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患子葉

無患子葉

WU HUAN ZI YE

  • 英文名稱: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Chinese Soapberry Leaf
  •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的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西南地區, 華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無患子葉的傳統功效


1. 鎮咳平喘

無患子葉之鎮咳平喘,援引其黃酮類成分,確能緩解咳嗽、喘息。此乃因槲皮素、山柰酚等抑制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從中醫觀點視之,有助於舒緩肺氣壅滯,使鬱結之氣機得以宣暢,逆行之肺氣得以降順,達致止咳平喘之效。

2. 止咳化痰

無患子葉,依據《本草綱目》所載,性味甘、澀,歸經入肺,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效。

從傳統中醫角度分析,其「甘」味具有和緩、滋潤、補益作用,能緩解因氣機急促或燥熱引起的咳嗽,使肺氣得以舒緩。而「澀」味則具備收斂固澀之效,能防止肺氣耗散,對於因肺氣不固或虛損導致的久咳、頻咳有斂肺止咳的作用。甘澀並用,既能和緩氣機,又能收歛肺氣,使上逆之氣得以平復,從而達致止咳之功。

論及「化痰」,中醫認為痰乃津液停聚所成,與肺失宣降功能息息相關。無患子葉之甘澀,雖非典型溫化或清化之藥,但其和緩與收斂之性,有助於理順肺氣,使肺主宣發肅降功能恢復正常,進而痰飲自消。現代藥理研究亦佐證,無患子葉中的皁苷類化合物能刺激氣管腺體分泌,稀釋痰液,使其更易咳出,此與中醫「化痰」概念中的「滌痰」或「利痰」作用相應。此外,其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抗炎作用,可減輕氣管炎症,在傳統中醫上可視為清除肺絡邪熱或瘀滯,間接紓緩咳嗽、改善氣道狀況,進一步鞏固止咳化痰之效。

3. 解毒

無患子葉,味苦澀,性屬寒涼,入肝、大腸二經。其解毒功效,源於其清熱、涼血之本能。中醫認為熱毒蘊結於肌膚或臟腑,常致紅腫熱痛、膿瘍瘡癤等炎性病症。

無患子葉之性寒,能直折熱勢,透過涼血作用,消弭熱毒深入血分所致的諸多病變,如熱毒灼傷血絡,引起之口渴、煩躁及局部灼熱感。其清熱解毒,尤擅於外用及內服以處理膿腫瘡瘍。因其能消散熱毒積聚,促進鬱滯之氣血運行,進而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更進一步,無患子葉具排膿解毒之特點,能引導膿液排出,加速病灶清理,有助於瘡癤、腫毒等體表熱毒證候的改善與癒合。無患子葉之解毒作用,是透過其苦寒之性,以及歸經特性,專門清瀉熱毒,涼血消腫,並清除膿樣病理產物,以緩解熱毒所致的各種炎症及感染症狀。

4. 清熱解毒

無患子葉,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其苦寒之性,正是其發揮清熱解毒功效的關鍵。中醫理論認為,苦能瀉火,寒能清熱,無患子葉透過其苦味瀉除實熱、燥濕,再藉其寒性直接清除體內熱毒。

此藥入肺經,有助於清利咽喉、開宣肺氣,故能緩解熱毒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入大腸經則可通腑瀉熱,有助於排出體內蘊積之熱毒。因此,無患子葉特別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其兼具的涼血作用,也進一步輔助了清熱解毒的功效,使熱毒之邪得以清除,達到瀉火解毒之效。

無患子葉的古代典籍


無患子葉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無患子葉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尤以槲皮素與山柰酚為關鍵活性成分。現代藥理學分析揭示,這些黃酮類成分展現顯著的抗腫瘤功效。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為,能夠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異常增殖,並進一步誘導癌細胞啟動程序性死亡,即細胞凋亡。此雙重作用途徑共同賦予無患子葉在腫瘤治療領域的潛在價值。

2. 抗氧化

無患子葉展現的抗氧化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已明確指出,這些黃酮類成分,包含槲皮素與山柰酚等,在體內發揮顯著的抗氧化活性。其作用機制體現在多個層面:它們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害;同時,亦能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結構與功能完整性。這些經現代藥理學驗證的抗氧化作用,與無患子葉在中藥學上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傳統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現代科學的闡釋與連結。

3. 抗病毒

無患子葉的抗病毒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源於其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如槲皮素和山柰酚。這些活性成分對流感病毒、愛滋病毒等多種病毒均展現抑制潛力。

其作用機制涵蓋病毒生命週期的關鍵階段: 首先,這些黃酮類化合物能與病毒顆粒表面的蛋白質發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結合。此分子作用阻斷了病毒與宿主細胞受體(如流感病毒的唾液酸受體或HIV的CD4受體)的識別與結合,從而有效抑制病毒附著與進入宿主細胞的初始感染過程。這削弱了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

其次,黃酮類成分還能干擾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它們可能透過抑制病毒特異性酶(如病毒的聚合酶、逆轉錄酶或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阻礙病毒基因組的複製、轉錄及蛋白質合成。這種對病毒複製核心機制的干預,顯著降低了病毒的增殖效率。透過上述多重機制,無患子葉中的活性成分不僅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更能抑制其在細胞內的擴散,進而降低病毒的活性與毒性。

4. 抗菌

無患子葉的抗菌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主要來自其內部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這些天然多酚,特別是槲皮素(Quercetin)和山柰酚(Kaempferol),具有顯著的廣譜抗菌活性。此等黃酮類成分的抗菌作用機制多樣,可能透過干擾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細菌關鍵酶的活性、阻礙DNA複製或蛋白質合成路徑,進而達到抑制細菌生長甚至殺滅細菌的效果。

文獻指出,無患子葉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對多種臨床相關細菌表現出抑制作用。具體包括對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有效抑制。這些病原菌是引起多種感染的常見原因,涵蓋皮膚軟組織感染、胃腸道感染及院內感染等。無患子葉的此類抗菌特性,為其在對抗細菌感染性疾病方面提供了藥理學基礎,並預示其作為新型天然抗菌劑或輔助療法的潛在應用價值。

無患子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無患子葉注意事項

  1. 孕婦慎用:無患子葉含有小毒,孕婦使用有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

無患子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百日咳損傷疼痛細菌感染咳嗽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