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耆的傳統功效
1. 補氣利尿
紅耆,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胃、腎三經。此藥具有顯著的補氣利尿功效,為益氣健脾之重要藥物。中醫學認為,水腫常由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所致。紅耆能深入脾經,補益脾氣,使脾臟恢復其運化水濕的功能。脾氣健旺,水濕運行暢通,則能有效化解水腫,改善小便不利之症。其補氣之力不僅作用於脾,亦能通達腎經,輔助腎之氣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水液代謝,發揮利水消腫之效。因此,紅耆在治療氣虛所致的水腫及排尿困難上,體現了其從根本上調理氣機與水濕運化的傳統中藥思維。
2. 固表止汗
紅耆,味甘性溫,歸脾、肺二經。傳統中醫認為,其固表止汗之效,主要源於其補中益氣,助益肺脾之功。肺主皮毛,司腠理開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亦能助肺固表。紅耆充盛元氣,強化衛氣,使正氣內守,表固不虛。當體表衛護機能健全,汗孔開合有度,津液便能固攝於內,有效止息因氣虛或衛氣不固所致的自汗症狀。
3. 排膿
紅耆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其排膿功效,在中醫觀點下,乃因紅耆能補益脾肺之氣,扶助正氣以「托毒外出」。膿液在中醫多屬濕熱或熱毒內蘊所致。紅耆補氣後,能使氣血充足,將體內鬱滯之邪毒(膿)推至體表,促進其排出,此即所謂「托毒生肌」。透過扶正祛邪,不僅淨化內部邪毒,更為舊創帶來新血生成之基礎,加速傷口修復與癒合。
4. 補氣
氣乃人體生命之根本,具推動、溫煦、防禦、固攝之功。若氣虛則身體易感虛弱,諸病隨之侵襲。中藥紅耆,性溫味甘,歸脾、胃經,是傳統醫學中補氣之要藥。
其補氣功效體現於多方面:首在益氣健脾,紅耆能強力補益中氣,助脾土健運,使脾胃功能旺盛,氣血生化有源,進而達到增強食慾、改善消化吸收之效。其次為益氣養血,因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相輔相成,紅耆透過補氣作用,能促進氣血充盈,使臟腑功能健全,百脈調和,有助於提升整體免疫功能。再者,紅耆具益氣固表之效,能強化人體衛外之氣,使肌表固密,抵禦外邪侵襲,從而增強身體抵抗力,有效預防感冒等外感疾病。從中醫觀點而言,紅耆補氣可由內而外改善體質,使人體氣機調暢,精氣神旺盛。
5. 清熱利尿
紅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其清熱利尿功效,傳統上認為與其健脾利濕、益氣助水濕運化之能有關。脾主運化水濕,紅耆入脾經能助其功能,使濕濁隨小便排出,濕去則鬱滯之熱隨之而解。此外,益氣可增強體內氣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使積滯之熱邪隨尿液排出體外,此乃其清熱利尿之理。
紅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30g。益氣補中蜜炙用。
紅耆的炮製
- 除去紅耆中的雜質。
- 將紅耆按大小分開。
- 洗淨紅耆。
- 將紅耆潤透。
- 切成厚片。
- 乾燥紅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紅耆注意事項
- 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紅耆性溫,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服用後可能加重症狀。
- 糖尿病患者慎用:紅耆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食用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
- 服用降血壓藥物時應注意相互作用:紅耆有降血壓的作用,服用降血壓藥物時同時服用紅耆可能會增強降血壓效果,導致低血壓。
紅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紅耆含有的化學成分
紅耆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HPS)), 硒(Selenium),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5-羥基-2-(2-羥基-4-甲氧苯基)-6-甲氧基苯並呋喃(5-Hydroxy-2-(2-hydroxy-4-methoxyphenyl)-6-methoxybenzofuran), 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阿魏酸烷基酯(Alkyl ferulate), 阿佛洛莫生(Afrormosin), 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 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 (-)-驢食草酚((-)-Vestitol), 香草酸(Vanillic acid), 6-羥基-2-(2-羥基-4-甲氧苯基)-苯並呋喃(6-Hydroxy-2-(2-hydroxy-4-methoxyphenyl)-benzofuran), 芒柄花甙(ononin), 琥珀酸(succin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4-甲氧基苯乙酸甲酯(Methyl 4-methoxyphenylacetate), 正十五烷酸甲酯(Methyl pentadecanoate), 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 亞麻酸甲酯(Methyl linolenate), 硬脂酸甲酯(methyl octadecanoate), 山yu酸甲酯(Methyl behenate), 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熊果酸(ursolic acid), 阿魏酸二十四醇酯(Lignoceryl ferul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