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Humata tyermanni Moore
- 別名:白伸筋,草石蠶,白毛伸筋,石岩蠶,樹蕨蕨,石祁蛇,地蜈蚣,白花石蠶,飛線蜈蚣,石蠶,白毛骨碎補,石伸筋,陰地蕨,毛石蠶,白毛陰石蕨,石蚯蚓,石奇蛇,石上螞蟥,牆蛇,石母,老鼠尾,白毛岩蠶,馬騮尾,岩蠶
- 藥品來源:為骨碎補科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莖。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挖取,洗淨,去附葉、鬚根,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福建, 湖南, 江西, 浙江, 江蘇, 安徽, 廣西, 廣東
- 生長環境:林中, 山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白毛蛇的傳統功效
1. 活血通絡
白毛蛇的活血通絡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蛇毒蛋白、胜肽、氨基酸等。這些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管通透性,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白毛蛇還能增強免疫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 祛風除濕
白毛蛇性味甘、微苦、微寒,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清熱利尿、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痛、溼熱黃疸、淋濁、帶下等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毛蛇含有蛇毒蛋白、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有效改善風濕痹痛、溼熱黃疸等症狀。
3. 清熱解毒
白毛蛇的清熱解毒功效在於其辛溫之性,可以發散風熱、宣肺止咳、清利咽喉。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表實證所致的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等症。此外,白毛蛇還具有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療毒蛇咬傷、瘡毒、腫毒等症。
白毛蛇的古代典籍
- 《 本草拾遺》:《本草拾遺》這本中醫古籍中首次記錄了一種名為白毛蛇的藥材,當時它被稱作草石蠶。描述它生長在高山的岩石上,根部形狀像髮簪,表面覆蓋著細毛,而且有如蠶一般的節紋,其葉子形狀則酷似卷柏。當地居民會將其浸泡在酒中,據說能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對抗溪流中的毒素,甚至可以煮來食用。
《本草圖經》在《本經》的石蠶條目下也有提及這種草石蠶,指出它出現在福州和信州的山石上,四季皆可見到其綠色的莖葉,且莖上同樣有節紋,一般是在三月時採集它的根部。
再者,《本草綱目》引用了《本草拾遺》中關於草石蠶的記載,並將它歸類在菜部,實際上是指一種屬於脣形科的植物——甘露子(學名為Stachys sieboldii)。由此可見,以上提到的植物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白毛蛇,特性上十分相似。
白毛蛇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白毛蛇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咽喉痛黃疸咳嗽吐血血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