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母

黃花母

HUANG HUA MU

  • 英文名稱:Sida rhombifolia L. Broomjute, Sida Herb
  • 別名:拔膿消,生扯攏,膠粘根,麻筆,黃花草,細迷馬樁棵,黃金樹,小本黃花草,生扯隴,黃花霧,地膏藥,黃花谷拔,吸血草,膿見愁,賜米草,鬼柳根,黃花地挑花,坡麻,千斤遂,黃仔草,小柴胡,塘羅達,黃花猛,黃花稔,單枝落地,黃花仔,疔瘡藥,黃花古粥,樹仔草,大地丁草,梅肉草,硬枝黃花仔,金盞花,大號嗽血仔草,乏力草,裂葉雪麻頭
  • 藥品來源: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的全草。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洗淨,除去雜質,鮮用呀曬乾、烘乾。
  • 道地藥材:湖北, 福建, 台灣, 西南地區,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灌叢, 溝谷, 曠野, 山坡灌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黃花母的主治功效


中藥黃花母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證;風濕痿弱;頭暈;勞捲乏力;痔血;癰疽疔瘡

黃花母為脣形科植物黃花母的全草。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平。歸肝、脾、膀胱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

感冒高熱;咽喉腫痛;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證;風濕痿弱;頭暈;勞捲乏力;痔血;癰疽疔瘡。

現代研究

黃花母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利尿、解毒、鎮痛、鎮咳、祛痰、保肝、護心、抗衰老等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附方

  • 治感冒高熱:黃花母、魚腥草、金銀花各10g,水煎服。
  • 治咽喉腫痛:黃花母、金銀花、甘草各10g,水煎服。
  • 治濕熱瀉痢:黃花母、白扁豆、白茅根各10g,水煎服。
  • 治黃疸:黃花母、茵陳蒿、大黃各10g,水煎服。
  • 治帶下:黃花母、益母草、當歸各10g,水煎服。
  • 治淋證:黃花母、車前草、萆薢各10g,水煎服。
  • 治風濕痿弱:黃花母、桑枝、防風各10g,水煎服。
  • 治頭暈:黃花母、菊花、薄荷各10g,水煎服。
  • 治勞捲乏力:黃花母、黃精、黨參各10g,水煎服。
  • 治痔血:黃花母、槐花、地榆各10g,水煎服。
  • 治癰疽疔瘡:黃花母、金銀花、連翹各10g,水煎服。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黃花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大劑量可用至90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黃花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肺炎白帶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子宮頸炎感冒咽喉痛皮膚顏色發黃吐血黃疸

黃花母含有的化學成分


β-苯乙胺(β-Phenylethylamine), N-甲基-β-苯乙胺(N-methyl-β-phenethylamine), 麻黃鹼(ephedrine), φ-麻黃鹼(φ-ephedrine), 鴨嘴花酚鹼(Vasicinol), 鴨嘴花酮鹼(Vasicinone), 鴨嘴花鹼(Vasicine), 膽鹼(Choline), 甜菜鹼(Betaine), 賴氨酸(Lysine), 組氨酸(Histid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亮氨酸(Leucine), 精氨酸(Arginine), 天冬醯胺(Asparagine), 谷氨醯胺(Glutamine), 丙氨酸(Alanine), 纈氨酸(Val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甘氨酸(Glycine), 絲氨酸(serine), 蘇氨酸(Threonine), 酪氨酸(tyrosine),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植物甾醇(Plant sterols), 錦葵酸(Malvalic acid), 蘋婆酸(Stercul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