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花菜性微寒、味甘,歸肺、大腸經。其清熱解毒功效顯著,微寒之性直驅體內熱邪。入肺經能清瀉肺熱,適用於外感熱證;入大腸經則可清理腸腑濕熱毒邪。故傳統中醫常以白花菜治療濕熱痢疾、熱毒痔瘡及瘧疾等,藉其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
2. 祛風除濕
白花菜,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其祛風除濕之效,首賴其辛溫之性。辛能發散,溫能驅寒,故能「散寒祛風」,將侵襲體表的風邪與寒邪溫散透達。再者,其「除濕利竅」之功,意指能溫化水濕,促進濕邪透過開通途徑排出體外,諸如利水滲濕之用。此兩者並行,使白花菜能有效應對風濕痹痛,尤擅治療風寒濕邪所致者。
3. 降氣
白花菜味苦甘淡,性寒平,歸肺、胃、大腸經。其苦味主降,能使氣機下行,疏導壅滯。傳統中醫認為,其「降氣止痛」功效,即在於調理氣機,使逆亂或鬱結之氣趨於平和順暢。此作用尤善於緩解因氣滯所引起的胸膈痞滿、脹痛等症狀,透過暢通氣機以達到止痛之效,故《古文》譽其為「治氣滯血瘀之要藥」。
4. 清熱瀉火
白花菜,性涼味甘,歸肺、大腸經。其藥性「涼」,是其清熱瀉火功效的核心特質,能直降亢盛之熱勢,撲滅體內燔灼之火邪。甘味則能和緩藥性,並有助於滋養津液,緩解熱邪耗傷陰液所致之急迫症狀。
白花菜入「肺經」,能清肅肺熱,對於肺經熱盛所致的咳嗽、喘促,乃至熱傷肺絡、血隨熱動之上部出血(如咳血、衄血),皆能透過清熱而達到止血之效。入「大腸經」,則利於導滯通腑,瀉除腸道積聚的濕熱火毒,這解釋了其在治療赤白痢、便血(皆為腸道熱毒內盛之象)上的應用。
綜合而言,白花菜的清熱瀉火之力,廣泛體現於多種熱證。其對熱毒熾盛的皮膚癰腫瘡毒,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熱邪迫血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等出血證,亦能涼血止血,使血歸常道。利尿消腫作用,則進一步協同其瀉火之力,將體內濕熱邪氣循小便排出,體現了中醫「熱毒透過二便排出」的治法思路。白花菜正因其直透臟腑、兼顧血分與水濕的藥性,成為清熱瀉火之佳品。
白花菜的古代典籍
白花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花菜的注意事項重點:
- 多食動風氣:過量食用白花菜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頭暈、肢體麻痺等症狀。
- 滯臟腑:白花菜性涼,過量食用容易阻滯臟腑運轉,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 令人胃中悶滿:白花菜質地堅硬,不易消化,過量食用會導致胃脹氣、腹痛等不適症狀。
- 傷脾:白花菜性寒,過量食用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
白花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花菜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蒜素(Allicin), 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 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 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 其他揮發性硫化物(Other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