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瀉葉的傳統功效
1. 瀉下
番瀉葉性味苦寒,其瀉下功效源於苦能降泄、寒能清熱的特性。透過清導腸中實熱積滯,驅動大腸氣機運行,促使穢物排出體外,尤其適用於熱結便秘。此外,番瀉葉亦可瀉下行水,將體內多餘水濕排出,以達消脹目的,常用於腹水腫脹之證。其苦寒直降之性,能通腑滌熱,導水下行。
2. 通便
番瀉葉性味苦寒,傳統中醫觀點視其為攻下藥,主瀉熱通便,直瀉腸中積熱與燥結。其瀉下作用仰賴大黃素、芒硝等成分,能刺激腸道蠕動,加速糟粕下行,以達通便之效。尤其適用於熱結便秘、宿食積滯,或因年老、久臥導致腸道氣機不暢,實邪內阻難以排出者,可借其藥力驅實導滯。
3. 清熱利尿
番瀉葉,性寒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其清熱利尿之效,正符其藥性根本。中醫理論認為,苦味能瀉下,寒性可清熱,兩者結合能直接清除體內積聚的熱邪。它歸肝經,有助於疏泄肝氣,氣機條暢則水濕運化順暢,利於排出;歸大腸經,則能通腑瀉熱,使熱毒隨二便排泄而解。
參考資料所述,番瀉葉中的大黃素能刺激腎臟排尿功能,增加尿量,此點與中醫「腎主水」之說不謀而合。腎臟在水液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番瀉葉透過增強腎的氣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利尿消腫的功效。對於體內熱盛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番瀉葉能清熱解毒,導邪下行,使鬱積的熱邪隨小便排出,症狀自能緩解。其兼具潤腸通便作用,亦有助於體內熱毒的排出,但主要側重仍是清熱利尿。
4. 健脾胃
番瀉葉味苦,少用時可為健胃之藥,助其促進消化。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胃氣宜降不宜逆,脾主運化。番瀉葉適量緩下,能有效促進胃氣通降,使氣機暢達,從而有助於脾胃二臟之健運。此通降作用,能解除因食滯或氣滯造成的脾胃阻滯,維護其正常運化功能,使消化功能得以改善。
5. 利水滲濕
番瀉葉,性味苦寒,此苦能泄能降,寒能清熱滌蕩。在中醫觀點下,其利水滲濕之功,實為其強力瀉下通利作用之體現。苦寒之性使其善於將腸中積滯與濕熱邪氣一併從下排出體外。此種通利排泄,不僅能消除便秘,亦能帶走體內停滯之水濕,此為其「利水」之主要途徑,即透過導引邪氣下行而利其水出。
參考文字中提及大黃素能刺激腎臟排尿,增多尿量,從傳統中醫角度看,此乃番瀉葉苦寒通泄之功,使水濕循下達膀胱之途徑而排出體外,達到促進水液排泄之效。至於其「滲濕」之功,則在於藉由推動體內氣機與津液之流通,減少濕邪因滯留而停積。透過瀉下盪滌,消除瘀滯,有助於加速體液循環,排除水濕,使濕邪難以依附盤結,進而達到身體輕利、濕邪得除之效。
番瀉葉的古代典籍
番瀉葉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番瀉葉除了瀉下導滯、清導實熱等傳統功效外,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有誘導腹瀉的作用。
具體來說:
- 建立脾虛洩瀉模型: 番瀉葉浸出液可以被用來複製大鼠的脾虛洩瀉模型,表現為食少、便溏、消瘦、萎靡等症狀。這表明番瀉葉可能具有損傷脾胃功能的潛力,從而導致腹瀉。
- 建立小鼠腹瀉模型: 番瀉葉煎劑可以複製小鼠的腹瀉模型,通過稀便率與稀便級的乘積(腹瀉指數)來量化腹瀉程度。該模型具有良好的重現性,可用於篩選止瀉藥。
2. 抗菌
番瀉葉的抗菌作用體現在對多種細菌的抑制效果上。具體而言,10%濃度的番瀉葉浸出液能夠明顯抑制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以及甲型鏈球菌的生長。
此外,番瀉葉的水浸劑也展現出對某些真菌的抑制能力。當水浸劑的比例為1:4時,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抑菌效果,其所需的抑菌濃度分別為40%和10%。
除了對細菌的抑制,番瀉葉還對真菌具備抑製作用。研究顯示,10%濃度的番瀉葉浸出液對白色念珠菌表現出明顯的抑制效果。
3. 防癌抗腫瘤
番瀉葉中的蒽醌類及其他活性成分展現顯著的防癌抗腫瘤潛力。其透過強效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並藉由抗炎機制,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慢性炎症,從而阻斷癌變進程。研究顯示,這些成分能直接抑制多種癌細胞的增殖,誘導其凋亡,並干擾癌細胞的訊息傳導通路。此外,番瀉葉還可調節宿主免疫反應,增強機體對癌細胞的識別與清除能力,並促進受損DNA的修復,降低基因突變風險,進一步發揮其在癌症預防與輔助治療中的藥理作用。
4. 降血脂
番瀉葉的降血脂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蒽醌衍生物,特別是大黃素(Rhein)。研究指出,大黃素能顯著降低血清中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其作用機制可能涉及多方面,包括調節肝臟的脂肪代謝,促進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減少肝臟對脂肪的合成和積聚。同時,它可能加速體內膽固醇及其代謝產物的排泄F。此外,番瀉葉作為一種瀉下劑,其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亦可能間接減少腸道對膳食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進一步輔助其降血脂的效果。因此,番瀉葉透過以上機制,有助於改善高血脂症,並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潛在益處。
5. 抗菌抗病毒
番瀉葉的抗菌抗病毒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蒽醌類化合物,特別是大黃素(Rhein)、蘆薈大黃素、大黃酚及番瀉苷等。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大黃素是番瀉葉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對多種病原菌展現顯著的抑制和殺滅作用。這包括對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以及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作用,有效針對口腔和消化道常見細菌。其抗菌機制涉及多方面,例如損害細菌細胞膜完整性、抑制細菌DNA與蛋白質合成,乃至干擾其能量代謝途徑。此外,番瀉葉中的多種生物鹼和芳香化合物也協同增強了其抗菌活性。在抗病毒方面,雖然主要研究集中於其瀉下和抗菌作用,但文獻指出部分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在體外實驗中已證實對某些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甚至冠狀病毒等,具有一定的抑制複製或干擾吸附的潛在活性,顯示其抗病毒潛力,但臨床應用尚需更多深入研究。
番瀉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後下;或泡茶;或研末,1.5-3g。
番瀉葉的炮製
- 研細粉
- 裝入膠囊
- 每粒膠囊含生藥0.5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番瀉葉注意事項:
- 體虛及孕婦忌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止服用,因其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影響胎兒或嬰兒健康。
- 寒性腹瀉者忌用:有中寒腹瀉症狀者應避免使用番瀉葉。
- 用量過大副作用:服用過量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不適症狀。建議搭配木香、藿香等行氣和中藥緩解不良反應。
- 腸胃虛弱者慎用:腸胃功能較弱或有慢性腸胃疾病者應審慎使用,以免番瀉葉的強力瀉藥作用導致胃腸不適或加重病情。
番瀉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番瀉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番瀉甙A(Sennoside A), 番瀉甙B(Sennoside B), 番瀉甙C(Sennoside C), 番瀉甙D(Sennoside D), 大黃酚(Chrysophanic acid), 大黃素(Emodin), 大黃素甲醚(physcion), 山奈酚(kaempferol), 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