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石的傳統功效
1.
浮海石,味鹹,性寒,歸肺、肝、腎經。傳統中醫學認為其主要功效為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水通淋。鑑於浮海石水提液具有抗炎作用,可顯著抑制小鼠耳廓腫脹、角叉菜膠性足腫和大鼠棉球肉芽腫等炎症反應,表明其具有抗炎活性。這與中醫所指其「軟堅散結」之功相應,常用於治療痰火鬱結所致的瘰癧、癭瘤或腫塊,及肺熱痰壅之咳嗽氣喘,均屬炎症範疇。其寒涼之性,有助於清瀉體內熱邪,而鹹能軟堅,正可消散體內因炎症或痰濁凝結形成的堅硬腫塊。因此,浮海石在傳統應用上透過清熱、化痰、散結等多重作用,與現代研究顯示其抗炎活性相互印證。
2. 止咳化痰
浮海石,味辛、鹹,性溫。其辛味能散能行,有助於開鬱散結;鹹味則能軟堅化痰,使痰易於清除;溫性則可通絡散滯。總此諸性,使浮海石具有辛溫發散、軟堅化痰之功,故能有效止咳化痰。針對痰多咳嗽,此藥能清化痰涎,緩解咳喘。對於口乾咽燥,是因其在化痰止咳之餘,尚兼具滋陰潤燥之效。
3. 清肺熱利咽
浮海石在傳統中醫觀點中,其清肺熱利咽之效,源於其獨特的性味歸經。此藥性寒味苦,入肺經,正應肺臟主氣、司呼吸、其華在毛、開竅於鼻、與咽喉相連之生理功能。肺為嬌臟,易感外邪,尤以熱邪犯肺,導致肺失清肅。浮海石之「寒」性,能直祛肺中鬱積之熱邪;其「苦」味,則有清泄、降逆之功,助肺氣肅降,使熱邪得解。
肺熱內熾,常見肺氣上逆,表現為咳嗽、咳痰黃稠,或咽喉紅腫疼痛、聲音嘶啞。浮海石透過清瀉肺熱,從根本上解決了熱邪犯咽的問題,使咽喉氣血通暢,腫痛自消,聲音亦可恢復如常。因此,其清肺熱利咽之功,實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
然因其性寒,中醫始終強調用藥需辨證論治。長期服用或體質虛弱者,易為其寒性所傷,耗損陽氣,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故孕婦、兒童及體質虛弱者應慎用,以防過度苦寒傷正。此乃中醫「寒涼之品易傷陽氣」的警示。
浮海石的古代典籍
浮海石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浮海石水提液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備顯著的免疫調節活性。其主要作用機制涉及對宿主非特異性免疫的增強。具體而言,浮海石水提液能夠顯著提高實驗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巨噬細胞在機體免疫防禦中扮演核心角色,作為先天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它們負責識別、內吞並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以及體內衰老或受損的細胞,是抗感染和維持內環境穩態的首道防線。透過強化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浮海石水提液直接促進了機體對外來病原體的清除效率,從而有力地提升了整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應答能力。這表明浮海石在現代免疫學框架下,是一種潛在的免疫功能增強劑,其作用點明確,有助於宿主抵抗感染及維持免疫平衡。
2. 抗腫瘤
浮海石水提液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顯著抗腫瘤作用。它能有效抑制艾氏腹水癌、小鼠肉瘤-180及S180肉瘤等多種腫瘤細胞的生長。其抗腫瘤機制多元,主要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以及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來實現。浮海石中所含的多糖、三萜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均具有抗腫瘤活性,並能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其抗腫瘤效能。
3. 抗菌
浮海石水提液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備廣譜抗菌功效。其能有效抑制多種病原菌,涵蓋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顯示其活性成分可能具備不同作用機制,對細菌細胞壁、膜或代謝途徑產生干擾。此「清熱解毒」之傳統功效,在現代藥理層面即體現為對細菌的直接抑制作用,從而控制感染及炎症反應。這為其在呼吸道、皮膚感染等臨床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浮海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飛用。
浮海石的炮製
海浮石及煅海浮石處理流程
- 海浮石:
- 洗淨
- 曬乾
- 碾碎
- 煅海浮石:
- 取淨海浮石
- 置沙罐內
- 置爐火中煅透
- 取出
- 放涼
- 碾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浮海石注意事項重點
- 孕婦慎用:浮海石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
- 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浮海石的泄瀉作用。
- 避免過度勞累:浮海石會消耗體力,過度勞累會加重身體虛弱。
- 如有不適,立即停藥:如果服用浮海石後出現腹痛、腹瀉、脫水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浮海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浮海石含有的化學成分
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 鎂(Magnesium), 鋅(Zinc), 鐵(Iron), 鋁(Aluminum)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