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Hagenomyia micans (McLachlan)
Antlion
- 別名:睡蟲,倒行狗子,沙牛,金沙牛,沙谷牛,砂挼子,砂牛蟲,沙貓,蟻獅,地拱
- 藥品來源:為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的幼蟲。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 道地藥材:四川, 臺灣
- 生長環境:砂地, 草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地牯牛的傳統功效
1. 拔毒去腐
地牯牛水提物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促進組織生長的作用。它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地牯牛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成分也有助於傷口癒合。
地牯牛的古代典籍
- 《 生草藥性備要》:根據中醫古書《生草藥性備要》的記載,對於中藥"地牯牛"的功效有如下描述:
若遇到瘰癧(一種頸部淋巴結核)病症,於病癥初期使用地牯牛,可以達到消散病竈的效果;若是病癥已發展至潰爛階段,此藥亦能拔出毒素,並促進傷口癒合。
如果罹患了瘰癧(類似現代醫學中的頸部淋巴結核),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使用地牯牛這種草藥,能夠幫助消除和散去病竈。即便病情惡化到出現破皮潰爛的情況,地牯牛也具有拔除毒素的能力,並且可以幫助傷口癒合,加快恢復速度。
- 《 本草求原》: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求原》的記載,地牯牛這種中藥具有通暢人體孔竅及利尿排水的功效。在治療淋病(一種泌尿系統疾病)時,會將地牯牛炒過後研磨成粉末,與白糖一同用熱水沖服。
《本草求原》提到,地牯牛能幫助身體孔竅的暢通,並有利於水分排出。對於淋病的治療,做法是先將地牯牛炒過再研成細粉,然後搭配白糖和熱水一起服用。
- 《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對於中藥「地牯牛」的解釋是,這味藥主要用於治療和改善各種瘡症,包括了膿腫、疔瘡等,具有良好的消炎、解毒效果,能幫助患部恢復健康。在古代,人們常將地牯牛用於外敷,以促進瘡口癒合,減少發炎情況,因此被稱為「退瘡管」。
- 《 陸川本草》:根據中醫古書《陸川本草》的記載,地牯牛這種中藥有多種用途。首先,它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因風邪和痰濕引起的疾病,像是抽搐和痙攣等症狀。其次,地牯牛對砂淋(一種尿路結石)也有一定的療效。最後,此藥還可用於外敷,治療疔瘡等皮膚病變。
《陸川本草》這本書提到,地牯牛這味藥可以處理小孩子的許多健康問題。比如說,當孩子因為受到風邪或是痰濕影響,出現像抽搐、痙攣這樣的症狀時,地牯牛可以作為治療選項之一。此外,對於砂淋——也就是尿路裡有結石的情況,地牯牛也能發揮作用。更特別的是,這味藥還能外用,塗抹在皮膚上,用來治療如疔瘡之類的皮膚問題。
- 《 四川中藥志》:根據《四川中藥志》的記載,地牯牛這種中藥有多種用途。它可以用來治療身體內的硬塊,這些硬塊可能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例如長期的氣血瘀滯或是某些疾病所形成。此外,地牯牛也能用於處理一種稱為「瘧母」的情況,這可能指的是由瘧疾長久未愈所引起的複雜病態。
對於消化系統的問題,如大便祕結、排便困難等情況,地牯牛也有其獨特的功效,能幫助改善腸胃功能,促進排便。更特別的是,地牯牛還具有處理外傷的能力,例如可以幫助將竹木碎片或是鐵砂等異物從皮膚中取出,減少因異物滯留而引發的感染風險。
總的來說,《四川中藥志》中對地牯牛的描述,顯示了這種中藥在多種病症上的廣泛應用,包括內科、外科和傷科等領域,體現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地牯牛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地牯牛性寒,味苦,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地牯牛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腎炎百日咳腎及輸尿管結石甲狀腺腫腹水黃疸中耳炎腦中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