能清肝肺之熱。雖清熱之力甚微,解毒之功不及紫花地丁,多需配伍他藥以增效。然而,其性平和不傷正氣,故為可長期服用之清熱解毒良藥,主治肺熱咳嗽、瘡瘍腫毒等症。
9. 活血化瘀
積雪草性涼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活血化瘀之效。中醫觀點認為血瘀源於氣滯。積雪草活血化瘀,正是透過其行氣活血之功,促進氣血運行,從根本上消除瘀血,改善氣滯。此效能有助於通經、止痛、消腫,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月經不調等因血瘀氣滯所致之證。
10. 清熱瀉火
積雪草,性寒味甘苦,歸心、肺、胃經,其清熱瀉火之效,正是憑藉其藥性與歸經的協同作用。
其性「寒」,對應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能直接清解體內鬱積的熱邪與亢盛的火氣。味「苦」能泄能降,有助於苦泄下行,將內熱由下導出;味「甘」則能緩急和中,兼顧熱邪傷津之慮。
積雪草入「心經」,可清瀉心火亢盛所致之煩躁、口舌生瘡;入「肺經」,能清解肺熱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入「胃經」,則能涼胃熱,改善煩渴、口乾。可見,其清熱之功涵蓋上中二焦,針對多臟腑的熱證。
當熱盛傷絡、迫血妄行時,積雪草的清熱作用亦能同時「涼血止血」,如用於吐血、衄血、便血、月經過多等因熱而致的出血症。此外,其清熱瀉火之效,常伴隨「利尿通淋」,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下焦,導致尿路感染或淋證,藉由清熱利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達到通利水道之功。
歷代本草,如《本草綱目》與《滇南本草》,均明確記載其「清熱瀉火」之功,證實此為積雪草核心的藥用價值所在。其所含的積雪草苷、積雪草酸等成分,亦被視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的物質基礎。
積雪草的古代典籍
積雪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者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塗。
積雪草的炮製
- 除去雜質
- 洗凈
- 切段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虛寒體質者不宜服用:積雪草性質偏寒,虛寒體質者服用後易加重症狀,如畏寒、手腳冰冷、腹瀉等。
積雪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積雪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積雪草甙(Asiaticoside), 參枯尼甙(Thankuniside), 異參枯尼甙(Isothankuniside), 羥基積雪草甙(Madecassoside), 玻熱模甙(Brahmoside), 破熱米甙(Brahminoside), 破熱米酸(Brahmic acid), 馬達積雪草酸(Madasiatic acid), 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積雪草糖(Centellose), 蠟(Wax), 胡蘿蔔素(Carotene), 葉綠素(chlorophylls), 山柰酚(Kaempferol), 槲皮素(Quercetin), 葡萄糖(Glucose), 鼠李糖(Rhamnose), 積雪草酸(Asiatic acid), 羥基積雪草酸(Hydroxyasiatic acid/Brahmic acid), 異羥基積雪草酸(Isobrahmic acid), 樺皮酸(Betulinic acid), 落得打三糖甙(Brahmoside), 落得打四糖甙(Brahminoside), 參枯甙(Thankuniside), 異參枯甙(Isothankuniside), 積雪草鹼(Hydrocotyline), 積雪草低聚糖(Centellose), 谷甾醇(Sitosterol), 維生素C(Vitamin C), 綠色揮發油(Green volatile oil), 樹脂狀物質(Resinous substance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