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根

蒼耳根

CANG ER GEN

  • 英文名稱: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 Root of Siberian Cocklebur
  • 來源:為菊科植物蒼耳或蒙古蒼耳的根。採收和儲藏:秋後採挖,鮮用或切片曬乾。
  • 道地藥材:黑龍江, 內蒙古, 河北, 遼寧
  • 生長環境:低山, 路邊, 田邊, 溝旁, 丘陵, 草地, 平原, 荒野, 村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蒼耳根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蒼耳根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善清熱解毒。中醫觀點認為,其苦能瀉火燥濕,寒能清解熱邪,故清熱解毒之力甚佳。透過清除體內熱毒積聚,能有效治療因熱毒熾盛所致病症。臨床常用於瘡瘍腫毒、熱毒痢疾、肺火咳嗽以及咽喉腫痛等熱證,機制在於平息內熱,消除炎症反應,助身體恢復平衡。現代研究亦發現其所含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為其傳統清熱解毒功效提供現代科學佐證。

2. 祛風除溼

蒼耳根性溫、味辛苦,歸肝、腎經。從傳統中醫角度,其祛風除濕之力甚著,能溫通經絡,透達關節。此藥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痛等由風濕邪氣阻滯引致的病症。臨床上常與羌活、獨活、防風等祛風濕藥物配伍,以協同增強其散風除濕、緩解肢體關節疼痛和僵硬的功效。

3. 利溼

蒼耳根之利溼功效,依傳統中醫觀點,源於其性味苦、辛,微寒,並歸入膀胱經。苦辛之味,兼具宣洩、通利之性;微寒之性,則能清解濕熱。膀胱經主司水液代謝,故蒼耳根入此經絡,能專司利水滲溼、通利小便之責。

其「利溼」作用,體現於「清熱利水」與「通淋散結」。概因濕邪困結,常夾熱而生,阻滯水液運行。蒼耳根既能清熱,又能通利水濕,雙管齊下,使鬱滯之濕熱得以下泄。其所含鉀鹽能助增強腎臟排洩水分,促進尿液排出,以利水消腫。

因此,凡濕阻體內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濕熱下注引起之淋證、尿路結石等症,蒼耳根憑藉其清熱解毒、利溼通淋、散結之效,能有效導濕外出,消解病邪,發揮確切之利溼功用。

4. 消熱解毒

蒼耳根性微寒,味苦辛,歸肺、胃、大腸經。其微寒之性,能直入臟腑,善清血分與氣分之鬱積熱毒,尤其針對肺、胃、大腸經的實熱證。味苦主瀉下與燥濕,能清熱降火;味辛則可行氣散結,通絡發散,助熱毒外透。故蒼耳根能從根本上清解內蘊之熱毒,消散熱毒循經外發於肌膚所致之疔瘡、癰疽、丹毒等,此乃其清熱解毒功效之傳統詮釋。

5. 利水滲濕

蒼耳根味辛甘,性微寒,歸肝、腎經。其利水滲濕之效,源於藥性直入肝腎,引導水濕下行。藉其辛甘開宣之性,能通利水道;微寒則助清利,使水濕透過腎經,促膀胱氣化,加速從小便排出,從而有效地緩解水腫尿少等濕聚之證。此乃其標本兼治水濕之機也。

蒼耳根的古代典籍


蒼耳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或熬膏。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熬膏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蒼耳根注意事項

  1. 忌豬肉:蒼耳根性溫,與豬肉同食容易導致上火。
  2. 忌糯米:糯米黏膩,不利於消化,與蒼耳根同食容易造成腹脹、消化不良。
  3. 孕婦慎用:蒼耳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使用可能導致流產。
  4. 哺乳期婦女慎用:蒼耳根可能會通過母乳影響嬰兒。
  5. 過敏者禁食:對蒼耳過敏的人食用蒼耳根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
  6. 脾胃虛弱者慎用:蒼耳根性溫,脾胃虛弱者食用後可能會加重脾胃虛寒。
  7. 服用其他藥物時應諮詢醫師:蒼耳根可能會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

蒼耳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闌尾炎白喉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丹毒急性會厭炎咳嗽腎炎損傷濕疹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