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茄苳

紅茄苳

HONG QIE DONG

  • 寒熱指數:
    0
  • 英文名稱:Rhizophora mucronata Poir. Bark of Mangrove, Bark of Four-Petaled Mangrove
  • 別名:王梨跤,紅樹皮
  • 來源:為紅樹科紅茄苳的樹皮或根。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剝取樹皮,或挖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臺灣
  • 生長環境: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紅茄苳的傳統功效


1. 涼血止血

紅茄苳性寒味酸澀,歸肝經。其寒性直入血分,清解血中鬱熱,使血熱得清、妄行之勢平息,從而達致涼血之效。同時,酸澀之味具收斂固澀之功,能制約血液外溢,有效止血。故此藥特善治療因血熱妄行所致的各類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及外傷出血等症,是其涼血止血功效的具體體現。

2. 清熱利濕

紅茄苳以其性味苦寒,歸肝、腎二經,展現出顯著的清熱利濕功效。其「苦」味善於燥濕、降泄,清熱解毒;而「寒」性則能清解體內鬱積之熱邪。當濕邪與熱邪相結合,內蘊臟腑,阻滯氣機與水液代謝時,紅茄苳能透過其苦寒之性,驅散濕邪,清除熱毒,使濕熱之邪從大小便排出。

在肝經層面,可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脇痛,或與濕熱相關的病症;在腎經層面,則有助於調理下焦濕熱,改善泌尿系統的熱淋、濕濁等問題。因此,臨床上用於治療泄瀉和痢疾,正是其清熱利濕作用的體現。泄瀉、痢疾常常因濕邪內侵,或濕熱蘊結腸道所致,症見大便稀溏、腹痛、裡急後重,甚至便血。紅茄苳能藉由其清熱之功,消解腸道炎症,改善黏膩不暢;以其利濕之效,使濕濁從小便排出或隨糞便下行,從而緩解症狀。同時,其涼血止血作用亦可兼顧因濕熱灼傷脈絡所致的尿血、便血等出血症狀,顯示其對濕熱互結病理狀態的整體調理作用。

3. 解毒利咽

紅茄苳味苦性寒,藥性涼爽,入肺大腸經。其「苦」能瀉火清熱,「寒」能解熱毒。肺開竅於咽喉,熱毒壅盛於肺經可致咽喉腫痛。「入肺經」使紅茄苳直達病所,清解肺經熱毒,故能利咽。其「解毒」作用體現於消散體內熱毒,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皆屬熱毒範疇。透過清熱、涼性、散結之力,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消腫止痛、利咽消瘡之效。

4. 清熱涼血

紅茄苳,性寒,味甘澀,歸肺、肝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得其寒性。寒能清熱,直入血分,盪滌血中熾盛之熱毒。蓋血熱熾盛,常可迫血妄行,表現為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各類出血症。紅茄苳入肝經,肝主藏血,寒性涼血,可使熱血趨於平靜,減少出血傾向。同時,其味澀,具有收斂止血之功,能固攝血管,防止血液外溢。綜合而言,紅茄苳藉其寒涼之性,深入血絡,清解血熱,並以其澀味收斂止血,故為清熱涼血,治療血熱妄行之出血證的要藥。

5. 止血

紅茄苳,依《本草綱目拾遺》所載,味甘、澀,性平。其止血效用,根植於中醫「澀能收斂、固澀」之理論精髓。澀味入藥,能收斂耗散之氣血,固護精微,對於因氣虛不攝血、血熱妄行或脈絡損傷所致的各種失血症候,具有「澀以固脫」之功。

此藥之收斂固澀特性,使其能有效制止出血,無論是上竅之吐血、衄血,抑或下竅之下血、便血,皆能奏效。其平性特點,使其作用平和,不偏寒熱,尤其適用於長期失血或出血兼有氣虛不固者。對婦女崩漏,乃因沖任不固、胞宮失約所致,紅茄苳能入血分,發揮固澀止血之效;對於赤白帶下,則係濕熱或脾虛下陷、帶脈失約所致,其收斂作用亦能協助固沖止帶。至於痢疾、便血,藥性入腸,能收斂腸道滲漏,固澀止血止瀉。紅茄苳之止血,實乃其收斂固澀之功,使氣血歸位,脈絡固攝,從本質上遏止血不循經之病理。

6. 清肺熱利咽

紅茄苳性寒味苦,入肺經,主清肺熱、瀉火。肺熱蘊結,灼津傷絡,致肺氣失宣,症見咳喘氣促、痰黃稠黏,並見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紅茄苳直達病所,清泄肺熱,涼血止血,使肺熱得清,咽喉腫痛得以緩解。其清熱瀉火之功,正是針對肺熱燥咳與咽喉不適的關鍵。

7. 清熱解毒

紅茄苳性寒、味甘,在中醫藥學中,其清熱解毒功效顯著。古籍記載:「紅茄苳,甘寒無毒,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此藥性味歸經,使其能清肝瀉火、涼血解毒。

從清熱解毒的傳統觀點分析,紅茄苳的「寒」性,直指其能清除體內積聚的熱邪。當人體肝火旺盛時,常表現為口乾舌燥、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此皆為熱邪內熾、肝氣鬱結所致。紅茄苳入肝經,能有效清除肝經實熱,使肝氣條達,從而緩解上述諸症。

其「甘」味則有緩急止痛、補益和中的作用,在此處則能協同寒性清熱而不傷正氣。同時,紅茄苳的涼血解毒之功,是其解毒作用的重要面向。血熱者,多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這些症狀在中醫看來,是熱毒壅盛於血分所導致。紅茄苳能涼血以散瘀毒,直接針對血熱造成的炎性反應與毒邪,使熱隨血解,達到清解熱毒的效果。其功效展現了清除內熱、涼血化毒的傳統治療思路,體現了中藥「藥性」與「病機」相應的辨證精髓。

8. 清熱瀉火

紅茄苳味苦性涼,為中醫清熱瀉火之良藥。其藥性寒涼,能直入臟腑,清解三焦實熱。尤善清肺胃肝之火,肺熱證如咳嗽、炎性病變,胃火熾盛見嘔吐口臭,以及肝火上炎所致頭痛、目赤腫痛等,皆可藉其瀉火涼血之功以療癒。此藥通利內熱,使體內氣機調暢,恢復清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紅茄苳注意事項重點:

  1. 紅茄苳有小毒,不宜過量服用,否則可能導致腹瀉、噁心等症狀。
  2.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以免影響胎兒或嬰兒健康。
  3. 服用紅茄苳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紅茄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絲球腎炎血尿大腸激擾綜合症咽喉痛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失眠赤白帶口臭肺炎丹毒白帶頭痛口乾痔瘡嘔吐吐血咳血咳嗽

紅茄苳含有的化學成分


糖(Sugar), 脂類(Lipid), 蛋白質(Protein), 赤黴素A3(Gibberellin A3), 赤黴素A5(Gibberellin A5), 赤黴素A9(Gibberellin A9), α-香樹脂醇(α-Amyrin), β-香樹脂醇(β-Amyrin), 羽扇豆醇(Lupe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7-豆甾烯醇(Stigmast-7-en-3β-ol), 谷甾醇(Sitosterol), 白樺脂醇(Betulin), 1D-1-O-甲基-粘肌醇(1D-1-O-methyl-mucoinosit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