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TANG LANG
- 性味:溫, 甘, 鹹
- 歸經:肝經, 心經
- 寒熱指數:
0
- 英文名稱: Mantis
- 別名:蟷蠰,蝕肬,屹肬,髦,斫父,蟷螂,齙朧,蟷,薁洀貈,食朧,天馬,蚚父,怒備,石螂,猴兒,不過,拒斧,蛑,巨斧,馬螂康,螗螂,斫郎,刀螂,蜣螂
- 藥品來源:為膛螂科動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小刀螂、廣腹螳螂等的全體。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間捕捉,曬乾。
- 道地藥材:廣東, 湖北, 台灣
- 生長環境:草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螳螂的傳統功效
1. 解毒消腫
螳螂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的功效,因此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疔腫惡瘡、腳氣等疾病。
螳螂全身皆可入藥,但以頭、胸部藥用價值最高,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疔腫惡瘡、腳氣等疾病。
螳螂藥用時一般以新鮮者為佳,乾燥品藥效較差。
螳螂的古代典籍
- 《 本草綱目》: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螳螂可用於治療兒童的急性驚風和抽搐,以及幫助排除體內的異物,如箭頭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活著的螳螂具有腐蝕性,可能會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失明。
這段文字描述了螳螂在古代中醫學中的應用,包括治療兒童的急性驚風、抽搐,以及排除體內異物的功能,同時也警告了活著的螳螂可能對眼睛造成的潛在危險。
- 《 醫林纂要》:《醫林纂要》這本中醫古籍中,對於螳螂這種中藥材的解釋是這樣的:
螳螂可以補充心臟的功能,並有放緩肝臟緊張的效果。它能夠去除體內的風熱,對於穩定因風熱引起的驚嚇或癲癇症狀有幫助。螳螂進入人體後,會作用於心臟,有助於排出體內的熱氣,同時還能分散和消除瘀血。
簡單來說,《醫林纂要》認為螳螂在中醫學上具有清熱、安神、活血的功效,對心臟、肝臟及體內風熱問題有一定的療效。
螳螂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研末,1-2只。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調敷。
螳螂含有的化學成分
膽綠素及其類似物質(Biliverdin and related compounds), 甘氨酸(Glycin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