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Bunge Auriculate Root
- 別名:白何首烏,和尚烏,隔山撬,野蕃薯,張果老,山花旗,泰山何首烏,泰山白首烏,一腫三消,隔山消,白木香,白何烏,和平參
-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牛皮消和戟葉牛皮消的塊根。採收和儲藏:早春幼苗未萌發前,或11月採收,以早春採收最好。採收時,不要損傷塊根。挖出後洗淨泥土,除去殘莖和鬚根,曬乾,或切片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遼寧, 山東, 河南, 江蘇, 貴州,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內蒙古, 蒙古
- 生長環境:潮濕, 溝邊, 山坡, 河流, 路旁, 灌叢, 石縫, 水溝邊, 牆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白首烏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首烏在中醫藥理中,其清熱解毒之效至為顯著。此藥歸肝、腎經,使其能有效針對內外熱毒亢盛之證。
白首烏善清肝火。中醫謂肝火上炎可致頭痛、眩暈、耳鳴、目赤及咽喉腫痛等。白首烏入肝經,能降洩鬱火,使熱毒隨之平息。
對於皮膚瘡癤、腫毒等熱毒凝聚體表之症,白首烏亦具良效。其可涼血解毒、消腫散結,促進局部熱毒消散,利於瘡瘍癒合。
總體而言,白首烏透過清肝降火與涼血解毒雙重作用,成為處理各類熱毒病症的重要藥材。
2. 解毒療瘡
白首烏味苦性溫,有毒歸肝腎經。其苦味與毒性,擅長以毒攻毒,直驅熱毒、瘀毒,尤善清解瘡癰腫痛及毒蛇咬傷等深層毒邪。透過肝經調暢氣血,清熱化瘀;腎經則資助精氣,促進新肉生長。其解毒之力在於峻烈祛邪,療瘡之效則兼具活血、消腫退癀、並助生肌合瘡,使瘡毒得解,傷口速癒。
3. 健脾消食
白首烏性味甘苦微溫,歸肝腎二經,其效能除補益肝腎外,於健脾消食一途亦有獨到之處。中醫學理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白首烏能益氣健脾,調理脾胃虛弱所致之食慾不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諸症。透過補脾益氣,它助益脾胃恢復其正常的升清降濁、運化水濕功能,使水穀精微得以順利轉化為氣血,滋養全身。此乃符合中醫「脾為生化之源,氣血生化之本」之核心理念。現代醫學研究亦輔證,白首烏所含黃酮類化合物,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促進消化吸收,從而增強其輔助健脾消食之功,使整體消化機能更趨完善。
4. 益精血
白首烏在傳統中醫學說中,素以益精血功效著稱。精血是生命之根本,滋養全身,為氣血運行的基礎,亦是臟腑功能協調運作的泉源。中醫經典有云:「腎藏精,精生血,血養心。」此言精氣與血液之間的密切關係。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所藏之精是臟腑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生化氣血的源頭之一。當腎精充盛,則能滋生血液;血液得充,自然能上養心神,使心有所主,精神內守。
白首烏正因其能入腎經,補益腎精,從源頭上提供生血之物質,故能達到生血、養血之效。同時,精得所補,血得所生,能改善因精血虧虛所致的狀態,例如烏髮等。其整體的「益精血」作用,使氣血充盈,臟腑功能得以調和,展現出其在滋補強身方面的獨特價值。
5. 補肝腎
白首烏味苦微溫,歸肝、腎二經。其性善於補益肝腎,為中醫臨床常用之補益肝腎要藥。肝藏血、腎藏精,白首烏能補益肝腎,滋養精血,故常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遺精、頭暈耳鳴等症,從根本上改善肝腎功能,展現其補益之效。
6. 補益肝腎
白首烏,性微苦、甘,微溫,歸肝、腎二經。中醫素有「肝腎同源」之說,認為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互生互化,共為生命活動之根本。白首烏正因其能直入肝腎二經,有效補益肝腎,達到滋養精血的功效。當肝血充盈,腎精充足時,不僅能烏髮、固精,更有助於益氣補血、養血活血,從根本上強健體魄,維繫精氣神的平衡。其藥性平和,不寒不燥,特為肝腎虧虛者所宜。這種雙向滋補的特點,體現了中藥「扶正固本」的治療理念,對於延緩衰老、提升整體健康狀態,皆具深刻意義。
7. 益精
白首烏性微溫,味甘苦,歸肝腎二經,此乃其益精之根本。中醫理論強調「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主人體生長發育與衰老;肝主疏泄,主藏血。白首烏能直入肝腎,溫補肝腎之陰精,直接滋養腎精,使腎氣得充,精髓得養。精為生命之本,藏於腎,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當肝腎精血充足,則精氣充沛而旺盛,能有效改善因精虧所致的諸多症狀,如腰膝酸軟、遺精早洩等,皆導因於肝腎精氣不足。白首烏從根源上補益精髓,填精益氣,使精血得以充裕,從而達到其「益精」之效,進而支持人體生長、生殖與抗衰老的功能。
8. 健脾胃
白首烏入脾經,味甘、微苦、澀,性溫,此藥性特點與健脾益胃的功效緊密相關。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更是「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全身氣血的充盈及身體的強健程度。
白首烏之甘味最能益氣,有助於脾胃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為人體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其微苦之性,能夠燥濕,對於脾失健運導致的濕困,白首烏有助於祛除濕邪,恢復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澀味則能固腸,輔助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並維持腸道功能穩定。更重要的是其性溫,能溫煦脾陽,暖脾胃之腑,對於脾胃虛寒、運化遲緩者尤其有益,有助於促進水穀的腐熟與吸收。
綜合其甘、溫、微苦、澀的藥性,白首烏能從多方面協同作用以健運脾胃,使其運化功能正常,氣血生化有源,進而維持身體的強健與平衡。
9. 強筋骨
白首烏在傳統中醫藥學中,被視為能強筋骨之藥,其效源於「補肝腎,益精血」的核心作用。《本草綱目》即載其有此功。在中醫理論裡,肝主筋,腎主骨,筋骨的強健與否,與肝腎的精氣盛衰息息相關。白首烏味甘、苦,性微溫,歸入肝、腎二經,透過滋養肝腎陰精,補益精血,為筋骨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肝血充沛,則筋脈濡養得宜,使筋絡柔韌有力;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堅實不脆。精血充盈乃全身之本,對筋骨而言,得精血滋養則能維持其強韌與穩固。因此,白首烏藉由補充肝腎之精血,從根本上鞏固筋骨結構,達致強筋健骨之效。
10. 補氣
白首烏以其性溫、味甘苦的藥性,歸入肝、腎二經。中醫理論強調「肝腎同源」,腎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是氣的物質基礎。白首烏能透過補益肝腎,使腎精得以充盈,肝血獲得滋養,從而促使氣的生成與運行旺盛。精血足則氣自生,所謂「氣血充盈」,即是人體正氣得以補充、強健的體現。因此,白首烏補氣之效,實源於其深層次的滋養肝腎精血,進而鞏固和提升全身的氣機。
11. 消食化積
白首烏之「消食化積」功效,在中醫觀點下,是指其能協同脾胃,暢導氣機,以化解飲食停滯所致之積聚。脾胃主運化水穀,若功能失調,氣機壅滯,易致食積不化,表現為脘腹脹滿、消化不良。
白首烏含大黃酚、大黃素等成分,此類物質在中醫藥理上常與「消導」作用相關。其能「增強胃腸蠕動」,輔助胃氣下降、脾氣運化,促進脾胃氣機流通,將停滯飲食排出。同時,其活性成分及揮發油能「刺激胃腸分泌消化液」,助脾胃「腐熟水穀」之本能,提高消化效率,解決因消化力弱所致食積。
整體而言,白首烏透過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疏通氣機,導滯消積。它從脾胃運化層面調理,使脾胃功能復常,腸胃得暢,達到消食化積之效。
白首烏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加倍;研末,每次1-3g;或浸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 白首烏有毒性,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 白首烏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 白首烏與藜蘆、甘遂、大戟等有毒中藥同用,可增強毒性。
- 白首烏與人參、黃芪等補益藥同用,可增強補益作用。
- 白首烏與西藥降血糖藥同用,可降低血糖水平。
- 白首烏與西藥抗凝血藥同用,可增加出血風險。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兒童、年老體弱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 服用白首烏期間,應避免飲酒。
- 如正在使用其他藥物,應諮詢醫生或藥師後再服用白首烏。
白首烏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首烏含有的化學成分
磷脂(Phospholipid), C21甾體酯戟(C21 steroid ester glycoside), 隔山消甙C3N(Wilfoside C3N), 隔山消甙C1N(Wilfoside C1N), 隔山消甙C1G(Wilfoside C1G), 隔山消甙K1N(Wilfoside K1N), 牛皮消甙A(Cynuricuoside A), 牛皮消甙B(Cynuricuoside B), 牛皮消甙C(Cynuricuoside C), 蘿藦胺(Gagamine), 牛皮消素(Caudatin), 蘿藦甙元(Metaplexigenin), 12-O-桂皮酰基去酰蘿藦甙元(Kidiolanin), 白首烏二苯酮(Baishouwubenzopheno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精氨酸(Arginine), 維生素B族(Vitamin B complex), 磷(Phosphorus), 鉀(Potassium), 銅(Copper), 鋯(Zirconium), 硒(Selenium), 戟葉牛皮消甙A(Bungeisid A), 戟葉牛皮消甙B(Bungeisid B), 戟葉牛皮消甙C(Bungeisid C), 戟葉牛皮消甙D(Bungeisid D), 4-羥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 布盧門醇A(Blumenol A), 左旋春日菊醇(Leucanthemitol), 7-O-葡萄糖基甘草甙元(7-O-Glucosylliquiritigenin), 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