纈草的傳統功效
1. 保肝
纈草傳統以安神為主,然其保肝功效亦能以中醫觀點解析。
其抗氧化作用,或為纈草清熱解毒、涼血滋陰之功,能遏制熱毒或虛火對肝細胞的損害。抗炎作用則體現為清肝火、化濕熱、理氣解鬱,消解肝內炎症。
促進肝細胞再生,乃其補益肝血、滋養肝陰之效,肝體賴血濡養,纈草助活血通絡輸布養分。改善肝臟微循環則為活血化瘀之功,疏通肝絡,暢通肝體血供,利於受損組織康復。
2.
纈草在中藥觀點中,其功效可從多方面理解。傳統上,纈草被視為能安神寧心之品,常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其鎮靜作用有助於緩解因情志不暢或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與不適。
現代觀點提示纈草能發揮抗炎並緩解疼痛。這在中醫看來,可解讀為其或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炎症常與濕熱或鬱熱蘊結體內有關,纈草或能通過散結、消腫、通利經絡來減輕局部熱毒反應及組織腫脹。其鎮痛效果,則可歸因於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針對氣滯血瘀或經絡阻滯所引起的疼痛。綜言之,纈草既能安定心神,又可協同應對體內炎性不適,使機體趨於平和。
3. 化腐生肌
纈草,性溫味苦,入藥無毒,其化腐生肌之效,可從中醫理論中窺其堂奧。味苦者,多能燥濕清熱,對於創口濕腐、邪氣內蘊,有助於清解與化去;溫性則輔助活血通絡,化瘀消腫。創傷瘀血腫痛,氣血阻滯不通,痰濕積聚,皆可導致組織壞死腐敗,新肌難生。纈草憑其溫性善行,苦味善降,能活血化瘀,消散腫脹,使鬱滯之氣血得以暢通,腐敗之邪毒得以清除。氣血通暢則營養得供,病灶局部環境得以改善,自然能化去腐敗組織,清除不利於新肌生長之障礙。繼而,其生肌止痛之功,直接促進細胞再生,舒緩疼痛,使傷口由內而外逐漸恢復,新肉得以滋生,最終達至化腐生肌之效。此乃纈草由內而外、攻補兼施之妙應用也。
4. 利水消腫
纈草性溫、味甘淡,主入肝經。從傳統中醫角度觀之,其「甘淡」之味,有助於滲濕利水;「溫」性則能溫通陽氣,助推水濕運行。更為關鍵的是,纈草「入肝經」之特性,使其能作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條達氣機,若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則水濕停聚,形成水腫。纈草透過疏肝理氣,暢通氣機,間接助益脾腎之運化水濕,促進體內水液的正常循行與代謝。其所謂「促進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可視為其疏利水濕、通行腑臟氣機的具體表現。同時,肝臟解毒排廢的功能得其助益,即中醫所言的「化濁」作用,減少體內水濕停滯與毒素積累,進而緩解水腫。這種機制是透過調理肝的疏泄,使水濕得以宣化排出,而非僅憑單純的「利尿」。
5. 解毒
纈草,味苦、辛,性平,具解毒消腫之功效。於傳統中醫觀點,其「解毒」之義非僅指排除外來毒素,更廣泛涵括清除體內因病理變化所生之「毒邪」。此「毒邪」可表現為鬱滯、瘀熱、濕熱或感染等所致的內源性病理產物。
纈草能化解由這些「毒邪」引發的瘡腫毒痛,以及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脹。其解毒作用透過活血通絡、散瘀消腫之機理,有助於消散局部紅腫熱痛,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與恢復。這與現代藥理學發現纈草烯醇和纈草酸具抗炎、鎮痛、抗菌作用相契合,皆指向其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預防感染擴散,從而達成驅散體內「毒邪」積聚,促進康復的「解毒」效果。
6. 止血
纈草,依《名醫別錄》所載,味苦,性微寒,無毒。其味苦能降氣、燥濕、清熱,性微寒則能清熱涼血。在中醫學觀點中,多數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血崩、崩漏等,常與「血熱妄行」相關,即體內熱邪熾盛,迫使血液溢出脈外。纈草之苦味可清洩實熱,微寒之性則能涼化血熱,使過度活躍的血液歸於平靜,行於脈中。透過清熱涼血的作用,纈草能安定血脈,固攝止血,對於因血熱所導致的各類出血具有顯著的療效,使血熱得清,出血自止。
7. 通經絡
纈草,性溫味辛苦,歸心、肝二經。其通經活絡之功,乃透過辛散溫通、苦降活血之性,作用於肝主疏泄藏血、心主血脈之經絡系統。凡經血瘀滯不暢,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以及跌打損傷致氣血凝滯,或風濕痹痛經絡受阻者,皆可藉其通經活絡、舒筋活血之力,使氣血周流,經絡通暢。臨床常配紅花、當歸等活血化瘀,或羌活、獨活等祛風除濕藥,以增其效。
纈草的古代典籍
纈草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纈草水煎液展現顯著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體外系統中的DPPH自由基。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此清除能力呈現明確的濃度依賴性,即在特定濃度範圍內,隨著纈草水煎液濃度的增加,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效率亦隨之提升。這種抗氧化作用的機制,主要歸因於纈草所蘊含的豐富活性成分,尤其是類黃酮(flavonoids)與酚酸(phenolic acids)。這些化合物結構中富含羥基,使其具備強大的供氫能力,能直接與體內的活性氧物質(ROS)及氮活性物質(RNS)反應,將不穩定的自由基轉化為較穩定的形式,從而中斷自由基連鎖反應。此類組分的強力自由基清除作用,不僅有助於減輕氧化壓力,更能保護細胞膜、蛋白質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免受自由基攻擊所導致的氧化損傷,維護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
2. 抗腫瘤
纈草作為中藥,其抗腫瘤潛力已透過現代藥理研究得到闡明。研究報告指出,纈草水煎液對艾氏腹水癌細胞具備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癌機制,主要歸因於纈草中富含的纈草酸、纈草酮等活性成分。這些有效物質能多面向地干預癌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具體而言,纈草水煎液被證明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增殖,從而遏制腫瘤的發展。更深層次的作用在於,它能誘導癌細胞啟動程序性死亡,即凋亡,這對於清除異常細胞、限制腫瘤擴散至關重要。此外,纈草還能增強機體的整體免疫功能,間接提升宿主對抗腫瘤的防禦能力,為其抗癌功效提供了另一層面的支持。
3. 降血糖
纈草的現代藥理透徹分析顯示其具備顯著的降血糖效用。實驗研究已證實,纈草水煎液經口餵食正常小鼠後,能夠使牠們的血糖水平顯著下降。其降血糖機制涉及多個面向:纈草能有效抑制肝臟中肝醣原的分解,從而減少葡萄糖釋放入血液。同時,它還能促進身體組織對血液中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進一步降低血糖濃度。此外,纈草對於改善胰島素抵抗現象亦有幫助,繼而提升胰島素在體內的降血糖功能。
4. 降血壓
纈草水煎液對血壓的降低作用,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機制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纈草能抑制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躍。此抑制作用有助於減緩心率並降低心肌的收縮強度,進而實現血壓的下降。此外,纈草水煎液能有效擴張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促進血液循環暢通,從而達到降血壓的效果。最後,纈草亦展現利尿功能。透過增加尿液排出量,減少體內水分滯留,此亦為其調節血壓的途徑之一。
5. 抗菌
纈草的抗菌功效已透過現代藥理研究獲得驗證。纈草水煎液被證實對多種常見細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以及痢疾桿菌等。此抗菌作用的分子基礎,根據現代研究分析,主要歸因於纈草植物體內所含有的纈草酸和單寧等活性成分。這些特定成分被識別為其抗菌活性的關鍵物質,為纈草在細菌抑制方面的生物學作用提供了現代科學的闡釋。
6. 止痛功效
纈草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其活性成分如纈草酸、纈草環烯醚萜等。研究顯示,纈草可增強腦部γ-胺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產生鎮靜及抗焦慮作用,有助緩解因精神緊張或肌肉痙攣引發的疼痛。此外,部分研究亦指出其可能具備抗炎特性,例如纈草酸能抑制環氧合酶-2(COX-2),進而減輕炎症反應造成的疼痛,特別適用於神經性痛楚及風濕痹痛。
纈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感想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纈草用藥注意事項
- 體質虛弱者慎用:體質虛弱、陰虛者不適合服用纈草,可能會加重虛弱症狀。
纈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纈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乙醇龍腦酯(Bornyl acetate), 異戊酸龍腦酯(Bornyl isovalerat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隱日纈草酮醇(Cryptofau-ronol), 橄欖醇(Maali alcohol), 1-桃金娘醇(1-Myrtenol), 異戊酸1-桃金娘酯(1-Myrtenyl isovalerate), 纈草萜酮(Valerano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松油醇(Terpineol), 乙酸闊葉纈草醇酯(Kessyl acetate), 闊葉纈草甘醇(Kessoglycol), α-小茴香烯(α-Fenchene), 月桂烯(myrcene), 水芹烯(Phellandre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異松油烯(Terpinolene), 佛術烯(eremophilene), 別香橙烯(aloaromaden-dene), 蓽澄茄烯(Cadinene), 纈草萘烯醇(Valerianol), 纈草萜烯醇酸(Valerenolic acid), 橙皮酸(Hesperitinic acid), 山萮酸(Behenic acid),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薑黃烯(Curcumene), 喇叭醇(Ledol), 芹子烯(selinene), 紫羅蘭酮(Ionone), 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 左旋帕西飛哥醇(Pacifigorgiol), 日纈草酮(Faurinone), 纈草萜烯醇(Valerenol), E、Z-纈草匝烯醇乙酸酯(E、Z-Valerenyl acetate), E、Z-纈草萜烯醇異戊酸酯(E、Z-Valerenyl isovalerate), E、Z-纈草萜萜烯醇戊酸酯(E、Z-Valerenyl valerate), E、Z-纈草萜烯醇已酸酯(E、Z-Valerenyl hexanoate), 纈草萜烯醛(Valerenal), 羥基纈草萜烯酸(Hydroxy valerenic acid), 乙酰氧基纈草萜烯酸(Acetoxy valerenic acid), 纈草萜烯酸(Valerenic acid), 纈草三酯(Valtrate (Valepoitriate)), 異戊酰氧基羥基二氫纈草三酯(Isovaleroxy-hydroxy-dihydrovaltrate), 異纈草三酯(Isovaltrate), 高纈草三酯Ⅰ和Ⅱ(Homovaltrate I and II), 乙酰纈草三酯(Acetvaltrate), 高乙酰纈草三酯(Homoacevaltrate), 二氫異纈草三酯(Dihydrovaltrate), 高二氫異纈草三酯(Homodihydrovaltrate), 氯化纈草三酯(Valechlorine), 7-表去乙酰基異纈草三酯(7-Epideacetyflisovaltrate), 纈草苦甙(Valerosideatum), 纈草鹼(Valerine), 纈草根鹼(Valerianine), 獼猴桃鹼(Actinidine), N-對-羥基苯乙獼猴桃鹼(N-(p-hydroxyphenylethyl)actinid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