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

白花菜

BAI HUA CAI

  • 英文名稱:Cleome gynandra L. [Gynandropsis pentaphylla (L.) Briq.] Spiderflower
  • 別名:臭豆角,羊角菜,屢析草,白花仔草,五梅草,豬屎草,臭花菜
  • 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海南, 廣東, 台灣
  • 生長環境:荒地, 田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白花菜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花菜性微寒、味甘,歸肺、大腸經。其清熱解毒功效顯著,微寒之性直驅體內熱邪。入肺經能清瀉肺熱,適用於外感熱證;入大腸經則可清理腸腑濕熱毒邪。故傳統中醫常以白花菜治療濕熱痢疾、熱毒痔瘡及瘧疾等,藉其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

2. 祛風除濕

白花菜,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其祛風除濕之效,首賴其辛溫之性。辛能發散,溫能驅寒,故能「散寒祛風」,將侵襲體表的風邪與寒邪溫散透達。再者,其「除濕利竅」之功,意指能溫化水濕,促進濕邪透過開通途徑排出體外,諸如利水滲濕之用。此兩者並行,使白花菜能有效應對風濕痹痛,尤擅治療風寒濕邪所致者。

3. 降氣

白花菜味苦甘淡,性寒平,歸肺、胃、大腸經。其苦味主降,能使氣機下行,疏導壅滯。傳統中醫認為,其「降氣止痛」功效,即在於調理氣機,使逆亂或鬱結之氣趨於平和順暢。此作用尤善於緩解因氣滯所引起的胸膈痞滿、脹痛等症狀,透過暢通氣機以達到止痛之效,故《古文》譽其為「治氣滯血瘀之要藥」。

4. 清熱瀉火

白花菜,性涼味甘,歸肺、大腸經。其藥性「涼」,是其清熱瀉火功效的核心特質,能直降亢盛之熱勢,撲滅體內燔灼之火邪。甘味則能和緩藥性,並有助於滋養津液,緩解熱邪耗傷陰液所致之急迫症狀。

白花菜入「肺經」,能清肅肺熱,對於肺經熱盛所致的咳嗽、喘促,乃至熱傷肺絡、血隨熱動之上部出血(如咳血、衄血),皆能透過清熱而達到止血之效。入「大腸經」,則利於導滯通腑,瀉除腸道積聚的濕熱火毒,這解釋了其在治療赤白痢、便血(皆為腸道熱毒內盛之象)上的應用。

綜合而言,白花菜的清熱瀉火之力,廣泛體現於多種熱證。其對熱毒熾盛的皮膚癰腫瘡毒,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熱邪迫血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等出血證,亦能涼血止血,使血歸常道。利尿消腫作用,則進一步協同其瀉火之力,將體內濕熱邪氣循小便排出,體現了中醫「熱毒透過二便排出」的治法思路。白花菜正因其直透臟腑、兼顧血分與水濕的藥性,成為清熱瀉火之佳品。

白花菜的古代典籍


白花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花菜的注意事項重點:

  1. 多食動風氣:過量食用白花菜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頭暈、肢體麻痺等症狀。
  2. 滯臟腑:白花菜性涼,過量食用容易阻滯臟腑運轉,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3. 令人胃中悶滿:白花菜質地堅硬,不易消化,過量食用會導致胃脹氣、腹痛等不適症狀。
  4. 傷脾:白花菜性寒,過量食用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

白花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白帶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痔瘡損傷咳嗽腹痛腹瀉疼痛吐血瘧疾傳染病腸炎

白花菜含有的化學成分


大蒜素(Allicin), 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 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 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 其他揮發性硫化物(Other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