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ocos nucifera L.
Exocarp of Coconut
- 別名:椰殼
-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椰子的內果殼。採收和儲藏:果實成熟時採收,隨時取出胚乳及漿液,留取果殼,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廣西, 廣東, 海南, 臺灣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椰子殼的傳統功效
1. 止癢
椰子殼具有抗炎、抗菌和抗真菌的特性,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症狀。另外,椰子殼中還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和礦物質,可以滋潤皮膚,增強皮膚的屏障功能,從而預防皮膚瘙癢的發生。此外,椰子殼還可以吸收皮膚表面的水分,保持皮膚乾燥,也有助於止癢。
2. 利濕
椰子殼具有利濕的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其具體機制可能是椰子殼中的某種成分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的排泄,從而減少體內水腫的形成。另外,椰子殼中還含有豐富的鉀元素,鉀元素具有促進排尿的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
3. 止痛
椰子殼具有止痛的作用,主要成分是椰殼素,是一種天然止痛劑。椰殼素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引起疼痛的主要介質之一。此外,椰殼素還可以抑制神經元的興奮,從而起到止痛的作用。臨牀試驗表明,椰子殼提取物對胃痛、腹痛、牙痛等症狀有顯著的止痛效果。
椰子殼的古代典籍
- 《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記載:對於患有楊梅瘡(一種皮膚疾病)且伴有筋骨疼痛的患者,可利用椰子殼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是將椰子殼燒成灰,保持其活性,使用前再將之炒熱,之後用熱酒浸泡約二至三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6至9克)的椰子殼灰,患者飲用此酒後,應保暖並促使其發汗。
這段描述主要講述了椰子殼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治療楊梅瘡伴隨的筋骨疼痛上,通過特定的方法處理椰子殼,製成藥材,配合熱酒服用,以達到治療效果。
- 《 本草綱目》:根據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後世有《綱目拾遺》補充了一些未盡事宜。關於椰子殼的應用,《綱目拾遺》中有這樣的記載:
「椰子殼熬膏,塗癬良。」
將椰子殼煎熬成膏狀物質,可用來塗抹於皮膚癬病處,效果良好。
換言之,《綱目拾遺》認為,椰子殼經處理後製成的膏狀物可以作為外用藥物,對治療皮膚上的癬病有正面效用。
- 《 本草求原》: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求原》的記載,椰子殼能夠用於調理一種特殊的情況,稱為「夾陰風寒寒熱」。在這裡,「夾陰風寒寒熱」是指人體因外感風寒,又同時存在體內陰氣過盛,導致身體出現寒熱交錯、發燒與畏寒並存的一種複雜症狀。
《本草求原》認為,椰子殼具有溫陽散寒、調和陰陽的功效,適用於這種夾雜著陰寒之邪的風寒感冒。椰子殼能幫助驅散體表的風寒,同時溫暖體內的陽氣,使體內陰陽平衡,從而緩解寒熱交錯的不適。
- 《 本草綱目拾遺》:《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於「椰子殼」的記載指出,若患有楊梅瘡(梅毒)導致的筋骨疼痛,可利用椰子殼來緩解症狀。具體方法為將椰子殼燒成炭後保留其活性,待需要使用時再進行炒熱,接著用滾燙的酒浸泡二至三錢的量,飲用此酒後並保持身體溫暖,以促使發汗,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
- 《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記載:對於患有楊梅瘡(一種皮膚疾病)且伴有筋骨疼痛的患者,可利用椰子殼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是將椰子殼燒成灰,保持其活性,使用前再將之炒熱,之後用熱酒浸泡約二至三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6至9克)的椰子殼灰,患者飲用此酒後,應保暖並促使其發汗。
這段描述主要講述了椰子殼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之一,即對楊梅瘡合併筋骨痛的治療方式。通過燒燬椰子殼製成的灰,經由炒熱與熱酒浸泡後飲用,據信可以緩解病患的症狀,並通過發汗達到治療效果。
- 《 本草綱目拾遺》:根據中醫古書《本草綱目拾遺》中的記載,椰子殼有其特別的用途。書中提到,將椰子殼熬煮成膏狀物質後,可以塗抹於皮膚癬病患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指出,如果將椰子殼透過熬煮的方式製成膏狀,然後將此膏狀物質塗抹在患有皮膚癬的部位上,能發揮很好的療效。
椰子殼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燒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外用:適量,熬膏或制油外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椰子殼性溫,有小毒,不宜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椰子殼含有的化學成分
灰分(Ash), 木質素(Lignin), 纖維素(Cellulose), 戊聚糖(Pentosan), 氫氧化鉀(Potassium hydroxid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