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 別名:淹茼,庵蘆,覆閭,庵閭草,庵閭蒿,臭蒿
- 藥品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乾。
- 道地藥材:廣東, 安徽, 江蘇, 浙江,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
庵閭的傳統功效
1. 祛濕
庵閭祛濕的機制可能與其利水消腫的作用有關,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從而緩解因濕氣引起的腫脹和疼痛。
庵閭可能含有某些具有抗炎作用的成分,可以幫助減輕風濕痹痛等疾病引起的炎症反應,從而緩解疼痛和腫脹。
庵閭可能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炎症消退和組織修復,緩解風濕痹痛等疾病的症狀。
庵閭的古代典籍
- 《 玉楸藥解》:根據中醫古書《玉楸藥解》的記載,中藥「庵閭」的主要功效如下:
在治療因環境濕冷導致的身體不適方面,庵閭有著顯著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因水土濕寒所引發的腰痛、腳部水腫(腳氣)等症狀,能發揮良好的療效。
此外,庵閭還能用於調理和鞏固腸胃功能,對於因寒涼導致的腸胃問題,如腹部脹滿、寒性疝氣等,亦有幫助。
總結來說,《玉楸藥解》認為庵閭是一種能有效改善由濕寒引起的腰腳不適,並能調理寒性腸胃疾病的中藥。
- 《 千金食治》:根據中醫古書《千金食治》的記載,對於中藥「庵閭」的應用有以下兩點:
1. 若遭蛇咬而傷口長久未能癒合,可將庵閭研磨成泥後敷於患處,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2. 庵閭亦可用於治療九種不同的瘻病(一種慢性潰瘍性疾病)。具體使用方式未在文中詳細描述,但可推測可能同樣是外用為主。
- 《 新修本草》:根據中醫古書《新修本草》的記載,中藥「庵閭」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痿弱病(即現代所稱的神經肌肉疾病),包括因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導致的肢體無力、萎縮等症狀。此外,庵閭也被認為對霍亂這類急性傳染性腸胃道疾病有療效,能緩解其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再者,庵閭還可用來處理被蛇咬傷的情況,有助於減輕蛇毒帶來的疼痛與腫脹。
- 《 開寶本草》:根據中醫古書《開寶本草》的記載,庵閭這種中藥主要用於處理膀胱和腎臟之間的冷氣問題,以及盲腸部位的氣滯現象。它能夠調整人體的中焦功能,緩解疼痛,並能止住因氣機不順所導致的嘔吐症狀。換句話說,庵閭在中醫學裡被認為具有溫通下焦、行氣止痛和降逆止吐的功效。
- 《 日華子諸家本草》:根據中醫古書《日華子諸家本草》對於中藥「庵閭」的記載,其主要功效如下:
1. 能治療乾、濕兩種類型的腳氣病,即因濕氣滯留於下肢導致的腫脹疼痛。
2. 對治療腎勞(腎虛勞損)和頹疝氣(一種男性生殖器疾病)有幫助,可緩解相關症狀。
3. 有助於開胃增進食慾,原文中的「下食」或「下氣」可能指的是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
4. 可用於治療膀胱痛,即膀胱部位的疼痛不適。
5. 亦能緩解陰部疼痛,可能是指男性或女性生殖器官的疼痛問題。
- 《 蘭室秘藏》:《蘭室祕藏》這本中醫古籍中,對於中藥「庵閭」的描述,由李東垣所提出的觀點是:「庵閭可以補充和增強人體命門的能量,彌補其不足。」
在這裡,「補命門不足」指的是庵閭這種草藥具有滋補作用,特別是針對人體的命門部位。在中醫理論中,命門被認為是人體能量和生命力的重要源頭之一,與腎臟功能及生殖系統有著密切聯繫。當命門能量不足時,人體可能會出現疲勞、腰膝酸軟、性功能下降等症狀。庵閭能夠滋養命門,恢復其正常功能,進而改善上述相關症狀。
- 《 玉楸藥解》:根據中醫古書《玉楸藥解》的記載,庵閭這種中藥主要用於處理因水土濕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它能夠治療因為環境濕冷而引起的腰痛,以及由此類環境因素所引發的腳部問題,如腳氣。此外,庵閭還能用來固瘕,即可以幫助改善腹部的腫塊或硬結,同時也能處理寒疝,這是一種由寒冷引起的小腸疝氣。總的來說,《玉楸藥解》認為庵閭是一種非常適合應對濕寒環境下人體出現的多種不適的藥材。
- 《 本草求真》: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求真》的記載,庵閭這種中藥主要用於調理因肝臟經絡虛弱導致的火氣上升,特別是當火氣從身體左側上衝至頭面部時,庵閭便能發揮其療效。
《隨息居飲食譜》中則提到,庵閭具有殺蟲和去除污濁之氣的功效,同時也能抑制魚肉等食物中的腥味、臭味以及冷滯的各種毒素。
在《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一書中,庵閭被指出可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
而《吉林中草藥》則強調了庵閭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於疝氣、腎寒引起的小腹痛、胃痛、腰痛及遺尿等症狀,庵閭皆有良好的療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