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

蝗蟲

HUANG CHONG

  • 英文名稱:Locusta migratoria L. Locusta migratoria L. Locust
  • 別名:飛蝗,蝗蝻,飛蛩
  • 來源:本品為昆蟲綱直翅目蝗科飛蝗,以全蟲入藥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蝗蟲的傳統功效


1. 解毒消腫

蝗蟲,性寒味甘微鹹,歸脾、胃二經。其性寒涼,善於清解體內鬱積之熱毒,此為其「解毒」之根本。毒邪多伴熱盛,熱盛則氣血瘀滯,水液停聚,故見紅腫。蝗蟲入脾、胃經,脾主運化水濕,胃主受納,通調氣機。藉其清熱解毒、通經活絡之功,可有效消散因熱毒鬱結所致的局部腫脹,緩解疼痛,達至「消腫」之效。

2. 止咳平喘

蝗蟲性溫味甘,歸肺、胃經。從中醫角度而言,其溫性有助於溫化肺部寒飲,甘味則能和緩肺氣,有助於舒緩因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喘。肺為呼吸之主,司宣發肅降,若肺氣失宣、肅降不利,則易生咳嗽、氣喘。蝗蟲入肺經,直接作用於肺臟功能。其溫性可針對因寒邪束肺或肺陽不足導致的咳嗽、氣喘,藉由溫通肺絡、祛散寒飲來平喘止咳。其「化痰散結」之功效,更是治本之舉。中醫認為,許多慢性咳嗽與氣喘皆與痰濕內阻、結聚不散有關。蝗蟲化痰散結,能清除呼吸道內積聚的痰濁,使氣機暢通,痰飲消除,進而從根本上緩解咳嗽與氣喘的發作與程度。故蝗蟲在傳統中醫應用上,常被用於改善痰多、胸悶等肺失宣降之症,達致止咳平喘之效。

3. 益氣補血

蝗蟲,性味甘溫、微鹹,歸經於脾、胃二脈,契合中醫「甘入脾,溫助陽」之理。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得其溫潤滋養,能健運中焦,助益運化功能,從根本提昇氣血生成。其甘鹹之味,具補益之性,能滋養陰液,充實血脈。

從補益氣血角度觀之,蝗蟲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鐵質等,皆是構成人體氣血的重要物質基礎。中醫認為,精微物質乃氣血生成之源,得此充沛,氣機得以鼓動,血脈得以充盈。鐵元素有助改善貧血,即是補血功效的具體體現,因血虛證常伴面色萎黃、頭暈乏力等,補血可改善此類症狀。同時,充足的氣血能內養臟腑,外固形體,從而增強體質,提高抵禦病邪的能力,體現其益氣之功在於強壯整體生理機能,而非僅限於局部。此乃蝗蟲透過調理脾胃,化生精微,以達益氣補血之效。

4. 補養強壯

蝗蟲,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從傳統中醫觀點分析,其補養強壯之效,根植於溫補健脾胃。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蝗蟲能益氣健脾開胃,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氣血生化充盈,自然能補虛羸,使人體機能得以強化。

《本草綱目》載其「補虛羸,益氣力,壯筋骨,明目」之功,顯示蝗蟲對氣力不足、筋骨不健諸症有所助益,可扶正固本。其溫養補益特性,能滋養精微,強化體質,使人體氣血充足,筋骨強健,故能促進身體整體恢復與增強。現代醫學提及的豐富營養,正契合中醫強調的「精微物質」之於補養強壯的重要性。

蝗蟲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蝗蟲,去翅、足,焙乾研粉,溫開水送下,每服1錢,一日2~3次。 蝗蟲粉,每服2錢,一日2~3次,食後服。 哮喘,百日咳:蝗蟲5~6只,水煎去渣,加黃酒少許,一日2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蝗蟲」注意事項重點:

  1. 數量限制:落單的綠色蝗蟲可以食用,但超過 60 隻以上成羣結隊的黃色蝗蟲不能食用。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期間的蝗災,不得食用蝗蟲治療此疾病。
  3. 孕婦禁用:孕婦禁止食用蝗蟲,以免影響胎兒發育。
  4. 蠶豆症患者禁用:蠶豆症患者對蝗蟲中的某些成分過敏,食用後可能引發溶血反應。
  5. 過敏體質者慎用:過敏體質者食用蝗蟲前,應先諮詢專業中醫師或營養師。
  6. 脾胃虛寒者慎用:脾胃虛寒者食用蝗蟲應適可而止,以免加重脾胃不適。
  7. 服用藥物者應諮詢醫師:服用特定藥物者,食用蝗蟲前應諮詢醫師,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蝗蟲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尿失禁夜間頻尿多尿夜間遺尿肺結核咳嗽氣喘貧血食慾不振疼痛虛弱消化不良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