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膝

白牛膝

BAI NIU XI

  • 英文名稱:Brachystemma calycinum D.Don
  • 別名:狗奪子,松筋藤,扣仁蕩,抽筋草,短瓣石竹,藤牛膝,太極草,狗京蔓,生煙葉,土牛膝,小九佔牛,九股牛膝,長深根
  •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短瓣花的根或全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洗淨,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 生長環境:林緣, 山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白牛膝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牛膝,性味甘、苦、微寒,歸肝、腎二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尤為顯著。

能清肝熱,用治煩躁易怒、口苦目赤等肝熱證;善清腎熱,可解腰膝痠痛、小便短赤等腎熱症狀;亦能清血熱,緩解瘡癤腫毒、皮膚瘙癢、吐血衄血等症。

2. 保肝

白牛膝味甘微苦,性溫,歸肝經。從傳統中醫觀點分析其保肝功效,核心在於它能「補益肝腎」。中醫理論認為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肝主藏血、主疏泄,腎主藏精。白牛膝透過補益肝腎精氣,能為肝臟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助其藏血功能充盈,並使其疏泄功能條達順暢。當肝臟功能得以滋養與調和,氣血運行通暢,肝體得滋潤,其自身便能維持平衡穩定,達到所謂的「保肝」作用。

3.

白牛膝,古云其味苦甘,性涼。於傳統中醫觀點,此藥材具清熱涼血之效,能涼解體內熱象。並能活血通絡,有助於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瘀滯。同時,其解毒消腫作用顯著,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腫痛,或因血瘀引起的局部不適,可緩解腫脹、減輕疼痛。

4. 活血化瘀

白牛膝味苦甘,性微寒,歸肝、腎、膀胱經。其活血化瘀之功,源於苦能洩降,微寒清熱,入肝經則善於條達氣血,通行血脈。肝主藏血,司疏泄,白牛膝能祛除瘀滯,通利經絡,改善血行,故能治療因瘀血阻絡所致之胸痹心痛、痛經、經閉、跌打腫痛等症。

5. 破血消癥

白牛膝性微寒、味甘苦,歸肝腎二經。其「破血消癥」之效,根植於其獨特藥性與歸經。

「破血」意指其能強勁地清除體內頑固瘀血,非輕微活血可比。當血液運行受阻,形成積滯,便產生疼痛、腫塊或功能障礙。白牛膝味「苦」能泄、能降、能通,善於破除凝結之血;其「微寒」之性,則能清瘀血所致之鬱熱,並防其峻烈藥性傷陰。

「消癥」則專指其能消散體內因瘀血凝聚形成的固定性癥塊,如腹腔內的癥瘕積聚。肝主疏泄、藏血,與月經、氣機運行密切相關;腎藏精,主生殖,與沖任二脈及胞宮功能息息相通。白牛膝入此二經,能直達病所,疏利肝氣,交通腎水,促進氣血在下焦的運行,使瘀滯消散,癥塊由硬變軟乃至消失。

故白牛膝能改善血脈瘀滯,通經止痛,對於血瘀經閉、癥瘕積聚、產後瘀血腹痛等症狀,發揮其強力化瘀散結之功。

6. 通經絡

白牛膝,性味甘苦溫,歸肝腎二經,其通經絡之功,源於其能疏利經脈,使氣血運行無阻。其活血化瘀之力,則能消除因血瘀所致之經絡阻滯與疼痛。肝主筋、腎主骨,白牛膝入肝腎,能補益肝腎,使筋骨強健,從而間接促進經絡暢通,改善腰膝痠痛及筋骨痿弱。故白牛膝通經絡之效,乃透過促進氣血流暢、化解瘀滯及滋養肝腎以達。

7. 清熱利尿

白牛膝,味甘苦,性寒,入肝、脾、膀胱經。依傳統中醫觀點,其「清熱利尿」之效,主要源於其性寒,能清解體內熱邪,並引導熱邪及水濕從小便排出。故常用於治療熱邪導致之小便不利、水腫,以及熱淋、濕熱淋等淋證。此功用透過其歸經膀胱,直達泌尿系統而發揮。

8. 利水滲濕

白牛膝味甘淡,性微寒,歸腎、膀胱二經,奠定其利水滲濕之基礎。其「甘淡」之味,具淡滲利濕之特性,能平和地引導水濕從小便排出;而「微寒」之性,則善於清解體內濕熱。在中醫學中,水液代謝主要由腎與膀胱協調,故白牛膝能直達病所,暢通水道。

白牛膝的利水滲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清熱除濕、利尿消腫的作用。當濕邪內阻,或因濕熱蘊結導致水道不利,引發小便欠通、水腫脹滿等症狀時,白牛膝能藉其清利之性,使受阻的水道通暢,將多餘濕濁透過小便排出,從而達到利水消腫之效。此藥尤適用於兼有熱象之水濕停滯。臨床上,白牛膝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藥物相伍,以增強其滲濕利水之力,廣泛應用於水濕氾濫、小便不利諸證。

9. 利水消腫

白牛膝,性微寒,歸肝、腎經。其利水消腫之效,乃緣於其特有的清熱利濕作用。傳統中醫認為,水腫多由濕熱之邪停滯體內,阻礙水液正常代謝所致。白牛膝入肝、腎經,肝主疏泄,腎主水液代謝,其性微寒能清泄鬱熱,同時具備利濕之功,能將體內過盛的濕邪通過小便排出。

藥性上,白牛膝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對於濕熱壅盛導致的水腫,其涼性可清除積熱,利濕作用則能化解停滯的水濕。這便是其針對「濕熱停積所致」的水腫,透過「清熱利濕」來達成「消腫」的根源機制。同時,對於小便不利之症,亦是因濕熱阻滯水道,白牛膝則「利水滲濕,通淋止痛」,使水液順暢,間接達到改善水腫的目的。此藥透過調和肝腎功能,清利濕熱,疏通水道,從根本上解決由濕熱引起的身體水液停滯問題,顯現其卓著的利水消腫之功。

10. 清熱涼血

白牛膝,味甘微苦,性寒。其藥性「寒」直指清熱,能將體內過盛熱邪清解。入血分後,其涼血之功不僅止於止血,更可藉由活血散瘀,引導因血熱妄行導致的吐血、衄血、血崩等出血症狀歸於平復,同時清除血中瘀滯所生內熱,標本兼顧,達致清熱涼血之效。

白牛膝的古代典籍


白牛膝的現代功效


1. 抗衰老

白牛膝之抗衰老作用,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水提物、醇提物及乙醇提物皆具此效。其核心機制在於顯著抑制體內自由基之生成。自由基乃代謝過程所產生之有害氧化物,過度累積將引發氧化應激,導致細胞損傷與功能衰退,加速機體老化。白牛膝中之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或減弱自由基之活性,從而降低氧化損傷,保護細胞結構與功能完整性,進而延緩細胞衰老進程。此作用機制直接針對老化之分子級別成因,展現其潛在之抗衰老應用價值。

2. 抗氧化

白牛膝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抗氧化潛力。水提物、醇提物、乙醇提物均展現此功效。其作用機制涵蓋有效清除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等活性氧物質,直接抑制細胞氧化應激。同時,白牛膝亦能顯著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結構與功能完整性。這暗示其多元活性成分協同作用,有助於維持生物體內氧化還原平衡,具備對抗自由基損傷與預防相關疾病的應用價值。

3. 降血壓

白牛膝,其根莖在傳統醫學中即具降血壓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白牛膝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顯示出顯著的降血壓作用。其主要作用機制之一為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的活性。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是一種關鍵酶,負責將血管緊張素I轉化為強力血管收縮劑血管緊張素II。透過抑制此酶的活性,白牛膝提取物能有效減少血管緊張素II的生成,進而促使血管舒張,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此外,白牛膝提取物亦能直接作用於血管平滑肌,直接引起血管舒張,從而進一步降低血壓。

4. 降血脂

白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具顯著的降血脂功效,這已獲現代藥理研究深入解析。其水提物、醇提物及乙醇提物皆展現此效,提示活性成分廣泛分佈於不同極性組分中。

其主要機制涉及對脂質代謝的雙向調控:一方面是抑制脂肪合成。這包括干預脂肪從頭合成(de novo lipogenesis)的關鍵酶,例如抑制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輔酶A羧化酶(ACC)的活性,從而減少細胞內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的合成。此外,它可能透過調控轉錄因子如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c(SREBP-1c),下調與脂肪生成相關的基因表達,並可能抑制前脂肪細胞向成熟脂肪細胞的分化(adipogenesis),進一步限制脂肪組織的擴張。

另一方面,白牛膝可促進脂肪分解。它有助於活化脂肪細胞內的脂肪酶,如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加速儲存的三酸甘油酯水解為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使其得以釋放並被身體代謝利用。同時,它可能促進脂肪酸的β-氧化,特別是在肝臟和肌肉細胞中,增加脂肪酸的能量燃燒效率,從而減少脂質在體內的積聚,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

5. 降血糖

白牛膝之現代藥理研究揭示,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顯示降血糖功效。此作用機制在於其有效成分能抑制體內糖原分解,同時促進糖原合成。透過此雙重途徑,白牛膝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6. 鎮痛

白牛膝的鎮痛功效已獲現代藥理證實,其多種提取物,包括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顯示出顯著的鎮痛作用。此作用機理主要涉及兩大方面:其一為抑制炎症反應,其二為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

在抑制炎症反應方面,白牛膝的活性成分能干預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等)的釋放與作用,從而有效減輕由炎症引起的組織腫脹、發熱及痛覺過敏。這與其中醫理論中「活血通絡」、「祛風除濕」以緩解疼痛的理念相符,因炎症是許多疼痛,特別是風濕與關節疼痛的關鍵生理病理基礎。

其次,其鎮痛作用亦與影響疼痛相關神經遞質的釋放有關。這表示白牛膝能調控神經系統對疼痛信號的處理與傳遞,減少痛覺信息向上傳遞至大腦,進而提高痛閾,產生鎮痛效果。此機制可能透過干預特定離子通道、受體或相關信號通路,影響中樞及周圍神經元的興奮性及神經遞質囊泡的釋放,從而阻斷或減弱痛覺信號的傳播。

7. 抗腫瘤

白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的抗腫瘤功效,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展現抗腫瘤活性。主要作用機制為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並誘導腫瘤細胞程序性凋亡。此雙重作用協同達成抑制腫瘤生長之效。

8. 抗菌

白牛膝展現顯著的抗菌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具備明確的抗菌活性。此一抗菌作用的核心機制,在於白牛膝能有效阻礙細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脫氧核糖核酸是構成細菌遺傳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細菌的生長、複製與繁殖至關重要。透過抑制DNA的合成,白牛膝能直接干擾細菌的基因複製過程,使其細胞無法正常分裂增殖,從而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甚至導致細菌死亡,實現其抗菌效果。此作用機制精準針對細菌的生命基礎,揭示了白牛膝在對抗細菌感染方面的潛在藥用價值。

白牛膝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全草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牛膝注意事項

  1. 孕婦忌服:《滇南本草》記載,白牛膝會導致孕婦流產。
  2. 過度服用:過量服用白牛膝可能會導致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3. 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白牛膝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劑、抗糖尿病藥物等,可能會發生交互作用,影響其藥效。
  4. 虛寒體質者慎用:白牛膝性寒,虛寒體質的人服用過量可能會加重虛寒症狀。
  5. 對白牛膝過敏者:對白牛膝過敏的人應避免服用。

白牛膝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三叉神經痛前列腺炎腮腺炎腹股溝疝氣白帶乳腺炎心內膜炎尿道炎膀胱炎乳房腺體瘤腎炎白喉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甲狀腺腫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月經稀少閉經全身性水腫尿中混挾精液小便疼痛面部疼痛吐血小便渾濁不清肺結核赤白帶腹痛損傷傷寒黃疸腦梗塞月經不調口乾疼痛低血糖胎動不安低血壓

白牛膝含有的化學成分


蔗糖(Sucrose), 剪秋羅糖(Lychnose), 異剪秋羅糖(Isolychnose), 棉子糖(Raffinose), 剪秋羅糖衍生物(Lychnose derivatives), 異剪秋羅糖衍生物(Isolychnose derivative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